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
寫心得可以幫助人們增強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意識,從而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怎么寫好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1
幾乎在每一個漢族人心中,狼都是狡猾、貪婪、殘忍、丑陋的化身,老虎也獵殺動物,也吃過人,大家卻說那是王者風范,威風凜凜,高大威猛,五彩斑斕……多少美麗的形容詞都給了其他猛獸,這對狼也是一種歧視!
原因很簡單:狼對漢族的威脅超過任何一種猛獸,比猛虎、獅子、熊、豹都來得兇猛,來得氣勢洶洶,具有人類才有的攻城掠地的實力。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國人對待對手的態度,對于最有威脅的對手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而是對其詆毀和謾罵,以致長久以后,當狼民族衰退以后,歷史的-被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但狼對人類的教導卻是永遠無法被湮沒的。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2
《狼圖騰》書中更多的是寫草原環境的變化,人性的弱點,狼的精神,
在那個中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中國經歷轉折變革的前夜,中國失去了多少的東西還換來了,今天GDP的飛速增長,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中國的今天還是,超過了紅線貧富差距極大,這一點也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就像環境一樣嚴重的不平衡。每一種環境都需要有一條生物鏈來平衡,草原的生物鏈的高級別是狼,地球的生物鏈則掌握在人類的手中,不能因為農業重要就大力的發展農業,農民大力的優惠使農民的人口大幅的增加,甚至遭成土地頻繁荒化,農業人口向侵占游牧民族的領地一樣在一次的大舉進攻城市,帶領著他們的超生游擊,農民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人,他們的土地干什么,慌著嗎?還是叫城市人去種。
而當環境破壞到現在這種程度人們還剛剛開始有了微弱的環境意識,很欣慰還能有一點環境意識比沒有強,當沙塵暴一次次的襲擊我們的生活,我們還想起那遼闊的草原應該保護,還想起那令我們心曠神怡的大草原,還開始大量的植樹種草恢復植被。
當經濟發展作為我們主要的目標的時候,有多少利益熏心的老板為私己的利益而破壞環境,向河道中排污和向空中排放廢氣,污染了我們的天空,當有人問道,你們這樣干就不怕后代沒有好的生存環境嗎?他們的回答令人發指,我還管后代啊,我找把我自己的孩子放國外去了等我在掙兩年錢,我也去國外了,那邊環境好,我還管這邊的環境啊。這種人大有人在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略根性。也是農耕民族的一個特點啊。游牧民族不會把東西干絕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賴以生存的東西還存在他們也將會有很好的生活。
日本那么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現在也在世界強國的地位中正因為他們體內流著海洋游牧民族的血液,狼性的血液,無論在那都會有很好的體現,無論商場中的,商狼,還是海洋狼、草原狼、森林狼,甚至土狼都有著很強的學習力,團隊精神,和智慧的頭腦,他們知道如何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實際得到提升和成功。人家現在是買煤炭埋在海里留給后代用,而咱們這是為了利益大量的開采,來滿足現在的私生活,書中的包主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在大多先進的西方國家也多是游牧民族血統和有著狼性的民族,他們真正的講民主,講法律,而在中國這種方式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變革的及使我們的腳步邁的在大,也還是需要時間的。中國的民主到什么時候還能實行起來,從小學現在灌輸孩子的思想就是要送禮,全部的班里的職務全部都是老師們內定完在走個形式叫孩子們投票最終選誰還是老師說的算。這是什么養的教育環境啊,只是簡單的例子還有很多這種事情,類似這種事情在狼圖騰這本書里也可以體現。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3
狼,一種既有心計又霸氣的動物。
小時侯,在我的記憶中,狼算是所有動物中最兇猛最恐怖的了。有不少關于狼的貶義成語,如: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狽為奸。還有那狼外婆的故事伴隨了我的童年。看著這些成語和故事使我覺得狼是一種世上最惹人厭的動物,直到我讀了《狼圖騰》才改變了我對它的看法。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漢人到了草原從認識狼到崇拜狼的經理和心理活動)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真正草原狼的野心和頭腦。
