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筆記及賞析
再翻開《圍城》之前,我對這本書沒有什么了解,甚至還以為這是一本講打仗的書。我完全是經同學推薦才買下來這本書。
初中語文老師講過,題目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靈魂。所以我便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這本書的靈魂。
和其他所有書一樣,剛開始讀會有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而語言細膩,情節瑣碎的《圍城》更是將這種感覺推向了極致。我一度想扔掉這本書不看,但不知是什么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書。
我對這“圍城”第一次有感覺是讀到方鴻漸和趙辛楣進入三閭大學遭遇各種人情世故,各種派系糾紛,各種明爭暗斗后先后離開的情節時。在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入圍城里面,而在圍城里面的人想要出來。這個圍城,小一點說是三閭大學,大一點說是當時病態的官場,病態的社會。作者將方趙二人當初急切地想去就職與后來煩惱,失望地離開做了對比,辛辣地諷刺了當時這個社會的冷漠與無情。
這本書第二次給我圍城的感覺是鴻漸與柔嘉的婚姻。鴻漸愛柔嘉,柔嘉也愛鴻漸,他們都想邁入婚姻的殿堂,誰知事與愿違,結婚后的甜蜜,兩人對愛情的向往,憧憬與期待都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在柴米油鹽與日常瑣事中淹沒,消失的無影無蹤。最終鴻漸與柔嘉分開了,小說戛然而止。我覺得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比較明顯圍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
《圍城》對于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想讀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里面有很多內容也是晦澀難懂,并且夾雜著很多時代背景。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語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為切入點。在這里我只是就題目淺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過幾年有幸能重讀這本書,也許我會品味出更深的東西。
圍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2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著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鉆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于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于圍城中呢?
圍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3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的大作,“圍城”一詞是書中的一個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不得不說,這句話極具諷刺意味。不管是對他人還是對自我。蘇文紈是書中的一個女主角,她本人很有才華從國外的一流學校拿到文憑,在回國的游輪中與男主角方鴻漸相識,當時的方鴻漸和游輪上的鮑小姐有著曖昧關系可是,蘇文紈還是漸漸地愛上了方鴻漸。我想,我很難理解當時方鴻漸的心境,一個在好大學拿到文憑的女高材生喜歡上自我,而自我呢,是一個每一天要伸手向家里要錢,在國外混了幾年,連文憑都是假造的。自我并沒有一點點的真才實學。他為此感到很恐慌可是也避免不了有一絲竊喜。即恐慌蘇文紈發現自我的文憑是假造的,也竊喜蘇文紈這樣的才女喜歡上自我。于是,方鴻漸天性中的膽怯占了上風,使他一次次錯過機會,經過蘇文紈,方鴻漸認識了唐曉芙,方鴻漸心里想著唐曉芙可是,唐曉芙結婚了,新郎并不是他。反而,由于方鴻漸的膽怯與懦弱,言不由衷,方鴻漸漸漸陷入步步為營的孫柔嘉的“圍城”中。可是,結婚后他們并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反而日日爭吵,家無寧日。
方鴻漸的生活和事業以及婚姻都深陷與“圍城”中,他的婚姻是孫柔嘉的步步為營和他的膽怯懦弱造成的,婚后的生活可謂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他急欲掙脫,可是卻不能掙脫。這比較與他婚前的狀態,不正好切合蘇文紈的這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嗎。而方鴻漸的事業,他的假文憑雖然讓他有了工作,可是假造的文憑,讓他每一天都提心吊膽,心驚膽戰害怕被別人發現,會被他人嘲笑,在這個充滿了爾虞我詐,虛偽,明爭暗斗的世界,他感到極大地壓力。而在離開這個使他感到壓抑的地方后,新的生活并不能使他感到舒心,反而使他感到無所適從,他只能逆來順受的理解朋友的施舍。以至于,他的生活也是出于“圍城”之中。
讀了《圍城》,我發現,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表面一套,背地里又是另外一套,你完全不明白她的真面目,也不從得知她的真目的。她做每一件事都有她的目的。就像《圍城》中的孫柔嘉一般,她得到了自我想要的,以另一種面目。她將自我的真面目隱藏起來,以一種小女人的面目去得到自我的目的。這不免讓人心寒。因為她太會演戲了,生活中不乏演員之流。可是,孫柔嘉卻將戲演到了自我和他人的生命中。能夠想象,如果我發現自我親密的人,有著無數張臉,在你和別人的面前,演著一場一場的戲。這很恐怖。
而方鴻漸這個人物告訴我,一個人千萬不能造假,一個謊言需要千萬個謊言來彌補。這句話不可謂不精辟。方鴻漸為了給家人一個交代,所以偽造了一份文憑。可是,他日日擔心他的假文憑會被別人發現,由此他會被別人嘲笑,會身敗名裂。為了不被別人發現文憑是假的,他說了無數個謊言來彌補。在做每一個決定前都要研究會不會被他人發現文憑是假造的。以至于,影響到了他的婚姻,生活以及命運,事業。這不可謂不可悲可嘆。
《圍城》給了我很大的思考,它讓我想起我小時候說謊的經歷,讓我想起我過去的好朋友,我這十幾年來為之努力的夢想以及我的未來。我不可說我的收獲是不大的,讀這本書時,我曾大喜大悲,因為從書中的主角,我想到了我自我,我聯系到了我的生活,我以往做過的錯事,我記憶中比較深刻的回憶。這無一不使我感到一種疲憊。書中的主人公們,折射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也讓我想了很多很多。
書中的人物其實是現實社會中人的縮影,不愿意從基層做起,眼高手低,期望世界圍繞著自我轉,不肯踏踏實實做事,浮躁,一味的急功近利,追求高工資高回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做長遠的研究。只圖當下的歡樂。更有許多人,靠著父母或者,自我不努力工作,只做啃老族,生活的庸庸碌碌。沒有上進心。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想了很多。我會過好自我的每一天的。
圍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4
《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本書也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期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
書中,人們明白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明白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我的公道一樣。熟不明白,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這也是被圍之城。而書中的男主角方鴻漸正是這樣一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被圍之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應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堅持一點做人的尊嚴,
可是我們明白,亂世是英雄或梟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敗的。所以,既不作惡也無英雄氣概、既與世無爭又于世無補的方鴻漸,是注定要失敗的。方鴻漸的杯具是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結果和比較。“圍城人”跟我們一樣,作為普通人徒勞于找尋解脫或依附。
“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似乎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厲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夢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熟悉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期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完美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那樣的“城”也許不再被“圍”了吧。
你是否覺得圍城給你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于主人公的故事,對于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考、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終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圍之城何時才能結束
圍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5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當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應當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述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掉了。抱著無奈的心境,他一頭鉆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最終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我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我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我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應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我的心態處于圍城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