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
《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篇1
也許對于《阿Q正傳》我們并不陌生,也常常聽到所謂的“阿Q精神”,說實話,讀了這本《阿Q》我就覺得阿Q不是指個人,是指一個現象,病態的現象。
全文讀下,覺得阿Q是個可憐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們同情。我們社會中有許多人很“阿Q”,他們說的好聽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樣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過,就在嘴上贏過他人,可是得到的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謂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軟怕硬,以獲取心里的滿足。阿Q勝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覺得自己好光榮。
在作者筆下,“看的人們”“閑人們”“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態,病態有下面4鐘——自私,虛榮,不管他人,勢力。阿Q以為革命是為了自己謀利益的手段,等于造反。像現在,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尋求更過的個人利益。這不就是自私心的體現嗎?在人際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噓,朋友互相攀比,這便是虛榮新的體現。
生活中真的動起手來,打架時,阿Q那樣討饒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場合起哄、愛看熱鬧的恐怕不少,這便是不管他人。
社會大流中個體阿Q病態存在于人群當中,我們將如何將這種阿Q病態改正呢?這就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篇2
當我寫下題目的時候,我想我可能要寫一點“大逆不道”的東西了。
時間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觸《中國現代文學史》這門課程。時至今日,我對該課程依然保持著足夠的熱情。那個時候,田青老師給我們傳授或來自課本或來自生活的知識。最讓我們亢奮的是,她為我們演繹一些經典作品的語段,用她幽默的語調生動反映作者的思想,這個文學內涵夯實的老太太給我們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樣的色彩。尤其是談到魯迅,她“前衛”的思想使我們在歡快的氛圍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記得期末考試時有一道關于《阿Q正傳》的基礎題,是要求記住《阿Q正傳》的“目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當時的我并不像現在這樣“清醒”,并沒有認真關注作品的內容和內涵,只是死記硬背的記下了“目錄”,以此為考試服務。誰能想到時隔兩年我又翻到了這個影響文壇多年的篇目,更令人驚喜的是我有幸觀看了岑范先生導演的改編自《阿Q正傳》的電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為阿Q作傳的四點困難——文章的名目難,立傳的通例難,阿Q的名字難,阿Q的籍貫難。第一難是最終“我”以“閑話休提言歸正傳”中的“正傳”二字解決。第二難卻是阿Q的姓氏問題,文中說他大概姓趙,但因他“炫耀”與中了秀才的趙太爺兒子是本家,還比秀才長三輩而挨了趙太爺耳刮子。看到此處,不免慶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國年間,姓什么還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權勢的人的臉色,真是夠“媽媽的”了。也有人說阿Q是“依權附貴”,這也未免太過“聳人聽聞”,具體情況如何?恐怕只有那個時代清楚。再看看這個魚肉鄉民的地保老爺,得虧他生在百姓沒怎么“開智”的民國,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靈魂和“光鮮”的身軀。第三難是阿Q的名字如何寫,用原文的話說,“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無人知曉,就連趙太爺的秀才兒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難是籍貫,雖說“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靠譜的.,因此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
阿Q被人們所熟知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阿Q語錄”。“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覺”等等,諸如此類,語出雷人。尤其讓人們難以忘記的是“精神上的勝利法”。記得學習此篇時,老師為我們留下了討論講解的作業,我當時還將“精神勝利法”美化了一番,現在想想真是“無知者無畏”啊!其實這是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這個原因,阿Q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這是魯迅對國民性批判的整體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虛偽”“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無特操”等。茅盾先生對阿Q也有一段經典的言論:“我們不斷的在社會的各方面遇見‘阿Q相’的人物,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帶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飾非的心理,我又覺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國民族所特有。似乎這也是人類的普通弱點的一種。”誠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為了人們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認,我也有這樣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讀大學之前這段時間最為明顯。好在大學是個更大的空間,它讓我們見識了更廣的空間,也讓我們觸摸了更深的領域。盡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長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陰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規矩始終會束縛惡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這樣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幾何時,我們在分析阿Q時將一切都歸根于時代背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個動蕩的年代,雖統稱為民國,但軍閥勢力割據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復,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勢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數中下層民眾無心關注國事也無力為國操勞,保持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即便是有人知曉一些上層的變遷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沒有理解其實質。文中的“假洋鬼子”“趙太爺”“舉人老爺”等就是假革命真剝削。而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茍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統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謂“自尊”是通過“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這樣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獲得的。
《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篇3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農村末莊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流浪雇農-阿Q的故事。
阿Q在村莊中倍受冷眼,他被人欺負后,總有話語來安慰自己,這種精神被稱為“阿Q精神”。這是這部中篇小說諷刺意味最能體現的,也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從作者的出發點來看待阿Q精神,這是人懦弱、虛偽的表現。阿Q每次受欺負后,他總是找到安慰自己的辦法。在一次醉酒后,阿Q說自己是本村名人趙太爺的本家,趙太爺聽說后打了阿Q的嘴巴。這件事卻因趙太爺的名氣在村里流傳開來,阿Q因此出了名,即使是不好的事情,阿Q也得意了好久。被人打嘴巴本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阿Q卻覺得值得高興,因為他出了風頭。這是盲目樂觀、不理智、不客觀的心理,這是中國人病態的表現,是中國社會的典型現象。 整部書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魯迅先生改編的古代故事。魯迅先生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觀點,加入了當時中國的時代元素。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在首陽山上不食周粟,只吃山上的薇菜。一日一位闊人家的婢女路過,對二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吃的薇,難道不是圣上的嗎?”二人聽后不再食薇,二十多天以后被發現餓死在山洞中。婢女聽說二人的死訊不以為然認為自己不過是奚落了他們幾句,她們的脾氣不好,死了與自己無關,其他人竟紛紛信服,愛國忠烈叔齊,伯夷成了眾矢之的。魯迅先生選擇這段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古為今用,魯迅先生的構思實在巧妙!
魯迅先生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不管是赴日學醫,還是后來棄醫從文,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近當代中國,已有無數作家,評論家無數篇文章談及魯迅先生,因為他是最偉大的“醫生”,他的文字化作鋒利的刀片,劃破國人心中的灰霾,他的精神猶如黑暗中的燈塔,指引中國文壇的前進方向。
從魯迅先生的書中,我看到了麻木社會的縮影,看到了過去,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篇4
除了中學課本上的幾篇,魯迅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在讀了《阿Q正傳》之后,才發現中學時甚至現在的我對魯迅的了解還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學功底,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一切都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阿Q,一個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具有穿越時代的魅力。
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根本不愿承認自己落后與被奴役,沉醉于那種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后與被奴役,這些都失靈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這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時代人群,前人說的夠多了。我想談談今人。現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國最熱的話題反腐來說吧。這些官員為什么紛紛落馬?貪污唄。為什么貪污?欲望唄。他們不怕嗎?他們以為別人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在貪污時是什么心態,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時候,他肯定提心吊膽,心里邊矛盾重重,總想著這是第一次,我就這一次,不會有人發現的。有了順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國有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罵“假洋鬼子時”不也這樣啊嗎?
再說說普通人吧。我想中國人對于小悅悅時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富裕,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丟失。人們變得冷漠近乎麻木,新聞中不斷可以聽到那些令人費解的新聞,我們會指責那些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樣呢?看來這個時代真的不缺阿Q。
《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篇5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的心得體會篇6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在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 ,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后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文章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并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因此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