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
寫好讀書筆記有利于提高讀書效率、提高寫作能力及強化讀書效果。優秀的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1
這個假期,我欣賞閱讀了《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發表于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沈從文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從文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彌漫著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從文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從文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從文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夫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后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于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后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從文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從文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愿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托人提親),后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于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里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夫拒收過渡人
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板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夫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后……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為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并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并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于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并不外化為強烈的行為,而表現為朦朧的、隱秘的內心波動。她聽著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征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并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么,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恒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2
如果一棵樹枝葉繁茂,那么我們一定會驚羨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維立葉城比作一棵樹的話,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讓我們窒息:生活在樹冠的貴族,明明內心彼此仇視,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可一個個看上去卻衣冠楚楚,溫文爾雅,光彩照人。他們即使給對方一個微笑,也總不肯舍棄嘴角上掛著的那一絲輕蔑。虛偽,無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據著枝葉間的縫隙,切斷了陽光,只在樹根周圍投下濃濃的陰影,而這陰影正好罩住了一個人——于連。
于連仰觀樹冠,內心洶涌澎湃——“社會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驚奇、富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對周圍環境有著特殊的敏感一樣,對社會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樂于連野性的欲望——一定要爬到樹冠上去!可惜命乖運蹇。“千里覓封侯”的紅色從戎夢在生不逢時的仰天長嘆中灰飛煙滅。
不過,很快,神甫所帶來的高薪和所贏得的來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里閃現出金燦燦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會服,一樣可以躋身名流。可在藐視一切的上流貴族眼里,他驚人的記憶力與街頭末技之流的雜耍在本質上并無任何區別。于連也很清楚。憑著驚人的記憶力這塊敲門磚僅能敲開上流社會的大門而已,卻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臉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為座上嘉賓,還得有讓自己舉手投足增色的“行頭”。久處樹冠陰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猶豫的為他的欲望尋找到了一個能游刃有余的套子——虛偽,并一頭鉆了進去。從此,他便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一步步地向他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挺進。
司湯達將《于連》改成《紅與黑》,讓兩個不和諧和極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們:于連是極端矛盾的混合體!他的地位在樹根定格,欲望卻在樹冠燃燒;對拿破侖在心里是瘋狂崇拜,在人前卻大肆攻訐;他根本不信神靈,卻示人以篤信虔敬;他仇視現實生活,卻又無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視上流社會的烏煙瘴氣,卻又癡迷于能生活其中;他沒又使自己尊嚴增重的砝碼,卻不能容忍別人有任何輕蔑,即使對方是一個的為卑微的車夫,他也要選擇決斗到底!的確,以一個小鋸木廠主的兒子的身份向上流社會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渦中馳騁捭闔,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虛榮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于連還能靠什么呢?看來,于連這個時代的畸形兒,正是從巴黎這個罪惡的母床上誕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產婆——上流社會,卻不愿接受這個不合他們“規則”的新生兒。于連的闖入等于宣告復辟者在風雨飄搖中剛制定的統治“規則”又被撕開了一個豁口。所以,于連的擅闖必然招致貴族們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個上流社會的聯合剿殺!
當初,于連背負野心,懷揣虛偽啟程,一路似乎暢通無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險也就隨之加上一碼,最終還是跌了下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將“遺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后。畢竟,于連充其量也僅是一只逆流之筏,他無論如何也敵不過巴黎這片波詭云譎的海洋的。
臨刑前,于連也苦笑著高聲對自己說:“我的同時代人的影響占了上風,離著死亡只有兩步遠,單獨跟我自己說話,我仍然是偽善的……啊,19世紀!”
