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
通過筆記,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特別是那些你不太理解或者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內容。寫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篇1
明白柴靜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在網上看見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幾分鐘,關于四個人的故事,女教師、律師、官員、總理、獨特的氣質,真誠的語言,帶給人心靈上長久的震動、從此改變了對記者的看法。開始關注她的博客,看她的節目,讀她的書籍,認真了解她是怎樣的成長。
要想“看見”,就要從愚昧中睜開眼來。
因為她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她,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喜歡她的人欣賞她在鏡頭前的犀利與敏銳,她以往故意在節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于公款消費的數字;她以往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同樣有人覺得她的主持風格更像是一種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采訪中標志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我個人覺得她是我們這時代真正優秀的記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尋新聞工作者應當持有的態度與作風,看她早期的文字,細膩又帶一分倔強,正如她給人的感覺。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一個又一個采訪中,她應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社會問題、災難、杯具,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對自我的懊悔,一個錯誤的提問,錯誤的表情,不適宜的態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點并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從一開始的極具攻擊性的提問到不帶道德眼光去看任何問題,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強調要做一個獨立的新聞人,什么是獨立她引用胡適的話說:“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我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此刻,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對的事情,做應當做的事情”。
《看見》所呈現的各個新聞事件、人物讓我有時候對社會很是失望,可是柴靜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她在演講最終說道: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她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僅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自我憲法權利的人,能夠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僅有這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僅有一個國家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柴靜教給我的就是這樣:獨立思考、記錄真實。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篇2
《看見》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充滿了真情實感,它是一個人——柴靜,親身經歷的十年。不是虛構,也不是幻想,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感悟。
柴靜于書中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我,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任性。”幾百頁的書記錄的不是上層社會人士的風流生活,也不是娛樂明星的事業經歷,而是下層勞動人民實實在在的生活事件,憑著自我的采訪記錄和總結思考,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現,有力地沖擊了讀者的思想觀和見識,鮮明地刻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藥家鑫事件”,其講述的是在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校的藥家鑫夜駕車撞人后,發現傷者在記錄自我的車牌號,拿出刀子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之后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之后被判死刑。看似平凡的殺人事件,卻能夠引發讀者的深層思考,而不是表面上對死者打抱不平,為什么眼見自我犯下錯誤還要加深它的嚴重程度?為什么如此殘忍、不顧后果?
從該事件中可引出“獨立思考本事”這一話題,藥家鑫為何撞傷人之后還將其捅死?因為擔心傷者認出他的車牌號而被逮捕。但他又是否想過:刺殺者,不僅僅沒能讓自我逃脫,反而讓自身深陷泥潭?一個大學生竟做出如此缺乏思考的行為,應當與個人,家庭,學校有關系!
從個人角度看,一個人學識的高低不代表其生活本事的強弱,不應當“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在求學中培養自我的獨立思考本事。注重思考,三思后而行是很重要,這對以后能否生存社會影響很大。其次是家庭,父母不應過分寵溺,也不應不分是非對錯,就認為孩子是對的,否則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思考本事培養,這將會成為其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坷。從教育角度看,異常是80年代,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的他們,真正到了社會上這些學來的東西大多是沒有用的,而真正有用的東西還沒有學到——獨立思考本事。
所以,從藥家鑫身上我們看到了本質,他并不是十惡不赦之徒,而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本事,使事情的后果變得更嚴重,導致死刑。