說到狼的野心,我就得拿人的野心跟它們比比了。狼雖然老盤算著有一頓美餐,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攻擊人或牲畜的。它們的野心是理智的,合理的。但是人呢?人跟狼一樣會盤算著一些美好的事物,像要有權利,有名利,有金錢,有名氣等等。但有些人根本就學不會狼的自食其力,而是拿金錢或不正當的手段去換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這樣換來的東西還留有多少價值呢?可以說人的野心是不和乎情理的,這些野心不但不會激勵自己反而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人的野心的質量現在是比狼略遜一籌了,現在看看狼的頭腦。有句話說,“成功是準備出來的。”我認為這句話,人比狼說得次數多,可狼比人的理解深。狼從不打無準備的戰,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等等,都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狼的頭腦,使它具有天生的軍事才能。狼頑固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是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三十六計中除了美人計,說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計都是人向狼學到的。
這樣說來,狼做人的導師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沒有《狼圖騰》這本書我們又怎能相信這一現實呢?所以,謝謝狼和《狼圖騰》,你們真的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德風范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4
拿起這本黝黑厚重的書,一對幽綠的狼眼從黑暗中直視過來,狼,這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動物又一次成了書中的主角。沈石溪老師寫的《狼王夢》吧!母狼紫嵐對子女的深深的愛與對狼王夢的不懈追求讓我深受感動。我要推薦的是另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書——《狼圖騰》。
一本好書是一個作家的智慧結晶,是一個作家的經歷寫照首先讓我們走近這部書的作者:姜戎,原名呂嘉民,1946年4月出生北京人。1967年自愿赴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作者為何以“姜戎”為筆名呢?誰來說說看?沒錯,我們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在書中三十五章開篇我們可以讀到這樣兩句句話:“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西羌,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詳。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意思是說:“姜”是西羌這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姓氏,羌族善戰,性格剛強勇猛。而“戎”代表著戰袍、戰斗。從作者的筆名中,我們不難看到他對一代代草原人的信念、精神的敬仰。
姜戎的作品《狼圖騰》于1997年初稿于北京,20__年歲末定稿,20__年4月出版。《狼圖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一部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閱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于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所有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的記憶中退化,留給我們和后代的僅僅是一些道德詛咒和刻毒謾罵的文字符號。如果不是因為此書,狼——特別是蒙古的草原狼——這個中國古代文明的圖騰崇拜和自然進化的發動機,就會像黑洞、星際氣體、電磁輻射等宇宙的暗物質一樣,遠離地球和我們人類,漂浮在不可知的過去里,漠視著我們的無知和愚昧。
《狼圖騰》這本書的線索是十幾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對于人物的描寫生動飽滿而又精神絕俗。主人公北京知青陳陣在草原上做羊倌時與獵狗、狼崽的親密生活,與狼群、外來戶的斗爭,與畢利格一家、同包知青真摯的友誼令我們記憶深刻。
作者觀察了狼群打圍黃羊群,打圍軍馬群的全過程,也親身參與了圍剿狼的生死之戰。他為了近距離觀察狼,竟冒著生命危險從狼洞里掏來狼崽飼養,為了保護草原,他與同伴、畢利格老人一家和對草原一無所知的軍團人員、東北盲流進行著精神上的較量,可無奈眾寡懸殊,加之全國上下壓下的嚴重超標的肉食供應任務,草原還是遭到了破壞。在書的最后,當年過半百的陳陣在我們的視線中回到草原時,原來美麗的草原母親“騰格里”已是滿目狼藉:遍地黃塵與鼠洞、兔洞;初中孩子都有槍打老鷹;獵狗甚至沒有家養狼狗大……一個個變化巨大的景象讓人痛心疾首。但主人公陳陣與獵狗、同包知青、畢力格老人和飼養的小狼的不盡情誼讓人為之動容。我們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欲罷不能。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系;尤其是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艱難的成長過程——它對喜愛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觀察再偷襲,對脫離家園的遷徙他寧死不屈,和牛馬車抗爭也不妥協。野性十足的小狼雖然最后情景十分悲慘,卻讓人油然而生敬意與憐愛。現在,請大家運用自己肚里的知識和無窮的想象力思考一下:面對烈日的暴曬,沒有被授予過生存知識的小狼崽能想出什么方法保護自己的身體呢?
