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1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可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并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2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同時也是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毛澤東有曰:“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鄉人的推崇之情。
曾國藩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塵。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清官,他們的特點是寧折不彎。但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辦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大事。官場之中,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恰是表面上看起來謙虛退讓、大度包容之人。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讀史書,喜讀傳記,但平日輕易不愿讀近代史,因為讀后往往令人義憤填膺。讀曾國藩家書,更多是出于對斯人的由衷欽佩。讀他與祖父、父母、叔父、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書,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義,感悟頗深,這也得益于學生時代良好的古文基礎。“大地數萬里,人于其中,晝僅一室、夜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間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萬年間何其短暫,即便如此,我們生而為人,要養心、虛心、慎獨、立志,要做謙謙君子,要做于國于家有益之人。從家書中,篇篇可見曾國藩其孝、其儉、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嚴。我總結了幾條,即使今日看來,也頗有教益。
其一,“治家貴嚴”。這是曾國藩一生奉行的準則,他對子女、兄弟的教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家人們和睦相處,崇尚儉樸的家風。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襪,多為夫人親自所做。嫁長女時,陪嫁費用不超過二百兩白銀,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兒媳也絕不鋪張浪費。他吃飯僅一葷,即使當了大學士后仍每餐仍是僅一個葷菜,人稱“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葷”也。這樣克勤克儉的總督,天下能有幾人?
其二,知足常樂。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樂是我們中國人人皆知的古訓,但真正做到的人則寥寥無幾。人們對金錢、權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國藩教育子女,“境地須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歡樂的事,快歡樂樂過每一天,我們平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三,慎獨。“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思誠則神欽。”獨處時謹慎,則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心悅誠服;信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是啊,一個人獨處時的狀態是最最真實的,于獨處時、細微處最可見一個人的素養。外表要整齊嚴肅、內心要思慮靜定,這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部分。要有愛民惜物的胸懷,大公無私,到達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于天地”的境界。讀這些話,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完全能夠用到我們自身。
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君子要有高遠的志向,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但不要輕易表現出來。他還說,人在遭遇困境時,正是他的品德修養提高之時。這不僅僅要做到胸懷坦蕩,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
其五,理財。“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飯吃。”他認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錢財,不能過于安逸懶惰,能走著就不騎馬坐轎,要常爬山,鍛煉筋骨。不積攢錢財,子女就沒有什么可依靠的,就會懂得自立。他還時常拿出家里的錢財接濟親戚家里貧困而年紀大的人。
其六,為官。曾國藩認為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這兩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讓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這兩字。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正確總結。為官不是為一己謀私利,要磊落過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氣定、神定、體定”。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過,就當"改去毫無吝惜之心"。為官要愛民。曾國藩每一天早晚兩次正餐都和幕僚們一齊吃,席上國事、兵事談得很少,大多談學問文章,甚至街談巷議。這與我們所說的密切聯系群眾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對我們今日仍有進取的借鑒意義。
其七,處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國藩說,一個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養的方面。可舉一例: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兩人素來不和。曾國藩仕途順遂,左宗棠卻懷才不遇。曾國藩曾對左宗棠有舉薦之恩,但兩人在一些問題上觀點政見不一樣,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國藩在向朝廷報功的奏折中有不實的成分,向朝廷告狀,使得兩人關系逐漸交惡。曾國藩死后,左宗棠寫挽聯一幅:“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表達了對曾國藩的敬佩和悔意。
曾國藩所處之時,國家內憂外患不斷,但正是那樣紛繁復雜的時局,造就了我們中華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圖青史虛名,但求為國為民……引之后者幾多由衷的贊嘆。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3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要我說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17年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圣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就忽略了別人以往幫忙過你的大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后,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于是發現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終反而發現了他身上不少的優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沒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懶”字罷,不管你學識多高,家境如何,懶惰的人,終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有大才大識的人,最終失敗無非是因為一個“傲”字,這種人自認高人一等,不懂謙虛,最終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
劉邦有一次問韓信:“你說我最多能帶多少兵?”