《看見》向我們展示了平常所無法觀察和想到的現象,若對細微物不斷地思考,對整個人生是很有幫忙的。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篇3
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好人與壞人,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記錄了柴靜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歷程,描摹了柴靜這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破繭成蝶的過程。
“看見”是脫去世俗的束縛,用客觀、真實的目光去看待,直至發現問題的本質。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都不愿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也許是擔心,事物的真相被自我刻薄尖銳的目光刺穿之后,將會留下無盡的沉重與悲傷,但,倘若每個人都對社會上的黑暗腐朽的東西不甚了了,不去反對,那么這世界上哪還有善良完美可言?這時充當的將是千萬副冰冷的虛假面具,而此時人性與道德將逐漸消逝。
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理解同性戀者?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感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同性戀的感情是最真實的,”的確,同性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的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但我們我們也許能盡量的少一些鄙視與質疑,多一些寬容與理解,畢竟這是他人的感情自由。
另外,柴靜用殘酷的現實也揭示了倫理與道德最黑暗的一面。例如人們為了眼前的茍且利益而不惜傷害他人的利益,將法律與道德踐踏于腳下。
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有些電影深刻地揭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例如韓國影片《蚯蚓》《媽媽別哭》講述著殘忍的學校欺凌事件,本國的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也刻骨銘心地揭穿學校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類似事件也曾發生在周邊,但試問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他人的利益受侵害時,是否也曾袖手旁觀?也許僅有受害者生命的流逝才能換來每個人的覺悟。在看完《悲傷逆流成河》后,結局女主人公易遙的經典語段更是催人淚點:“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仙人掌成不了花,沒法讓人捧在手心里”“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
在柴靜的《看見》中,沒有明確定義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是法律判定犯了法的不必須是壞人。就像藥家鑫案。藥家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上的輿論一邊倒說要判他死刑。而柴靜為了看見真相,勇敢地去調查:“他為什么要殺人”。之后才明白當時的藥家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沖動之下便起了殺心。其實本質上藥家鑫是個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只是一時法律意識淡薄。而又有多少人肯拋棄表面的法律判定,從事物的真相去探究。
遇見《看見》,我開始嘗試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加賞析篇4
她們,是家庭中的受害者,是艱難生存的女人,是渴望一縷光亮的迷路人。
安華忍了二十年的痛,化為了丈夫身上二十幾刀。沉默的她,深受家庭暴力的影響,內心的小獸渴望解脫,在一刀刀下去時,小獸掙脫桎梏,一聲接一聲地尖叫。
小豆說丈夫讓她太痛,她痛得失控,讓丈夫倒在了自我的棍子下。沉默的她,忍受不了丈夫對家人們的傷害亦忍受不了多年來自我的傷痛,舉起了棍棒,讓自我尖叫然后失常。
燕青害怕丈夫掐死女兒,她說她別無選擇,舉槍結束了罪惡。沉默的她,哪怕懷孕仍受著丈夫施加的暴力,所生的孩子不合丈夫意,丈夫試圖把孩子殺掉,她只能大膽一次,心里尖叫著舉起了槍。
她們的沉默,都在自我舉起武器時,開始尖叫。她們是女性鏈上脫節的部分,家庭暴力給她們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也是難以彌補的。
由于農村與城市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婦女大多沒受過教育,唯一學到的可能是以前的落后思想,所以使她們成為了沉默的個體,少有反抗精神。可是哪怕理解過教育的家庭亦會有家暴現象的出現。因而影響家暴出現的因素十分多,能夠是小時候的陰霾,能夠是低下的素質,能夠是所謂的大男子主義……
《沉默在尖叫》這篇讓我看到了社會上的部分女人深受家暴的影響,不得不或是無意識地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與施暴者抗衡。她們自入了“家庭”這么一個社會單位后,便是在艱難存活,整日擔驚受怕,文章中幾乎每個被施暴者都認為那個自我舉起武器殺死施暴者的那天自我將命不久矣,她們或是為了家人,或是為了自我,幾年或十幾年的沉默中她們最終尖叫,發出了自我的聲音。
當今,仍有許多家庭有著家暴的現象,被施暴者有苦難言,她(他)們沒有方法保護自我,也不明白該怎樣尋求幫忙,柴靜寫道“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能夠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槍抵住她的后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眾人面前這樣做,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為他是她的丈夫。”多么可笑,也多么可悲,似乎在我們的社會上,女性就必須要被家庭束縛,對丈夫言聽計從,只能做沉默的個體。正因為這樣落后的思想,導致了更多家庭的杯具。也由此可見,在我國,對家庭暴力的預防或懲戒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或是懲治力度并不大,仍有欠缺。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后,在那里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我們不要讓自我的沉默在最終迫不得已時尖叫,應對家庭暴力,我們都該勇敢應對,沒有什么是沉默能解決得了的,也沒有什么是暴力解決得了的,僅有在合法的道路上,用法律制服施暴者,才能讓自我在家暴的漩渦中慢慢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