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心得
《烏合之眾》心得篇1
《烏合之眾》被專家學者們公認為目前已知的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是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于是這本連他自己都沒太在意的書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地傳播著,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直至今日,這本著作依舊深深影響著當代社會,沖擊著我們的內心世界。
不知是因為筆者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當中,從小接受著社會主義思想,還是閱歷尚淺,以致于無法理解書中的某些內容。初次翻閱此書時,感覺作者的言論就像一把銳利無比的長矛,直擊內心,文中充斥著“不得不克制”“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可能”“瘋狂的憤怒”等一系列侵略性很強的字眼,對于崇尚“中庸”思想、凡是不說絕對的中華民族而言,似乎如此不可理喻和蠻不講理。但慢慢沉浸于此書當中,又時時刻刻感受著其中的道理,似乎并非總是“一派胡言”。或許是習慣了戴著面具面對一切,當有人試圖粗魯的摘下你的面具時,會惱羞成怒,會氣急敗壞,然后指著他的鼻子罵一頓。無論如何,筆者在內心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讀完了此書,沒有了初讀的不解和不屑,也沒有完全的認可。謹以此報告記錄下感想,或許不知所言。
作者在文中最后說道,“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后,當這個理想失去優點時,便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或許這就是《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所在,縱然書中有些言論看來過于偏激,卻不影響其文學地位。盲從中帶點理性,迷信時帶點懷疑,這是對社會所有“群體”的告誡和啟示。
《烏合之眾》心得篇2
在廣袤的人類社會探索發展史中,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社族人群思想創新及思維進步的創新及對社會、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則是通過細致描述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征。通過分析及揭示,探索大眾廣義心理認知及心理認同。從而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此書的研讀和內容的自我理解,讓我體會并認識到上到國家治理、社會管理,下到企業經營,團隊管理,無外乎是大眾及人群之間的合作、認知和自我約束,而大眾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層面對此認知的一個探究紐帶,從而打開對大眾思維和組織行為學的領悟與思考,通過研究大眾心理,從而探究群體行為內在的思維邏輯及心理特點,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種社會群體行為現象發生的本質原因和組織團隊中行為動機,更科學的了解群體心態,是一本群體心理行為學的研究巨作。
《烏合之眾》心得篇3
書中談到“只有靠形象思維得來的簡單觀念,才會讓群體盲目輕信。只有簡單而明了的觀念是被群體接受的。”進而書中提到“在渴望理想的心靈里,科學是有所欠缺的,因為它既不敢做出過于慷慨的承諾,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樣撒謊。”為什么謠言可以漫天飛舞,傳銷的領導者能讓加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為他們加工、描述的景象仿佛觸手可及。而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很容易接受那些清晰的圖景,對科學深邃的邏輯缺少一種耐心的探索和理解。
正如一面雙刃劍,《烏合之眾》能讓人警醒,也能讓野心家找到掌控群眾的方法。它提到“只要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書中談到如何讓群眾接受自己觀念,”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須是低俗化和簡單化。”
我們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本書提醒我們跳出群體之外,冷靜的觀察我們所處的群體,冷靜的分析群體中的領袖,若“領袖”的動員手段,只是“斷言、重復、傳染”,那我們可能就要逃離這樣的群體,這樣的群體可能就會有野蠻的特性。
讀完此書,我更清晰的理解潮流、謠言及恐慌。
《烏合之眾》,從初讀時的驚心動魄,到合上書時的冷靜。保持獨立思考,不論何時何地,如此重要。這就算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
《烏合之眾》心得篇4
“躲貓貓”、“打醬油”、“70碼”、“人肉搜索”... ...這類事件如今已成為熱門甚至是流行詞匯。在這些詞匯的背后,積蓄著巨大的公眾情緒的力量。公眾情緒古已有之,只要有群體存在,就會有這樣的情緒力量在民間不停流淌。這里的“群體”一詞不只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而是心理學上的定義——即在某些既定條件下,并且也只有在這些條件的下一群人。這樣積聚成群的人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感情與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形成了群體心理。對于公眾——這個龐大的群體,則形成了集體式的公眾情緒。近10年間,國內的公眾情緒力量悄然興起,并且難以遏制地呈噴涌趨勢發展,成為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1至2003年間,是中國發展階段的一個特殊時刻:申奧申博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徹底打開國門,兩代領導人之間的權利交接,突然到來的SARS危機,... ...這些并存的因素,都使得中國社會得到暫時性的氣氛松動。而互聯網業在經過2001年的洗禮和蟄伏之后重入成長軌道并且發展呈狂飆突進態勢,這為信息的傳播和言論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人們似乎發現了一種強大的公眾情緒凝聚的可能性,及其所表現出的強大力量,可以對抗無處不在的政治權力。