書中每個段落無不使我們聯想到我們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懸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究竟什么是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為什么當無數人在苦苦尋找自己的陽剛之氣時,草原蒙族卻在勇敢地與大自然斗爭……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5
記不清第一次讀《狼圖騰》是什么時間,但緣由卻是很清晰的:狼的團結合作、狼的不打無準備之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我和韓老師將“狼文化”作為我們的班級精神,“nothingisimpossible”是我們的班級口號,有目標、有干勁、有行動、有組織、有領導,“狼文化”竟也搞的豐富多彩,轟轟烈烈,卓有成效,可惜后來文理分科和一些其他原因我和韓老師那堪稱完美的合作也告一段落,但是這種文化對學生后來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第二次讀《狼圖騰》是在講《環境保護》時偶然想到重讀的,恰逢讓學生觀看《航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當時就設置了一個問題:請從地理的角度描述《狼圖騰》的主要內容,當時我給出的參考答案是:本文講述了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對立沖突以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學生們說沒有看過《狼圖騰》,于是我讓他們先觀看電影版本的《狼圖騰》先獲得視覺上的沖擊和震撼,后來覺得電影比較藝術化,很多的心理活動和發展變化難以和原著契合,并且內容有所出入,于是動員學生看原著,在此背景下我也決定重讀《狼圖騰》。
時過境遷帶著不同的目的去重讀同一本書竟然看到的內容大相徑庭,這次我不僅看到了狼的智慧,更多的是看到了“比利格”老人的智慧。“比利格”蒙語的意思就是睿智,這睿智的蒙古族老人的鏡頭雖然不多,但是處處蘊含著草原牧民的生存智慧,或者說是牧民與環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智慧。
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比利格老人的睿智言語。
畢利格老人說: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絕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還能活嗎?
比利格老人瞪著陳陣,急吼吼的說:難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連狼和人都是小命。
畢利格老人說:孩子啊!你還得記住一條,打獺子只能打公獺和沒崽子的母獺子,假如套住了帶崽子的母獺和小獺子,都得放掉。
細細品味比利格老人的這些言語,草原就是人和動物的生存環境,,草原、黃羊、狼、人等構成了一個生物鏈。此消彼長,維持一種動態平衡,如果沒有狼,黃羊、地鼠、獺子等會大量繁殖,它們吃草,打洞與牧民的牛羊爭食,威脅著草原的可持續發展;而如果有狼,黃羊將會是他們的首先,地鼠和獺子也會成為它們的食物,這樣牧民的牛羊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得以保障;同時狼多的時候牧民也會打狼,不僅維護了自身的利益,也使得黃羊等動物得以喘息繁衍。打獵時放掉雌性的和幼小的獸類能保證這些動物的繁衍生息,早在《呂氏春秋·義賞》中就有“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的這種說法,畢利格老人無疑將這一智慧運用得爐火純青。
