《看見》讀后感500字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1
提到柴靜,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敢進入非典現場女記者,沒錯,這的確是她豐功偉績中很重要的一環。可是我第一次明白她,并不是非典,那距離我們這個年紀過于遙遠,關于違法工廠污染的紀錄片,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她在紀錄片里說,她不忍讓自我的孩子每一天戴著口罩生活,無論是作為一位母親,還是一位記者,她都履行了自我的職責。一位敢做,敢說,敢擔的“記者”。
書中提到她初入央視的一段,才明白這樣一位記者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小姑娘,之后經歷的一切,成就了柴靜。
我們這一代對非典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概念,偶爾聽長輩提一嘴,也不當回事兒,柴靜對它的記錄,卻讓我有一種壓抑感,經過文字都是如此,何況身處其境呢。讀到滿屋子躺著的痛苦的非典患者,讀到柴靜進入那扇門后強烈的想出去的心理,讀到那29個被遺忘的患者,讀到被不幸感染的工作人員,雖一切已經過去,我才明白,那次災難所帶來的痛苦與掙扎。
活著,比什么都好。
進入“新聞調查”應當是柴靜的一個轉折,從此,無論在哪,從事什么工作,她,本質里,永遠是一名記者。
調查性報道,意在于調查,揭露,需要揭露的事情,往往深藏其下,可想而知,任務的困難性,采訪對象的不配合,在此前提下,記者需要做的,便是給予社會一個真相。
我想,記者該是最了解社會一個群體。他們總要去接觸一般人所接觸不到的人與事,甚至比當事人了解的還要透徹。
五個小學生團體服毒自殺,原因是情感糾紛,就算是如今看來也讓人覺得荒.唐,偏偏這就是事實。
不可否認的是,現實生活中,童年并不是像電視劇中那樣天真,回憶起來,那時候也會有許多煩惱,甚至有些所謂的情情愛愛。很多東西,一旦接觸了,就會構成自我的觀點,思維,無論年齡,之后的價值觀構成,也是經歷所造成的影響,各不相同。
十一二的年紀,有喜歡的人,有三人成虎的小團體,甚至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可是,這都是如今社會所不認同的東西,這個年紀,出于一種變相的保護,也不會有人告訴你該怎樣處理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場杯具
對同性戀采訪的那一段,是全文中我最為揪心一個事件,大概是本身對他們就有了解。張北川教授有一段話“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越是思想傳統的人,越是貼合這段描述,至少在國內,這仍是現狀。隨著思想的開放,社交平臺的流行,這個話題相對以前似乎沒有那么禁忌了,可是,打壓程度卻隨之愈發嚴厲。這是好是壞
提到家暴,像李陽這種高知識分子,都認為理所應當,何況是在農村,明知如此,卻無能為力,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改變,談何容易。可是,要變。
“采訪,不用來評判,只用來了解;不用來改造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
這本書教會我的,是做新聞人的態度。要有對人性,對觀念,甚至是法律的度量,“新聞人就是要去人多的地方”,矛盾聚集的地方。如果開始,我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對傳媒行業的熱衷,那么此刻,更多的是對成為一名新聞人的期待,去了解社會,感受他人所不能感受的。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2
二個多小時的排隊,等待,花了40塊又在現場買了那本{看見}。換來了你輕輕的點頭,微笑著注視著我的眼睛,你說,謝謝。自始至終,你的嘴角都是上揚的。還是那件衣服,還是那樣的聲音,但我總算看見了你本人,我覺得足夠了,這一切都值得。今天寫下這篇柴靜看見讀后感。
18年前,你從這里開始,那時你還是長沙鐵道學院會計專業的學生,這個專業從來就不能被分到電臺工作。可是你想干這個,也覺得自己能做。你寫了封信給媽媽,告訴她你不愿被分到鐵路17局帶著藍袖套打算盤。媽媽給你回了一封長信,斥責你,而你卻把它扔進了垃圾箱。那時候,你19歲,和我一樣大。你說,此后的十八年,每當崔健在北京有演唱會,你都會去聽,你說,你最喜歡他的{藍色骨頭},你覺得那就是在說95年的你。“人活著只有痛快加獨立才有意義,只要你有筆,誰都攔不住你。”想想自己,總是顧慮太多,想的太多反而沒有勇氣去跟著心走。上了大學以后更是如此,總是糾結,總是迷茫,總是徘徊,總是遲疑,總是不安。說到底,只是缺少那份豪氣。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選擇了以后又會擔心,擔心就業,擔心前途,擔心別人的意見,擔心自己沒有毅力。今天,見了你以后,想明白了一些事。那些浮華的東西,都變得不再重要。不要問值不值得,價值觀的事是無法用來討論的,你只需要問問它對你來說是不是有如珍寶。我想,我終于明白了,也會更有勇氣地,跟著心走。
以前看了你采訪高秉涵的視頻。“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他說,沒有明天了,那是種多么巨大的絕望,你無法體會,只能聽明白。我們都無法體會。別人世界的悲與喜,我們都只能了解,不能評判。我想,這也是作為記者所必須的。不管你有多么深的感情,你都要將自己置身事外,像局外人一樣去描述一個故事,不引領讀者,不摻雜感情,你只需要說出事件本身,你也只能這樣做。這很難,但是你做到了。
維特根斯坦說“我貼在地面步行,絕不在云端跳舞,因為我整天仰著頭,看到的只有天空。”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高中的我們總是在評判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和不幸,而實際上,很多時候,那只是“我們以為”。正如你說,“人有時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這些思維是在無意識之下。”我們以為我們是民主的,進步的,甚至是睿智的。而除了我們以外的他們,在地面步行,帶著理解,帶著寬容,帶著自己的視角,很多東西我們沒有看到,但他們都看到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們不了解,就沒有資格評判。關于現實,我們的確有很多不滿,但抱怨沒有一點用。未來會改善,需要的是措施,而不是僅僅指出問題所在。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大堆一大堆的道理,對理想國的暢想,但是如果不付諸行動,不想辦法改革,解決,這些想法就一點用也沒有。我們總是愛想那些類似哲學問題的事情,但是抱怨完了這個世界,我們又獲得了什么呢?雖然我明白這個世界仍然有那么多的問題,但我再也不是那樣的憤青了。
“我就生活在這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和誰的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我們都長大了,你,我,我們,沒有人停留在原地。寫到這里,臉上的淚水也干了。我知道,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最美好的時光就是沒有經歷過的時光。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做當下最好的自己,不躲閃,不猶豫,不后悔,不等待,不苛求他人,不希望獲得別人的理解和贊同,做自己,也只做自己。有了這種自由,那些原本追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出其不意地到來。