公眾情緒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的體現可以說是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這個廣州大學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許志永律師憑借著公眾情緒的支持和媒體的力量,為孫志剛事件上書全國人大,《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了,孫志剛事件也成為了中國法治歷史的里程碑。這是媒體和公眾力量挑戰長期行政法規的典范。今年的“躲貓貓”事件,“70碼”事件,“鄧玉嬌”事件等等,正是由于公眾的持續關注與公眾情緒的反應強烈,對相關部門造成一定壓力,使得相關機構從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最后不得不正面回應,這對事件的調查有著正面影響。公眾情緒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現著力量。
但是,在公共訴求勝利的表面下,我們也不應盲目樂觀。我們所要注意的問題是:任何力量的過度放大,都會模糊背后的真實。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時刻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熱潮。身處國外的深圳萬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之后,在地震當日當即做出萬科捐款220萬的決定。而此舉被認為是“摳門”,引來網絡上一片罵聲。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中為自己辯護,反而是被看做越辯越黑,加之媒體的斷章取義的報道,遭來公眾的漫罵譴責,萬科遭遇了企業內的8級地震。最后王石不得不向公眾道歉,“捐款門”事件才告一段落。
就筆者看來,如果一定要說王石真的做錯什么了的話,那就是:在公眾情緒處于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為公眾情感主流時,企業家,這些理性邏輯的信徒刺痛了公眾敏感脆弱的心。他對自我財富的捍衛,在公眾眼中顯得是那么可惡。勒龐曾經說過:“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當公眾情緒遭遇商業理性,王石觸犯了眾怒,可以說徹底栽了個跟頭。公眾——這個龐大的群體對這一事件普遍的惡評和討伐,掩蓋了中國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將危機引向了一個相反的方向。這樣的聲音的出現,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 ...
根據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的觀點,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情攪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體的事情普遍化。此外在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中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么地方個人沒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像因為結合成一種新的存在而構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它們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而造成組織化群體這一特征的原因,勒龐在群體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中將之歸結為三點:
首先,群體的普遍性格特征受無意識支配。“人們在智力上差異巨大,但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無意識的深層結構中,包含著時代相傳的無數共同特征,它們構成了一個種族先天的稟性。筆者認為,中國人的公眾情緒中經常混雜著自卑與自大。這種現狀的產生與中國在過去150年所遭受的屈辱相關,與十年動亂有關,與1989年之后中國所陷入的外交孤立狀態有關,也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狂飆發展所導致的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發展不平衡,思想發展中出現大量斷層有關... ...這些都對種族的無意識構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中,還暴露出了中國社會地殼底層的一股憤怒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社會不公”、“貧富懸殊”、“基礎秩序薄弱”、“生存壓力巨大”、“草根群體挑戰精英群體”... ...這些種.種元素組合構成了公眾的無意識結構,最終在公眾情緒膨脹之時徹底徹底噴涌而出。
其次是由傳染現象導致。這對公眾情緒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同時還決定著它所接受的傾向。傳染雖然是一種容易確定其是否存在的現象,卻很難解釋清楚。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傳染性。這種特點在互聯網中表現地異常明顯。網絡上的聲音無礙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激進的情緒極端主義者,而另一類則是冷靜的理性主義者。情緒極端者的言論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眼球,因而他們的言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鼓勵和追捧,他們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聲勢日益浩大。而那些理性的聲音則淹沒在了其中。而那些中立者則受到了情緒的傳染,情緒極端者的隊伍越發龐大。互聯網上最“鼓勵”那種情緒極端主義者的非黑即白的爭吵,在抽象的、激烈的情緒傳染中,基本的真相被掩蓋了。例如2008年5月前后熱議的“抵制家樂福”事件,正是公眾情緒所演化成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通過網站論壇、短信、郵件、博客等媒介,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染開去所導致的。對家樂福的抵制活動是由于當時反法情緒高漲所致。在此筆者不禁要問:在名為愛國的旗幟之下,真正損傷的是誰的利益?!這種缺乏理智情結和客觀依據的情感,唯一的功效只是使群體在自激、自瀆中不斷地泛濫膨脹,對于社會的進步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點則是群體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現,這也正是上面所說的傳染所造成的結果。2007年5月,一篇題為《廣州香蕉染“蕉癌”瀕臨滅絕》文章,報道了廣州種植的香蕉感染巴拿馬病的嚴重情況,并在后續報道中稱這種“香蕉癌癥”將給廣州、甚至全國的香蕉種植帶來“滅頂之災”。 沒想到,這一關于香蕉樹常見病的消息,經網站論壇、短信、郵件、博客等各種渠道以訛傳訛,最后竟變成了“吃香蕉致癌”這樣的恐怖傳言。