30年后陳陣重返額侖草原,過度的農墾、放牧和打獵已經使得曾將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日漸“干癟”,“草原的騰格里幾乎變成了沙地的騰格里。干熱的天空之下,望不見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黃的沙草地之間是大片大片的板結的沙地,像鋪滿了一張張巨大的粗砂紙。”“草色遙看近卻無”是陳陣苦澀的描述。我也曾有幸到內蒙的草原一游,風吹草低現牛羊只能是夢想中的理想而已,老鼠跑過露脊梁倒是絕大部分的具體描述!究其原因,就是草原的生物鏈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了,人多羊多,狼少草少了;狼少了,鼠洞多了;鼠洞多了,草更少了;草少了,沙化面積大了;沙化面積大了,沙塵暴天氣多了,一個惡性循環由此產生,其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從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現代文明,人類對環境的認知也有恐懼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謀求人地協調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環境,我們從環境當中獲取各種物質和能量,也將各種廢棄物排放到環境當中去,在這獲取和排放的過程,我們作用于環境,環境也作用于人類,所以我們在利用環境的時候必須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能超出環境的承載量,否則下一個“額侖草原”將會是我們的真實寫照。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6
禿鶴與桑桑從一年級開始,一直到六年級都是同班同學。禿鶴應該叫陸鶴,但因為他是一個十足的小禿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為禿鶴。但在桑桑的記憶里,禿鶴在讀三年級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禿頭。就算有人叫他禿鶴,他也會很高興地答應的,仿佛他本來就叫禿鶴而不叫陸鶴。
桑桑曾因為將碗柜改成鴿籠,被母親打了一頓。現在他因為撒了父親的筆記本,遭到了一頓毒打。當天深夜,他的脖子上有一個隆起的腫塊,也就是鼠瘡。后來的幾個月,桑桑達部分的時間是在女老師溫幼菊的藥寮中度過的。一個月后,桑桑脖子上的腫塊開始變軟并開始消退,就在桑桑臨近考初中之前,他脖子上的腫塊居然奇跡般地消失了。這天早上,桑喬手托著槍,朝天空扣動了扳機,桑喬在打了七槍之后,把槍交給了桑桑,說“桑桑,你再打七槍!"桑桑抓起那支已經發燙了的槍,在父親的幫助下,他將槍口高高地對著湛藍的天空。當十四聲槍響之后,桑桑看著天空飄起的那一片淡藍色的硝煙,放聲大哭起來,桑桑雖然沒有死,但他覺得自己已經死過一回了。曹文軒曾經說過:美的力量絕不亞于思想的力量。一個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變為常識,只有一個東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讀書狼圖騰心得體會篇7
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而蒙古族的圖騰卻是狼。“狼”這個字在人們心中是不好的,壞的人叫做“大灰狼”,不識好壞的人叫做“狼心狗肺”,幾個做壞事的人叫做“狼狽為奸”……蒙古族的圖騰為什么是狼呢?我帶著疑問走進了這本書中。
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叫陳陳的知青,來到蒙古后,迷上了蒙古狼,然后親手掏了一只小狼崽。他們在一起玩耍,一起成長。隨著小狼年齡增長,性情也越來越猛烈。在上級要求下,陳陳只得給小狼套上鐵鏈,拴在小木樁上。
秋季到了,要搬家,小狼死也不讓人拽著走,而要自己自由地行走。它四只腳死死地抵住地面,腳掌磨爛了,喉嚨被鐵鏈勒爛了。
我終于感受到了草原狼剛毅不屈的力量了。萬年以來,倔強草原民族的精神圖騰,它具有讓人感到敬仰的力量。多少人,期盼能像草原狼一樣頑強地追求自由,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抗拒。以至于牧民死后,也期盼自己的靈魂能得到自由和尊嚴。
再細細往下讀。冬日到了,小狼對自由有著更加強烈的追求了,老是圍著木樁打轉,以便發泄自己的旺盛生命力,讓我的激情都被點燃了。后來小狼因為追求自由而被鐵鏈勒得半死不活,最后,陳陳讓它充滿尊嚴地死去——戰死。小狼的靈魂終于得到了解脫。
讀到這,我才知道:熊可牽,虎可牽,獅可牽,大象也可牽,唯獨蒙古草原狼不可牽。小狼沒有了親情、生命的羈絆,只是一味地追求自由。我現在才發現,狼才是“不自由,勿寧死”的種族。他身上不屈的精神讓我感到神圣、不可侵犯和深深敬佩。
一頭草原狼如此,一個蒙古族也如此。成吉思汗,額森,也先,不都是剛毅堅強的漢子嗎?狼圖騰,草原魂。草原民族的自由剛毅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