很欣賞你,但是卻不羨慕。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成長。我成為不了你,也不想做第二個你。但是,柴靜,正如你說過的,人生無處不相逢。也許,未來的某天,我們會以另一種方式相遇。你說呢?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3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能夠讀完,這也許得益于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于尖銳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說,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于生命,最終也回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說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于自己的經歷,也來自于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說:“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采訪經歷,事后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4
上個學期讀過六七本書,最有體會一本書是柴靜的《看見》,但是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看完,不過已經讀到了第十五章(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了。
柴靜是一位主持人,但是她的主持生涯和別人大不相同。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刻意的去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
她在第一章里說:“別當了主持人就是不是人了。”我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有很多節目是從演播廳由主持人口述說出的,有的表述能力強的主持人還好,能夠讓聽眾看節目的時候如同身臨其境,但是,如果表述能力不是那么強的主持人,就不能讓聽眾看到節目的時候如同身處現場一樣了。就像播一個地震的新聞,在這本書中第一章里說到的新疆大地震一樣,書中講到,在20--年2月的時候,新疆大地震的時候,柴靜就去到受災現場,她在受災現場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這會兒是在演播室,災難對我來,只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聞,我只關心我播報賑災的數字而不是流利。”
所以我覺得新聞是需要我們去用我們的皮膚感覺新聞,而不是只單純的用嘴說出來,而且我們做出來的節目要有人味。這個時候的柴靜還在“時空連線”欄目做,讀后感.但是在這之后,她就調去了“新聞調查”,走之前,梁健增主任送給她一本書并寫了一句話:“在連線中起步,在調查中發展。”這句話也啟示著我,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5
至機場也會看到推薦,很是納悶這本書到底講些什么以至于這么暢銷大家都在看,所以滿懷著好奇與期待買了一本細細讀起來。
在讀《看見》之前,“柴靜”這兩個字對我而言只是一位記者的名字,此刻柴靜在我腦海中是扯著“求實,公正,平等”大旗的斗士。《看見》其實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是講她這十年中所經歷過的極具代表性的事件里的一個個鮮活的人;它里面也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也讓我了解了新聞事件的背后竟有那么現實與真實的故事。
《看見》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后的人,經過這些人和事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而這都源于柴靜的真實和由心而發的熱情和關懷。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帶入個人感情色彩,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
從更深層次的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一股“韌勁兒”,它是對自我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人為偏見或附庸,就像陳虻說的“不要走的太遠,不要忘了當初我們為什么出發”。無論在什么崗位,做什么工作,要有自我的職業道德,都要有一股韌勁兒,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打磨自我的理智與冷靜,一切請忠于自我的內心。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6
深藍色的封裝,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01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明白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2013年這本書出版后,著實火了一陣,適逢我大學畢業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工作,正鬧著書荒,打算再添置一些新書,愛看書的好友們熱情薦書,五個人里有四個人推薦了,很自然的,一周后這本書就躺在了我的手心。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采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銳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銳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經過電視、網絡等方式明白事件大致的輪廓,有個模糊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時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有了新的認知,修正了一些對當事人的偏見,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共405頁,厚厚的一疊紙張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資料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揪成一團紙,擰巴巴的撫不平整,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上信息獲取更加便捷,許多新聞事件經過各大主流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大肆傳播和發酵,變的眾人皆知,成為熱搜榜首。