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艾青詩選
讀書心得艾青詩選篇1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漫長呀”……
“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題記
艾青,原名蔣海澄,二十世紀中國詩壇的一顆璀璨的明星,被智利詩人聶魯達稱為“中國詩壇的泰斗”。艾青創作的詩歌以其獨有的現實主義的手法,質樸而又深沉的語言打動了無數的讀者,更激勵了千千萬萬人民為祖國的不可侵犯而斗爭。
艾青自稱“悲哀的詩人”,他的作品中有一種濃郁的“艾青式憂郁”,這種憂郁包含了民族憂患感。在艾青1937—1941的早期作品中,憂郁最為濃烈,他寫農民和土地的“土色的憂郁”,寫在為抗戰流血犧牲的悲壯的“帶血的憂郁”。“雪落在中國的土地,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抗戰初期,戰場節節失利,艾青輾轉大江南北,所見所感,觸目驚心,詩歌表現出感時傷國的憂慮心情。人民遭受災難,故國滿目瘡痍,這憂郁的情思仿佛綿綿無絕期。到了后期,他用更豐富多彩的意象和成熟豐滿的手法,表達了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想,使我感觸頗深。
艾青的憂郁是時間和現實的產物,他生活在一個民族苦難最為深重的時代,人們渴望光明,渴望進步,受到的卻是最為殘酷的迫害,祖國大地被封建勢力的魔爪、帝國主義的鐵蹄凌辱。在這民族危亡的時刻,詩人憂國憂民與熱愛人民的情感產生了契合,在這種憂郁里,浸透了詩人對祖國、對人民及其深沉的愛。
艾青的憂郁并不是消極的,他的憂郁是一種力和美。通過對敵人屠殺掠奪虐待等諸多暴行的控訴,他對現實的憂慮變成了一種鞭策激勵人們的力,喚醒人民的屈辱感、正義感,激發他們同仇敵愾的犧牲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與堅定信念,中國人民“必須從敵人的死亡,奪回來自己的生存”。憂郁是一種悲愴的美,他的詩歌在憂郁的同時,歌頌了一批沖鋒陷陣、前仆后繼的戰斗者,表達出崇高的精神美。
而這一切,都源于詩人對土地、人民、以及祖國深沉的愛。在艾青的詩篇中,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他以兒子對母親的深情厚愛來抒發自己對多災多難的土地和人民的摯愛,用憂郁的歌來表達自己對土地和人民命運的關懷。就像《北方》中作者所傾訴的“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古老的種族。”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正如周總理所說,我們要像艾青一樣,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和憂患意識。在和平發展的世界浪潮下,仍有一小簇激進分子內外勾結,踐踏國家法制與尊嚴,損害國家利益,威脅國家安全,企圖破壞國家的領土完整,我們要堅決同一切危害中國領土,妨礙祖國統一的一切行為做斗爭。
艾青將詩情與畫意,抒情和哲理,愛國與憂思融為一體,內外兼修,通達圓融,他為民族的命運而憂郁,憂郁使他成為了百折不撓的戰士。在詩句的海洋中,給予讀者深沉的力量,宏觀中,大氣磅礴;微觀里,攝人心魄。
讀書心得艾青詩選篇2
艾青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艾青的詩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化成一種藍色憂郁。雖然我喜歡樂觀又豁達的詩,可艾青的一生經過很多波折,他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及報效之心,所以我也喜歡!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讀起來熱血沸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句詩在記憶里永存。
天將降大任于世人也,作為祖國的希望,我們應該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也要向艾青那樣熱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把愛國之志變為報國之行。而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唯有努力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的力量,要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讀書心得艾青詩選篇3
這幾天閑來無事,翻書柜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逝體詩的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著一種“藍色的憂郁”。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郁”。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艾青《礁石》)。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敘,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余音裊裊,三日不絕于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淀與徹底消化的產物; 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著這片土地和陽光。
讀書心得艾青詩選篇4
“艾青是一個有自由感的詩人。他不像一些現代詩人標榜的那樣唯在紙上自由地棲居,作為一個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兒女們一道擺脫枷鎖,爭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眾中間,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個體性,保持屬于個人的尊嚴與自由。”這是林賢治對于作者艾青的詩的評價。有幸暑假讀了《艾青詩選》,讓我在艾青詩風沉重,情調憂郁的筆下,體現出他在抗戰期間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感情。
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將自己比喻為一只鳥。鳥兒,我們對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飛翔。可它們的壽命限制了這種自由的飛翔,作者的筆下:“打擊”“悲憤”“激怒”,這是一只倍受折磨的鳥啊!但它還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為祖國而歌唱,它無時不刻的牽掛著祖國,祖國已命懸一線,在空中飛翔的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對這樣的情景,自己無能為力,只能為祖國而歌唱著。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鳥兒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體被埋在了土地里,就連羽毛也在土地里腐爛了,可見,它一生為祖國服務,為祖國犧牲,對祖國的愛。“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省略號的帶動,使著我們的情感不斷“深沉”,不斷地從我們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對祖國的深沉的愛!
礁石兩節,八句,構成了一個篇章。“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的撲過來,”處在大海中的礁石,怎會不面對海浪的襲擊,海浪“撲”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無休止”的“撲”。它象征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己,也象征了我們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艱苦、不屈不撓的頑強的斗爭精神。“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這樣的挫折,是誰都會想過退縮,想過向挫折低頭,可它呢,卻是“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微笑”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敵人面前是一種堅定,在歡樂與勝利面前是一種坦蕩。就這樣一塊普通無比的礁石,讓我懂得了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都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堅定樂觀的精神,勇于面對一切艱難困苦,并且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永不服輸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陽”“他起來了”“春”“雪里鉆”“盼望”“生命”……每個篇章都在我們眼前描繪了一幅中國從苦難與災難的抗日斗爭,從身陷絕境到路途荊棘,直到最后我們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樣不太完美的畫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衛祖國而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雄,他們吹響了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但無法實際的帶領人民繼續前進,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帶著我們前進,帶著我們沖向未來!
讀書心得艾青詩選篇5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歌選集,其中的詩歌是艾青經歷了“五四”運動,才寫出來的。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進取,反對黑暗歌頌光明;建國后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
在“五四”戰斗之前,艾青寫出來的詩歌一般是描寫太陽、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病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而在建國后艾青的詩還在歌頌人民的勞動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從艾青的愛國心,我想到了那時的中國還涌現出很多的愛國者……
徐悲鴻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學畫畫,1919年徐悲鴻到巴黎深造在那時中國落后留學生備受欺凌。后來徐悲鴻憋足了學習的勁兒,勢為祖國爭光。徐悲鴻在1924年畫展引起了轟動,使整個美術界震驚。
魯迅從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這證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解放事業。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著甘為孺子中”為傳頌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逝世后,全國人民給他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這正是人民對他中肯貼切的評價。
這就是魯迅與徐悲鴻的愛國之心,而我們從他們的品質中我們可以學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希望全在我們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學們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讀書心得艾青詩選篇6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后輩永遠的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的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里,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學習,我卻在那里發愣,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里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慢性自殺。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涌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干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巖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里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的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