消息、傳言、謠言鋪天蓋地的結果就是:香蕉滯銷,蕉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香蕉爛在樹上。這個事件中駭人的傳播力量,是群體接受過暗示之后所創造的。群體通常總是處于一種期待注意的狀態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當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開始,傳染性暗示的過程就開始了。“海南蕉”事件正是這一理論的典型案例。在暗示和互相傳染的推動下,一個個體編造的所謂“事實”——“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立刻就被多數人接受。而這種忽略智力因素的之作用于感情的宣揚會造成難以想象的惡劣影響。據相關政府部門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3月13日某媒體消息見報后的43天里,廣東、海南的蕉農因謠言而造成的損失至少達7億元之巨。
最后一點即第四條造成組織化群體特征的原因,則是筆者的個人總結:在群體中個人的責任感會消失,并且會導致欲望的宣泄。僅從數量上考慮,形成群體的個人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于發泄出自己本能的欲望,而在獨自一人時,他必須對這些欲望加以限制。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生活的高度原子化,經常只能在集體的行動中才能找到意義,因此我們的勇氣總是通過群體來表達的。在群體中個體擺脫了自己卑微的想法,感覺到了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強大的力量,人們平日遏制的欲望在群體中大量宣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眼中的網絡中的民意,總是充斥著傻氣和殺氣。似乎打字的鍵盤至于腎上腺激素緊密相連,網絡中的言論與頭腦無關。
這種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泛濫,并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隨著中國的不斷納入世界,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人的身份敏感性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這與中國人由歷史原因所導致的過分自卑有著密切聯系。對于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換而言之即一種情緒幻覺)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夸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群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
筆者驚奇地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歷史是可以復制的,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06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布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充滿激情和變化的年代,能夠見證這樣一段不可復制的歷史,但我由衷地希望它快點過去。
《烏合之眾》心得篇5
勒龐的《烏合之眾》研究的是一個具有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的群體所會產生的群體效應,但是沒有研究和解釋這些群體效應是怎樣產生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評價的:“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了群體中會產生的群體效應及問題,但是并沒有解釋群體成員之間建立感情聯系的心理過程的原因。”
不過個人認為研究產生聯系心理的原因應該是心理學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我們作為投資者應該可以直接借鑒和參考勒龐對已經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的研究成果。因為股市應該是一個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成員構成的群體行為表現,股價對群體成員起到了利益驅動作用,而股價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縱的一個標識而已,尤其是小盤股。從這種角度理解,股市操縱者就可以通過股價的表現,在股民這個群體中產生領袖效應,以致讓股民形成無理智跟隨的群體效應。
發現一群人中能產生群體效應的共性、激發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合理運用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可以讓企業家事半功倍,讓企業中的員工形成一個極具競爭力、凝聚力的團隊;革命家也是一樣,運用好了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為你奉獻;,但是如果企業家、革命家是激發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而產生的群體效應,那樣只會讓其曇花一現,給歷史留下悲慘的一幕。
這個正如毛澤東基于國際共產主義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產生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精神——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改革、讓農民當家做主等等當時大多數民眾的共同向往,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的通過軍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實施、強化及驗證其正確性,以致毛澤東漸漸的在群體中產生的領袖效應,群體成員也因此產生了群體效應,萬眾一心的局面,戰勝了國民黨的飛機、大炮。同樣在10 年動亂期間發生的歷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歸功于群體效應的極端無理智化。
《烏合之眾》心得篇6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復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烏合之眾》心得篇7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