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感悟心得
寫心得可以幫助人們增強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意識,從而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這里給大家分享最后一課感悟心得,方便大家寫最后一課感悟心得時參考。
最后一課感悟心得篇1
《最終的一課》的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詩集和一些戲劇外,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和四部短篇小說集。《最終的一課})是他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最終的一課》寫于1873年,即普法戰爭結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8月份普魯士軍隊深入法國境內,在色當大敗法軍,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當了俘虜。戰后法國和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將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和格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最終的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魯土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下,亞爾薩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敵汽同仇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說中表現這一重大主題時,既沒有正面描述普魯士侵略者的強盜行徑,也沒有寫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殘酷剝削,而是寫了淪陷區生活的一個小小的側面:已經被普魯士侵略者統治兩年的亞爾薩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準在學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說經過一個小學生的自述,描述了一個鄉村小學接到這項命令后,全體師生和當地群眾的強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說的主題。
小弗朗茨是一個貪玩的頑皮孩子。他法文學習成績差,怕考問,怕挨教師的訓斥,經常逃學。在這天的法文課上,哈墨爾先生心境沉重地宣布;“這是我最終一次給你們上課。”“今日,是你們最終一堂法文課。”教師的話給小弗朗茨極大的震動,使他意識到,他們將要同祖國的語言告別了,此刻他們將要喪失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了。于是,他開始變得懂事起來,剛才還使他頭疼、厭惡的法文課,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樣舍不得離開。他悔恨自我沒有學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對祖國的語言產生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情。“要是我能從頭到尾把這些分詞的規則大聲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錯地背出來,任何代價我都是肯付的啊!”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飛躍,多么深沉的感情變化呀!是啊,連一個愛逃學的頑童都如此地留戀祖國的語言,都如此地憎惡普魯士侵略者,那么,熱愛祖國、不愿做奴隸的成年人的感情則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這樣精巧的藝術構思,比直陳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和譴責,更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說的主題,作者還別出心裁地在這“最終的一課”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里人到課堂里來。他們有前任村長,有退職郵差,還有像霍瑟老頭那樣的老年人。這些群眾在敵人的殘酷統治下,飽嘗了淪為異國奴隸的苦痛,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是十分真摯而強烈的。他們到學校來聽課,不僅僅表現出對哈墨爾先生在本鄉任教四十年的感激,而更重要的是證明他們對失去的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抗爭。小說曾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在哈墨爾先生教小班學生練習拼音時,課堂內所有的人都“一齊頌唱”的情景。那個霍瑟老頭,“戴上了眼鏡,兩手捧著識字課本,也和小孩們一齊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聲音由于激動而顫抖,聽起來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深受敵人蹂躪之苦的群眾,因為從明天起就聽不到朗讀祖國語言的聲音了,于是他們不顧自我的年邁口拙,也同小學生一齊讀起來。這種場面怎能不扣動人的心扉,使人心酸落淚,悲憤填胸呢?作者在情節上大膽設計群眾聽課的場景,與小弗朗茨的悔恨、醒悟是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的。它們從兩個生活側面表現出小說的思想傾向,使小說對揭露和鞭撻普魯士侵略獲得了感人至深,無可辯駁的力量。
《最終的一課》在表現其重大主題時,從淪陷區的現實生活中攫取并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場景,并從這些場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質特征,從而收到“以一斑而窺全豹”的藝術效果,給人們以深刻的思想啟示和強烈的藝術感染。這篇小說把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熔鑄于小學校的`一堂法文課上,從而使這堂法文課的意義得到了升華,使我們感到這不是一般的課堂教學,而是一次聲討普魯士侵略者的集會,是亞爾薩斯人民向祖國語言告別的儀式。這樣,就給小小的場景和平平常常的情節賦予了深刻的資料。
《最終的一課》中的哈墨爾先生的形象,是凝聚著作者感情的一個形象。他是在亞爾薩斯省農村小學服務40年的小學教師。作者在刻劃這個人物時,沒有介紹他的全部歷史,而是把他放在“最終的一課”的典型環境中,集中刻劃,雖用筆墨不多,卻能把他的聲音容貌展此刻讀者面前。
在這“最終的一課”上,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如認真地完成自我的教學任務。從服裝上,他穿上了“只在上級來校視察”時或給學生們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講課的語言也變得“溫和而嚴肅”。對于小弗朗茨背可是書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訴諸于戒尺,而是由此責備起自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沒有盡職的事情。這時,他當眾自我譴責的感情同小弗朗茨的悔恨自我沒有學好法文是一脈相通的,同樣是表現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和留戀。哈墨爾先生的自譴,為我們更為深刻地表達了他在民族命運生息攸關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還巧妙地經過小弗朗茨的觀察,進一步刻劃了哈墨爾先生離開本鄉前痛心疾首的心境。他“站在講臺上一動也不動,眼睛死死盯著周圍的東西”。40年來,他所在的這個學校,桌橙因長期使用變得光滑了;院子里那棵核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啤酒花已經跳上窗子碰到屋檐了。這是他多么熟悉的地方啊!然而,此刻他卻要離開那里了,這該是多么讓人悲痛慘目的事情!這種描述決不是單純地對故地的留戀,它卻凝結著多少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普魯士侵略者強烈的恨啊!不是嗎,當外面傳來普魯士軍隊的軍號聲時,他再也不能自制了,感情的波濤沖決了堤岸咆哮而來。他在黑板上奮筆疾書“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幾個大字是法國人民愛國主義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也是《最終的一課》主題思想的升華和結晶。作者匠心獨運,設計了這樣一個畫龍點晴的結尾,對于揭示哈墨爾先生的思想境界,對于表現亞爾薩斯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不妥協精神,收到了“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效果。