可是許多的公眾號作者寫文章時總是帶著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以夢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不追求事件的本質和始末,傳遞出的觀念、思想都是片面的,不經推敲的,這樣很容易給不明真相的群眾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正如柴靜所說,“人有時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這些思維是在無意識之下。”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人生,我們并不完全了解,不該隨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妄加評判。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當事人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看見》讓我學會理解并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不以自我的喜好為標準,對他人的處事態度隨意做出評判。
新聞里到底是應當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這并不是一個悖論題,兩者本就融合為一體,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里非典期間隨時面臨著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里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后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里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于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著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此刻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采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堅持著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也不會帶有任何八卦心理,純粹是出于一個“人”內心的呼喚,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添加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終,借用柴靜在文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我就生活在那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經過和誰的比較才能確定自我。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7
距離上一次寫東西已經過去了3個月了。慚愧,還說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明明在看書和看劇之間,還是會不由的選擇后者,不費腦子,及時的快樂。不過,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在及時行樂之后又會自責起來,哎呀,這樣墮落下去不行。于是乎,又想著如何重整旗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這時,看書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也奇怪,每次開始看書,整個人會逐漸平靜下來,丟失的勇氣和想法也會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慢慢回歸,一種充實的力量讓人心滿意足。
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疫情被隔離、奶奶的離開、對身體的焦慮……好長一段時間,總是被情緒裹挾著,遠慮近憂涌上心頭。
于是,開始在書里尋找寧靜。無意中翻Kindle的時候,看到了柴靜的《看見》,感謝作者,給我帶來了久違的平靜。
1、文筆也能治愈人啊
實話實說,我喜歡這本書。看的時候就像是在聽一個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流暢、富有感情而又驚心動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啊,嗯,愛思考,有點理想主義的文藝范,文筆很好,用詞精準,總能把你想象中的畫面描寫的干凈又豐滿。
不信,你看——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一樣。
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樹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西北壯闊,赤金的油菜花開的像河一樣。
就算一句簡單的寫景,我都覺得被治愈了。
2、關于生活的選擇,是多樣的,也是正常的啊
柴靜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采訪,帶我遇見了我未曾遇到過的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盧安克的故事吧。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偏遠的山村,公益教學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留守兒童,不計名利得失。他平靜的說了很多話,卻讓我心頭一震。
他說,他能夠生活在中國,需要感謝他的父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
他說,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
他說,教育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
他說,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才是真的。
雖然,我依然無法擺脫世俗對自我的限定,房子車子孩子等都將毫無意外的成為人生中躲不掉的名詞。但很慶幸,在《看見》里看見了盧安克,有那么一個人,讓我看到了另一種人生。
這個世界的人,原來真的是多樣的,你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也可以成為那樣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這個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樣的,你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那樣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3、人性是復雜的,絕無單純的好人或壞人
藥家鑫在被執行死刑前,和父母見面了。他對爸爸說:“爸爸,我愛你。我先去投胎了,下輩子我做父母來照顧你們吧!”
忍受了一次又一次家暴后,女人殺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們對著鏡頭說:“其實我們不是壞人的!”
