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心得
孟子讀書心得篇1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獲得甜,不想經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悅不在于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果,過程大于結果,結果不等于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于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舜的耕田換來了成功,管夷吾的監獄過程也換來了成功。通常,人們都不會想要成功前的苦難,但是每當你成功了,你會珍惜那些苦難的回憶。“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始于苦難。”每當你成功之時,你會想:那時我就要退縮了,我又挺過來了來了……
孟子讀書心得篇2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為政理想概括為:為政一處,造福一方;為政一時,澤被千秋;為政以仁,民眾拱之如日月;為政以利,民眾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為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為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為他所用;視己為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仆,心系員工生存”,實則為“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里曰“府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為“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偽”。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茍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
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為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著羊皮的狼,還是披著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愿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為人為獸,自可定論。
孟子讀書心得篇3
在今年的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上,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十本書。當老師將書名告訴我們的時候,大家大都不以為然,因為這些書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書籍,覺得似乎也沒有什么必要去讀他們。但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隨便翻閱了幾頁《孟子》以后,發現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簡單。曾在大二時由于學習古代漢語的需要看過《孟子譯注》一書,但是當時也并沒有進行細讀,而只是將注意力過多的放在了對于孟子的翻譯和譯注上,但卻也已經感受到《孟子》一書中所包含的道理確是讓我們受益無窮。而如今重讀《孟子》,更是感觸頗深。
和《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錄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較《論語》來看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上的文字是《孟子譯注》中對《孟子》的評價,而在我通讀了一遍《孟子》以后,我的第一個感受便是,這雖是一本古書,但讀來卻并不感覺乏味或枯燥,且讀完每一章后都能給人力量,引人深思。不同于《論語》中直白的說理方式,《孟子》一書采用的是類似于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進行記敘,從而得出一定得道理,并且有時并不明說其中的道理,這讓人讀來十分有趣但卻仍能起到發人深思的作用。
孟子作為亞圣,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提倡仁政,自善其生,崇義尚道等等,但是在讀完《孟子》以后,我最佩服的還是孟子敢于直面君王,敢于說真話的那種勇氣與胸懷。“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以上是節選于《孟子見梁惠王》中的片段,在孟子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類似的片段。在這些片段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對君王時的凜然正氣。他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實見解,敢于批駁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義。孟子,是個真人,敢于說真話的人。與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誠,率真,對統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覺,孟子有豪俠之氣。他自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正氣,正是孟子更親近庶人民眾,所以,他才會最終發展為那種崇高的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孟子之前,還沒有人敢“顛覆”君位“至高無上”的傳統。盡管孟子言論如此,可我們也并未看到孟子因此而被統治者“穿小鞋”,可見,當時的社會雖禮崩樂壞,爭戰頻繁,但人們的思想還是非常開放的,言論自由的,統治者對孟子的主張雖不去施行,但還是洗耳恭聽的,是尊重人的。
而面對今天這個社會,孟子的這種品質也是最值得我們借鑒的,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面對各種所謂的領導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國家。現在的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從,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39;想法與感受,給我們的國家真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對自己與領導者統治者的意見不合的情況時,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呢?在這個充滿金錢與利益的社會中,人們漸漸的迷失了自我,只會跟著金錢與利益隨波逐流,也許只有當每個人如孟子般坦誠,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國家時,我們的社會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吧。
孟子讀書心得篇4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治者真正去實現”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孟子讀書心得篇5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__,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
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__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__,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__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__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