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1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邊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溪邊小船收渡,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我不禁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沈先生用極其平淡、質樸的文字為讀者勾勒出一副副令人浮想聯翩的畫卷。鳳凰城位于云貴高原東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一座古老的縣城。鳳凰城又叫沱江鎮,是因為整個縣城臨著一條美麗的沱江而建。在沱江兩岸,布滿山坡的是古老的吊腳樓和木屋。這里的茶峒,不屬于外面的紛繁復雜的世界,它是一個“世外桃源”,這里,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沒有家人之間的反目成仇,更沒有朋友之間的挑撥離間。,
初讀《邊城》,贊嘆于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夫。這里的人如這里的風景,純凈美好,質樸真誠。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凈的邊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后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親就是通過唱歌愛上了一位軍人,輪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情人。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在夢里,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于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于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么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誰又知道前方會有什么呢?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于她的那份幸福。我總在想,為什么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么?在懷念著什么?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后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2
1、翠翠,你若肯為幸福再努力一吧
《邊城》已讀到后期了,這才發覺對沈從文筆下的這個小丫頭有許多想說卻不知如何表達的話。也許是我的性格問題或者是認識問題。我總是不能理解翠翠在躲避攤送老二的什么啊!邊城應該是塊好地方,婚姻并不那么死板。既是這樣,那有什么話便說就是。少女總有個害羞的情結,不能直接說出來,表示總該有吧!不應該讓所有人都弄得云里霧里的,有什么想法,大膽說出來!幸福是我在自己手里的,擺渡也就那么一輩子,有所表示,誰都不會留有遺憾。
你若不惜,他亦不愛。自己的幸福,自己尋找,剩下的人靠邊。千萬別,親手,葬去了自己的幸福。有些事錯過了就是永遠,有些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但值得肯定的是,邊城這地方淳樸無比,淳樸到兩個年輕人不用哪么卿卿我我,就已明朗如初的兩情相悅。他們的感情就像白河的水一樣,清澈透明,讓人不免有些羨慕和感嘆。卻也因如此,他們都不能豪爽的主動表明心意,他們的愛留有遺憾,就像翠翠在章末時二老那若有若無的身影。
《邊城》讀完后,總有種莫名奇妙的感覺。那么濃厚、淳樸的鄉土民情,那么善良、和諧的人們,可總感覺有什么地方不妥。也許是大老的死,那么突然,那么莫名其妙,急促到讓人不敢相信,這會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總是在構思著,要是大老沒有死,翠翠和二老將會是怎樣的結局。又或者是老船夫的死,多么和藹的一位老人啊!具備了茶峒人的所有品質,對孫女的愛更是掏心掏肺的呢!可為什么就給走了呢?還那么安詳,讓我以為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一直可以到永遠的永遠。
我本來想著,暫且祝她幸福。可總感覺,這樣的幸福我給不起,她也承受不來。那就隨緣吧!就像白河的水一樣,想流哪流哪。心啊,要走哪走哪吧!
2、故事中祖孫情節也是感動人心的情節之一。祖父與翠翠的細膩互動強烈散發出親情,令人心生羨慕。然而祖父因為愛的太深所以處處尋找他以為對翠翠的最好選擇,結果卻弄巧成拙,以至于翠翠的人生由一顆閃亮的水晶,因一時失手,頓失光彩成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石子,也許有人會覺得祖父的行為令人氣惱十分,但再想想,這塊水晶是誰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呢?即使它不再閃晶,即使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希望,她沒有因此而倒下。翠翠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路。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3
一處人間天堂,一份平凡而不完美的愛情,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成就了一曲經典。沒有海枯石爛,沒有轟轟烈烈,只是平平淡淡。或許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造成這份不完美的愛情,或許是男女雙方都太靦腆害羞,都不敢對彼此表明心意。對于這份情,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什么。但我有一個問題:若當初翠翠敢大膽一點,向儺送表明心意,儺送是否就不會遠走他鄉?故事是否會有一個happyending?
21世紀的我們,拋棄了封建社會,婚姻再也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產物。若你真的喜歡上某一個人的話,應要想他(她)表明心意,即使他(她)最后是拒絕你。因為如果你說的話你還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若你埋在心里的話,你連百分之一的機會都沒有。就好像柯騰和沈佳宜一樣,明明互相喜歡,卻不敢承認,不敢向對方說,導致最后沈佳宜的新郎不是他。
或許有人會認為,愛一個人,只要在他(她)的背后默默地為他(她)付出,因他(她)高興而高興,因他(她)傷心而難過。但你是否想過,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正等著你和他(她)一起邁進婚禮的殿堂?