“主帶兵無非十萬爾。”
劉邦又問那你帶兵能帶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韓信被殺。
不能否認韓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稱他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個不能善終的下場,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頭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評論說中國有四個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國潘只占了半個,因為他沒有創立自我的理論,他所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個圣人為標桿,自身奮進。
依我拙見,曾國潘一生勤,仁,義,知世故,懂進退,已是我們后生學習之典范,稱圣與不稱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話出來的,可是圣人能被稱圣,自然是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值得被后人所習,他們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夠被立為標桿。
再次拜讀過曾國潘家書之后,更感慨還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為人處世的事故值得我們學習,此書在中華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頭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講究修身,立業,現代人都是立業,修身,更何況太多人立業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會又有幾人能舍棄手中之物平靜下來與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點時間讀點書吧,修好身再立業,事半功倍!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4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后世的不多,可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能夠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資料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能夠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能夠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關于讀書與修身養性。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于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必須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欲,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于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能夠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可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我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我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于養活自我。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我,讀書人勞心養活自我,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必須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必須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須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我。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之后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之后自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能夠休”,是說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一生的憂患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為人的憂患有君子之憂和匹夫之憂,君子的心胸有包容萬物與萬民之量,有內自省與外輔王之能,然后讓父母不以生養自我為辱,這樣才能不愧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以自我品德修為,學業不長進為憂,以百姓冥頑不化、邊民狡詐,以小人在位、君子遠遁為憂,當然,這是上等人的憂慮,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匹夫會因日常瑣碎的一己之溫飽,世俗的榮辱,虛名的貴賤而憂,在曾國藩看來,匹夫之憂不足為慮。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歸一堆土饅頭”,何必為了區區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我也是經常借錢度日,可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話來說,認為是自我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細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細心,為了自我的仕途經濟,不僅僅嚴格要求自我,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難的情景下資助親戚,并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細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家和,關于交友,關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5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
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
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6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
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
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讀曾國藩的家書心得篇7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為數不多的實現者之一。他的功業無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國藩家書》中通過教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家書句句妙語,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
在本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封是這樣說的: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幅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向。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弟當以為鑒戒。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做事情時,一定要堅持,不要見異思遷,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坐這山望那山。人如果沒有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恒心,一輩子也不會有所作為。我生平就犯下這樣的錯誤,受害不小。在翰林院的時候,應該好好研讀詩詞,卻喜歡看其他亂七八糟的書;學習理學的時候,卻喜歡看各種各樣的詩文;在六部的時候,沒有全身心對待公事;在外帶兵的時候,又不去專注軍事領域。回頭發現,自己百無一成。弟弟們當引以為戒。
其實,我們總是會彷徨,會懷疑自己的夢想是否現實,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好處,也許在未來的一天里,所熱愛的事情并沒有成為一個好的工作,沒有受到大家的認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有了車子房子用著名牌,那個時候,我確定我會焦慮會質疑自己,會后悔自己選定的方向。但這個時候一定要想想身邊一直支持著我們的那些人,也許是網易云隨口一發的emo動態下鼓勵你的陌生人,也許是察覺你朋友圈端倪的好朋友,也許是默默相信你的爸爸媽媽。為目標奮斗,不要半途而廢,更不要見異思遷。也不該懷疑在一件事上鉆牛角尖的自己,當時在看奇跡笨小孩這部電影時,除去感嘆這是一部讓人心里激起波瀾的雞湯以外,也深受感動,主角景浩堅毅的眼神,堅持不懈,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他的成功有運氣buff,但更多的還是他自身的魄力,“大力”不一定出奇跡,單但用心一定會出奇跡。立長志,而非常立志。與其在某一個夜晚聽著傷感歌曲為自己的碌碌無為焦慮,或是在朋友圈年復一年的立著從來無法完成的flag,不如把收藏夾里落灰的那些勵志雞湯全部刪除,直接行動。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我也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開始憧憬,也許有一天,會和喜歡的人寫一封信或者收到他的信,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一定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一定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那種感覺肯定和讀微信消息不同,怪不得古人靠著書信,遠隔千里好幾年也依然有著濃厚的情感,而如今的人卻如此忌憚異地。親友也是一樣,打出來的字總是和手寫不同,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真情實感。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物質不能滿足人的所有,不然片酬千萬的明星為什么總是喜歡做出軌找嫂子吸毒這種奇奇怪怪的事情,一定還是生活中缺少太多真情實意充足自我。不過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甚至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
賺大錢都成了很多人一生唯一的目的,看過《西虹市首富》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物質經常會擠走人身邊更純真的一部分。雖然我依然喜歡錢,但是對純粹感情的向往也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