還有一個因受賄二十萬被判無期的官員,曾經發奮讀書,兢兢業業工作的農村人,只是在一個極其平凡的午后,默許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犯罪的行為。
……
看過了這些“壞人”的故事,并沒有增強我作為“好人”的優越感,反而內心惶恐起來。那份因害怕父親責備而試圖掩蓋失誤的忐忑、那份因飽受欺凌而決絕反抗的憤怒、那份揚眉吐氣后的傲慢和無知……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內心生長過啊。如果我站在他們的環境里,是否也會成為一個“壞人”?不得而知。
如何抑制住內心的“惡”生長?我想到了“平衡”二字。不必抑制,接受它的存在,并灌溉內心的“善”。兩種力量共生,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吧。
4、距離非典原來已經18年了
柴靜在書中記錄了她作為記者眼中的非典。剛好,看書的我正因為新冠被隔離在家。很神奇的感覺,18年的時間屏障好像消失了,透過文字,結合當下,那場我幾乎沒有印象的戰役也變得無比清晰起來。
一樣的無力、一樣的蕭瑟。病毒的卷土重來,人類的拼死抵抗,并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有所不同。當然,還有醫者仁心的無畏,感動依舊。
體會過“只要你健康回來,就算傾家蕩產也無所謂”的心情后,人真的會發生轉變嗎?必須承認,還是很難吧。因為,在前面搖旗吶喊的旗幟還在那里,脫離大眾的軌道和節奏,對個體而言,真的很難。
天啦,我居然走過了18年之久,看這段故事給我最重一擊的居然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老掉牙的作文開頭,居然是真的。
5、一個人的成長,一群人的故事
18年里,還有柴靜作為新聞人的成長。從最開始的新人一個,到后來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經歷雨打風吹。
關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價值使命,在她的文字里,反思過很多次。還有關于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個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她也一定是一個行動派吧。一個現場一個現場的跑,一個調查一個調查的做,走出了經驗,也走出了職業的底氣。
很羨慕,有那么一個事情,能讓人18年跌跌撞撞不放棄。更讓人羨慕的是,在她身邊的那群人。編導、攝影、主持人,是共事伙伴,更是一路扶持的朋友。在《遠見》這本書中看到過這句話:我們不僅要找到熱愛的工作,而是要建立熱愛的生活。
在《看見》里的那段時間,與其說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說是一段火熱的生活。柴靜和她的朋友們,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醫院在災區在監獄……一個人的成長,一群人的故事。
不說了,慕了。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并剛剛好的遇見一群人,是戰友,也是朋友。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8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遍。
然后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么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后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9
上學期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初看,作者柴靜,明白這個人,央視名記,可是,她究竟做了什么,為什么在記者這門行業上做的有聲有色,卻一無所知,就這樣,懷著一顆奇的心,我打開了《看見》,走進了柴靜的那幾年。
書中以陳虻電話起筆,又以陳虻去世收筆,以時間為主線,洋洋灑灑的講述了柴靜從剛來到央視的愣頭青到成為知名記者的成長歷程,無論是飽受爭議的雙城的創傷,還是非典時期的艱難時光,亦或是藥家鑫之死……書中經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女孩由感性到理性逐漸成熟的過程。
書中并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的痕跡,亦未表現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很多的新聞報道中,她只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她與這些人相遇,也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原因。我們得以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走進中國社會中我們未曾接觸過的地方。縱觀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事實,給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實,生命的真實,生活的真實。無論是虐貓事件還是藥家鑫之死,她以客觀陳述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僅僅是事件的事實,更是人性的善惡,我們常常說眼見為實,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好并非真的是好,我們看到的惡也未必就真的惡,多的是我們不明白的事。柴靜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我也熟視無睹。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說。柴靜給了他說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感激柴靜,給了我們一個看見我們所不熟悉的那個世界的視角。感激這個世界,一向讓我們有所期待。
陳虻對柴靜說:“去,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讀完這本書,我更想說,走,用你的眼睛看見世界。
《看見》讀后感500字篇10
深藍色的封裝,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_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明白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20_年這本書出版后,著實火了一陣,適逢我大學畢業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工作,正鬧著書荒,打算再添置一些新書,愛看書的好友們熱情薦書,五個人里有四個人推薦了,很自然的,一周后這本書就躺在了我的手心。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采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銳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銳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經過電視、網絡等方式明白事件大致的輪廓,有個模糊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時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有了新的認知,修正了一些對當事人的偏見,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共405頁,厚厚的一疊紙張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資料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揪成一團紙,擰巴巴的撫不平整,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上信息獲取更加便捷,許多新聞事件經過各大主流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大肆傳播和發酵,變的眾人皆知,成為熱搜榜首。可是許多的公眾號作者寫文章時總是帶著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以夢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不追求事件的本質和始末,傳遞出的觀念、思想都是片面的,不經推敲的,這樣很容易給不明真相的群眾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正如柴靜所說,“人有時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這些思維是在無意識之下。”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人生,我們并不完全了解,不該隨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妄加評判。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當事人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看見》讓我學會理解并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不以自我的喜好為標準,對他人的處事態度隨意做出評判。
新聞里到底是應當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這并不是一個悖論題,兩者本就融合為一體,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里非典期間隨時面臨著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里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后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里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于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著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此刻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采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堅持著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也不會帶有任何八卦心理,純粹是出于一個“人”內心的呼喚,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添加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終,借用柴靜在文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我就生活在那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經過和誰的比較才能確定自我。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