新的社會,愿翠翠般的戀人越來越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那個人一定會來,他明天就會來。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4
生存是運動的,圖畫是運動的。生存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鄉村山城是一幅運動的圖畫。千年萬年穩定。生存外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位置可以疏忽不計。但是畫中統統于畫外的人永久充溢向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紀錄: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存在他人眼中倒是恍然大悟,地皮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念書人關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樣改動,以是每當國力弱弱發作事故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加了很多人的夢想,添加了很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邊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未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鄉村確實只是得志人酒后的談資或空閑人的雅興。至于生存在那邊的人呢,卻無人以為本人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活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滿與汗青的厚重。他們無法解脫如畫般運動的運氣與生存。這潛伏活動的喜劇運氣。
《邊城》里那一種繁重陳舊運動的邊城景色,以及邊城大人物的生存情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旭日西沉,小船收渡。這生存有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舊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滋味。
它們沉淀了廣大滄桑,寂靜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觀賞代價,濃重的鄉洋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存此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慘,無法。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去世去,父親她剛降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想。成年累月感覺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眼珠明朗如水晶。天然長養她且教誨她,為人靈活生動,到處儼然一只小植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暴事變,從不憂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景色。她生存在這亙古穩定的圖畫里。
風和陰沉的氣候無人過渡,竟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返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許多年前的和平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舟子。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登纜索讓船慢慢過來。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反轉展轉船上,把船接近近家的岸邊。單獨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打扮新娘子…...
寧靜,陳舊而祥和,天然樸素。
但是翠翠倒是敏感軟弱,孤單難過的。
倘若爺爺去世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絕對應。倘若爺爺去世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獨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秘密昏暗的一段戀愛故事。筆觸岑寂平庸,語句沒有任何宣染美麗。白描淡淡的不克不及再淡。但是白描中仍看到后果的厚重。秘密難過的是他們的戀愛沒有開端就消逝。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但是沒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去世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緘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倒是老二。老二想做云雀,老二有墨客性情。翠翠喜好老二不喜好老大。筆墨總在二總是為要一座碾水房照舊一只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重復訊問中連續。老二愛翠翠,喜好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早晨的歌。他認定本人擲中便是個撐船的。翠翠覺得生存平靜凡了,感觸心中有些薄薄的蒼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團體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去世去了。翠翠還不知怎樣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由于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戀愛幻滅。爺爺去世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寧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接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分量。畫外幾多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味?不會想象那邊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幾多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存?生存不是圖畫。生存需求活動。
到了冬天,誰人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睦。但是誰人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魂魄悄悄浮起的年老人,還未曾回茶峒。蒼涼質樸,難過完畢了。
一切心思浮動,一切山水日月平靜入畫中,固結畫中。堆積它厚重的配景:世外桃源照舊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存卻不是想象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本人是神仙和遺民。生存差別圖畫。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5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于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擺渡的依然來回于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著。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那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系的秘密。這個屬于她的秘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著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個轉變都充滿著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就好似那屬于翠翠的愛情,最后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在平靜的后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著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
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彌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只船只,是他歸來的標志,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但生活并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后”,生活仍要繼續。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6
《邊城》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它所呈現純凈的感情帶給人們恒定而久遠的感動。
老船夫在一個風雨夜悄然無息地離去了,在臨死的一刻還在為翠翠找個可以托付終生的人而擔憂,翠翠悲痛欲絕,但楊馬兵對她的關懷使她漸漸好轉。這樣純純的感情,不聲不響地流露,卻讓人為之心痛。
如此玻璃般透徹人心的感情,怎能不令人心醉呢?青年男女愛情的萌芽,家人之間親情的美好,鄰里之間互愛的樸素,直至生離死別的哀痛。赤裸裸地直戳我的心靈,忍不住嘆一句:這種平凡的情感早已勝過北方的雪之純了哪!