高爾基在談到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時,以往指出他們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學作品”。都德的小說《最終的一課》正是這樣,它以獨特巧妙的藝術構思、高度凝煉的藝術概括、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質樸而富于感情的語言,表現了重大的社會題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質,是短篇小說創作的優秀范例。
最后一課感悟心得篇2
今天學了《最后一課》學完后,認為這是一首悲憤的愛國主義交響曲。
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后一課的見間和感受為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韓麥爾的經典形象,反應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對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
第一次初讀時,只覺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代表。而羅老說,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語言,那么,她就幾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的語言稱為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統治多么嚴酷,這個民族的人再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所以民族語言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臺灣和東北三省之后,也是不不遺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語和日本文化教育。他們都是出于同樣的目的——在軍事占領之后開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真正的占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我們的母語是最偉大的。
最后一課感悟心得篇3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讀完都德的《最后一課》,我禁不住從心靈深處發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個貪玩厭學的孩子。甚至覺得普魯士士兵在阿爾薩斯的土地操練的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著他的結果吧——那些普魯士人會有理由地說:“怎么?你還說自己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雖然小弗朗士內心無比懊悔,然而,時光匆匆,不會倒流,阿爾薩斯人淪為了亡國奴,不懂祖國的語言成為他們最大的不幸。
聯系現實生活,在我們當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學生嗎?他們討厭學語文課,不愿學習語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寫字馬馬虎虎;有的人竟然還將這樣的作文作為“得意”大作展覽呢;我也有這種習慣。一些學生學社會上那種流里流氣的模樣,經常口出臟話,造出荒謬的詞匯、句子罵人。
這是什么行為?這是對祖國語言的褻瀆!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該是多么可恥、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們每人都能夠學習,懂得自己國家的語言,正確地運用自己國家的語言,那么站在外國人面前,我們就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我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比任何國家的都要科學。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只有這樣,你才能無愧地說:“我屬于自己的祖國!”
最后一課感悟心得篇4
最近,我們學習了《最后一課》這篇課文,老師要求我們把課文讀幾遍。
我翻開課本,認認真真地讀起來,聲情并茂,有聲有色。就這樣,我與書中的人物產生了共鳴。一篇課文讀下來,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覺中思緒萬千。
啊!他們的國家正在遭受苦難,他們是多么的悲傷、痛楚。他們在國家和平時,浪費時光,不好好學習,當國家遭到壓迫時才覺悟。晚了嗎?晚了,國家已被侵略。后悔了嗎?后悔了,在國家遭難時后悔了。懂了嗎?懂了,在國家滅亡是懂了。為什么!難道每個人只有在危難緊急時刻才知道努力嗎?
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富強,國力強盛。可這不代表每個人都在奮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懇懇地努力著?大多數人都在不學無術,為自身利益著想!再想想20世紀初的中國,遭受危機。當時是有一些賣國—賊、漢奸,不以國家為重、民族為重,喪盡天良。但當時有那么多中國人積極努力、熱愛祖國!雖然沒有現在的優越條件,但他們有著梅花般的骨氣,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以國家為重,以人民幸福為重。為什么!難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說我,每次周末作業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緊地補,后悔自己為什么不早一些寫?可事已發生,只好熬夜加班。為什么!難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難道你想和《最后一課》中的人們一樣?難道你是等著中國滅亡時發奮學習?難道你是想等著危難時刻再悔過?
最后一課感悟心得篇5
最近,我們學習了《最終一課》這篇課文,教師要求我們把課文讀幾遍。
我翻開課本,認認真真地讀起來,聲情并茂,有聲有色。就這樣,我與書中的人物產生了共鳴。一篇課文讀下來,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覺中思緒萬千。
啊!他們的國家正在遭受苦難,他們是多么的悲傷、痛楚。他們在國家和平時,浪費時光,不好好學習,當國家遭到壓迫時才覺悟。晚了嗎?晚了,國家已被侵略。后悔了嗎?后悔了,在國家遭難時后悔了。懂了嗎?懂了,在國家滅亡是懂了。為什么!難道每個人僅有在危難緊急時刻才明白努力嗎?
我們此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富強,國力強盛。可這不代表每個人都在奮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懇懇地努力著?大多數人都在不學無術,為自身利益著想!再想想20世紀初的中國,遭受危機。當時是有一些賣國賊、漢奸,不以國家為重、民族為重,喪盡天良。但當時有那么多中國人進取努力、熱愛祖國!雖然沒有此刻的優越條件,但他們有著梅花般的骨氣,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以國家為重,以人民幸福為重。為什么!難道僅有等到失去了才明白珍惜!
再比如說我,每次周末作業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緊地補,后悔自我為什么不早一些寫?可事已發生,只好熬夜加班。為什么!難道僅有等到最終一刻才明白懊悔?
難道你想和《最終一課》中的人們一樣?難道你是等著中國滅亡時發奮學習?難道你是想等著危難時刻再悔過?
雖然孔子曾說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試想在危急時刻時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品質。但我認為我們不應當等待“歲寒”來而“不凋”,而應當時時刻刻堅持“青綠”,這樣才是明智的。
最后一課感悟心得篇6
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于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著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圣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干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后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著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復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么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啟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著新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