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野性的于連,也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于連被送上斷頭臺的命運。
于連,一個久久揮之不去的名字,蘊含了太多的沉重與悲哀……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3
今年寒假,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自傳體三步曲”。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于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煉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樣,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沖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斗。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4
《城南舊事》敘述了小姑娘林英子從6到13歲的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發生的五個故事: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在胡同里的瘋女孩秀貞是英子的第一個朋友。秀貞原來與一位大學生相愛私定終身,可后來大學生回到了老家,就再也沒有回來。而秀貞生下的小桂子被家人扔到了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知道后,便答應秀貞幫忙找她的女兒。后來在一次聽到小桂子和秀貞說的經歷一模一樣后,便讓小桂子給她看脖子后面,果然有一塊青色的胎記。小桂子就是秀貞的女兒,秀貞精心打扮了小桂子,就帶著她去尋找小桂子的父親。不料被火車扎死,而英子在回家后變的心神不足,于是,英子一家就搬到了新簾子胡同。
英子在荒園里認識了一個年輕人,他為了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她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在荒草地了撿到了一個小金銅佛,后來,被警察的暗探發現,把這個年輕人帶走了,英子非常難過。
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來到了英子的家里,英子爸爸就把以前在英子家生活的德先叔介紹給蘭姨娘,他們倆后來相親相愛的一起乘馬走了。
英子在九歲那年,她得知宋媽的兩個孩子,一個被淹死了,一個被賣了。英子不知道宋媽為什么伺候別人而不去管自己的孩子,后來,宋媽被她的丈夫接走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這一首詩讓人回憶離別時的傷感與不舍。而現在英子要畢業了,低年級的同學給她們唱起了這首歌,英子高興的回家后,得知父親死了,而大家也一直在說英子你長大了。這讓英子真正體會到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這都是發生在當時年代的真實故事,作者沒用華麗的語言,只是用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文字描繪了老北京的模樣,記錄了當時的人和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在作者的筆下,記錄下了心靈的童年。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5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的信念究竟該是什么?
一切從書開始,《成為有信念的教師》伴我走過了混沌與置疑,漸漸清晰內心,催人奮進。我知道了信念,是一種默默的堅守,是一種自覺的行動,是一種克服的動力。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那必須有自己的教育信念;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那必須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需要成長和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稚嫩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加倍呵護,用教師的愛心,甜美的微笑,關愛的眼神,安撫的雙手,循循善誘的教誨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學生。當他們那一張張因我而變得快樂的小臉從眼前閃過時,我無比幸福;當他們在課堂上那充滿靈動與歡欣的畫面閃現在我腦海里時,我無比歡悅;當他們一次次和我碰撞后收獲,我無比欣慰。我堅信用我的善良、正直、關愛、嚴格……讓我的每一個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快樂而又五彩繽紛的童年。
為信念去投身,所有的忙碌都是快樂的。找回自己最初的信念,在不斷思考中充實自己,在不斷堅持中磨礪自己,在不斷沉淀中凈化自己。要做一個樂觀、有勇氣的教師,堅信“辦法總比問題多”,一切都可以改變。
要做一個腳踏實地、有激情的教師,以飽滿的工作熱情面對每節課和每位學生,把學到的變為現實,讓學生的羽翼豐滿起來。
要做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教師,追逐自己年輕的夢想,帶領學生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永不放棄。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6
暑假,我讀了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內容講述了有個英國人名叫魯濱遜,喜歡航海和冒險。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業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蕩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由于難以想象的堅強,毅力和勇氣,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開荒種地,砍樹建房,圈養山羊,修造船只,并搭救野人“星期五”。正當魯濱遜準備救出一批淪為土人的西班牙船員時,被一群劫持,被人送上了荒島。魯濱遜又一次表現出超常的勇氣,他單槍匹馬地打敗,救出船員,奪回大船,結束了自己的荒島生活。一次,他乘船前往南美洲時,途中遇上大風,船翻了,同伴們都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生存下來。魯濱遜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這是一個荒蕪人煙的海島。面臨著這惡劣的環境,又冷又餓的他不知怎樣生活下去。終于,魯濱遜憑著自己的毅力戰勝了一切。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只有付出了,努力了,勞動了,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苦苦奮斗——讀《魯濱遜漂流記》后感暑假期中,我迫不及待地找來中文版的讀了起來。讀完之后,心中有許多感受。首先,我認為書名叫做《魯濱遜漂流記》似乎有些不太合適。魯濱遜地一生中最主要的經歷是他在荒島上度過地二十八年,這同漂流根本無關。而其在海上度過的日子里,大部分時間里都是進行著有目的的航行,即使偶爾遇上風暴,船偏離航線或他落入水中,他并沒有任其漂流,而是奮力將船駛回航線或自己努力像目的地游去。因此,我認為書名叫做《魯濱遜漂流記》與內容不符,有些名不符實,不妨改作《魯濱遜大冒險》,這樣才更能體現出他的冒險經歷。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厄運。只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
高一讀書筆記摘抄及批注篇7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愿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著,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么呢?
史鐵生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他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