純潔的友情似一朵菊花在深秋綻放出溫暖。越南戰爭時,炮彈墜落在一所孤兒院中,一名小女孩受傷了急需輸血。小男孩麥克以為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卻依舊為她獻了血。當護士問起原因時,他的答案只有七個字:“因為我們是朋友。”簡單的一句話,把友情的純潔述說到了極致——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純美的愛情似一株百合散發著永久的清甜。這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他得了絕癥,她辭掉了自己的工作照顧了他兩年。當醫生告知她他的生命挺不過這一周時,記者為這個感人的故事匆忙趕來了。當記者提出拍合照時,他拒絕了,他說,將來她還要嫁人,不要影響她以后的正常生活。純美到心碎的愛情——只希望Ta可以幸福,或許這才是愛情的真諦。
純凈的親情似一支玫瑰透露著濃郁的芳香。他是一個研究力學的專家,曾再三告誡學生不要去接住墜落的物體。那次他們先天癡呆的女兒爬上了四層樓樓頂,在樓頂邊緣要練習飛翔。在那千鈞一發之際,他接住了女兒,廢了雙臂。愛中沒有力學,一個普通到不能在普通的理由,卻詮釋了親情的純凈——只求家人平安,不求自己存活。
有些感情,是世界上最純的事物。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舉動,亦沒有過于華麗的千言萬語,只需要一份夠純的情便足矣。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7
湘西,花桓,茶垌。或許,這三個地名跟我永遠不會有聯系,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佳作《邊城》,卻讓我對這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小山城產生了濃濃的愛慕~仰慕那里的山,貪戀那里的水,喜歡那里豪邁的人。
《邊城》是關于翠翠的故事。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也許,讀者都幻想過他們以后幸福的生活,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確實,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最后,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天真快樂,只留下無盡的等待。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卻不是一個完美的故事,然而,缺陷更讓人記憶深刻,在習慣各種大團圓結局的氛圍中,不完美的作品更歷久彌新,這,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句號,等待,更耐人尋味。
《邊城》,不僅美在作品,更美在真正的邊城。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好似一股清泉,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總是讓人臆想連篇,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快樂地生活著,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來往于溪間,爺爺扯著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大黃狗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曾以為自己已經習慣了早已打不起任何波瀾的平靜的生活,好像什么都不能吸引自己集中精神了,可是,邊城,硬生生地打破了這個僵局,好像又回到了曾經年少無知的時代,在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貪婪地領略著湘西的絕美,想更多地了解那個神奇的地方,想融入其中。
看著各種鳳凰游,我也有個期望,或者說是決心更恰當吧,在年輕的時候,找個時間,自己一個人,在湘西住上幾天,可以不去鳳凰,但是,一定要在去花桓,靜靜地漫步茶垌,不為什么,只為領略那份無法言語之美。在喧囂的城市里,給自己留個等待,有等待,是好的。
邊城讀書筆記及賞析篇8
年,沈從文與新婚妻子張兆和共游嶗山,在山下的溪水邊,看到一位縞素裝扮的少女在燒紙錢,然后提了一桶溪水慢慢走遠。望著少女孤單孱弱的背影,沈從文不禁對妻子說:“我準備依照她寫一個故事給你看!”
她就是翠翠原型,《邊城》里面的女主人公,一個父母雙亡的小女孩。翠翠的母親和父親沒有結婚就生下了她,她的父親,看聚首不成,先服毒而去;她的.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女,在生下了翠翠后,故意到溪邊吃了許多冰塊“走”了。剩下小翠翠和為人忠厚的外祖父生活在湘西“茶峒”小山城里。
翠翠聰明伶俐、懂事,但又不得不為家境自卑,為命運抱怨,心里為外祖父擔憂,怕唯一的親人離去,怕自己無助、孤獨,自個兒常偷偷哭泣。
就這樣,一個七十多歲的古稀老人,一個十六歲的伶俐少女,靠每天給別人擺渡維持生計。他們的生活是拮據的,也是快樂的;談不上幸福,但是充實的;不算滿足,但其樂無窮。
翠翠,她有許多幻想,把自己幻想成自由的牛、羊,害羞的新娘子。她純樸——不肯接受別人憐憫她而贈送的物品;她迷茫——不知為何有時外祖父不回來。
她,翠翠最終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愛情。愛她的兩兄弟,為了她,一個落水而亡;一個出走不歸,翠翠的心也漸漸地涼了。
陪了翠翠十六年的外祖父,有一天終于閉上了雙眼,翠翠沒有忍住淚。
翠翠,你在哪里?我不是你,也不能幫助你,但是我希望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