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
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篇1
已經記不起多少次地閱讀完余華小說《活著》,每一次的感覺都是沉重,沉重。這是一部奪人心魄的作品。主人公福貴活著的凄苦鍥入我的肺腑。讀著小說,我無法擺脫作品帶給我的那份悲憫,那份冷酷,那份殘忍。讀著小說,我常常感到呼吸困難。人物的凄慘命運不得不讓我反顧自身,考量生存的酸苦,揣度命運的多舛。
主人公福貴活著的故事,悲慘奇絕。小說一開始,福貴胡作非為,壞事干絕,吃喝嫖賭,竭盡所能揮霍人生;但隨著情節的發展,命運的黑手無情地蹂躪他,他所有的親人包括他的孫子苦根都相繼罹難離去,留下他這個老頭子為了活著而苦苦撐持,活著是他的宿命,是他的責任。最后一個老人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著實讓人悲嘆。
盡管這樣,讓一個“小人物”茍延殘喘,似乎有些殘酷,但我還是對福貴投以敬佩的目光,他在踐行著一個生命的真諦:絕望了,還要走!
人生處處面對絕境,但高尚的便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不論前路昏暗,不論旅途坎坷,不論終點空虛,但只要是生命,就要一如既往,不改目標,頂風沫雨,決不被泥濘擋住去路,決不被暴雨沖散信念,而是堅定活著,堅決活著,宛如沙漠中的胡楊林,“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
福貴的青年是放蕩的,中年是不幸的,而老年是苦澀的。我們除了對他的些許厭惡外,更多的是對他的深切的悲憫。他的一生承受住了親人的生離死別,他的雙眼一如干涸的泉,再也無法汩汩地流出清澈的泉水。
閱讀小說《活著》,我們會深深地體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人生時時會有災難襲來,誰也無法預料。但問題是我們還是要昂起頭顱,直面苦難。每次災難過去,會帶走一些美麗的東西,包括生命。盡管絕望了,但我們還要走下去,堅定地走下去,迎接另一個晨曦的明亮。至于人生路途中,有多少的“攔路虎”要迎擊,有多少“火焰山“要跨越,這是很難預測。或許多如重巒疊嶂。但生命的旅程不就是“絕望了,還要走”的過程嗎?心底的痛要自療,心底的苦要吞咽,昂首挺胸向前走,永遠是站立。
朋友,當我們感覺到希望的渺茫,生命的艱難時,請你走進余華的小說《活著》,同主人公福貴一起交談,一起品味,感悟生命的倔強,感受活著的堅忍。
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篇2
《活著》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福貴的故事。文章敘述了福貴從富家少爺因為賭博而輸光家產變成窮人,有外出謀生遇到春生等人,后回家的故事。
故事結尾只剩下富貴和他的老牛,他們仍會繼續活下去。因為他經歷了這么多事,對許多事情已經看淡了。文章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開車撞死了富貴的兒子,家珍不愿見他,后春生被組織調查,家珍知道春生過的也不好,在春生離開富貴家時,家珍對他說:“一定要活著,活著。”
人生固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因為有了這些困難,我們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那這樣的人生必然是無味的,人也會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難中,才會使人不斷磨礪,不斷進步。
文中的龍二因為贏了富貴的家產而富裕,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為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而被槍斃。富貴知道龍二被殺后,心中害怕極了,幸好把家產輸給了龍二,不然被槍斃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時,失去一些東西未嘗不是一件幸運的事,富貴正是因為失去了家產,才撿回一條命。失去,是為了更好地獲得。我們不必因為失去了什么東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為了得到了什么東西而洋洋得意,得與失都應以平常心來對待,這樣我們才會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著。
活著,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活著,就應該不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著,就要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著,就要充滿對生活的信心,腳踏實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篇3
《活著》這本書對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蕩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后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盡管這樣,福貴還是活了下來,活著——心中永存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作者在書中說了這樣一句話: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活著自己去感受生活,不可以看別人是怎么說的。希望在心中是不會破滅的。
書中的福貴小時候家里非常的有錢,他經常出去賭博,把所有的錢都都賭光了,那時的福貴還不知道掙錢的不易,當賭完所有的錢財時,福貴的爹死了,娘病了,福貴才真正體會到活著的意義。福貴變了,在國軍遭到攻擊的時候,福貴活了下來,為了活下來福貴也是遇到很多的不幸,家珍生下了鳳霞,當福貴回來的時候,鳳霞已經會說話了。后來家珍又生下有慶,有慶給別人輸血時,生生的被輸死了,有慶的死對福貴的打擊很大,但是福貴依然選擇活下去。家珍病了,病的越來越嚴重,可后來又漸漸的好起來,福貴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起來了,但是鳳霞又因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了,家中只剩下二喜、苦根、福貴,但好景不長,二喜又被壓死了,苦根吃豆子太多撐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貴一人了,但是還是沒有放棄生活,堅持活了下去。
福貴這一生應該說是幸運的。因為經歷了中國多次的大變動、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他都活了下來,同樣,他也是悲慘的,親人們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選擇活著,沒有放棄希望。《活著》結束時說: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福貴可以說就是一個英雄,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當時的社會局勢動蕩,可福貴的一直堅信活著、樂觀的活著,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活著》告訴人們的就是福貴的那種精神吧。《活著》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堅強的活下去吧,并且樂觀的活著,快樂的活著,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只要快樂的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篇4
一年前看過《福貴》這部片子,主人公福貴的事跡深深地觸動了我。觀看完這部片子時,覺得福貴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劇,他已經夠悲慘。誰知,當讀完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時,更是不一樣的感受,余華用筆墨刻畫出的福貴的一生更是悲慘。當讀完這本書時,發現已經流下了淚。
通過《活著》親眼目睹了富貴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爺福貴天天喝的爛醉如泥,在城里吃喝_賭,_終輸光了家里的的全部,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在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過了一段時間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了家鄉,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大了鳳霞和有慶,但鳳霞因發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余華譜寫的悲劇不僅是這些,中間的情節比這還要悲慘。有慶因為獻血過多,死了。福貴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鳳霞長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卻因難產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原本就可以這樣結束,福貴可以和孫子度過下半生,誰知,因為家里窮,沒錢買飯,福貴只好給孫子吃豆子,悲慘的是,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噎死了。本來的一大家子_后竟是這樣的下場,只剩下老福貴和一頭老牛在夕陽下回想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和擁有過的幸福。
相信每個讀完《活著》的讀者,已經是淚流滿面了吧,被這場悲劇感動了。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得就是時間帶來的喜悅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貴凄慘的經歷,同時也看到富貴內心真誠的悔過。我們不需要擁有富貴的生活,不需要擁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個擁有家人,擁有家人的愛的人生。哪怕是福貴那樣,年邁了只是和一頭老黃牛生活,度過剩下的時光,這也是活著。
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篇5
作家余華成名好久了,可是真正走進他的作品,還是第一次,最近讀了他早年的一本精典之作——《活著》,感受頗多。
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叫名叫福貴的老農民的故事。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吃喝嫖賭、無惡不作的富家闊少爺淪落為一個窮困潦倒,最后陪著一頭老黃牛默默耕耘,孤獨終老的悲情故事。
曾經的他風光一時,“穿著白色的絲綢衣衫,頭發抹得光滑透亮……一副有錢人的樣子。”整天往妓院跑,往賭場鉆,把光耀祖宗的事留給兒子做,頂撞爹娘、戲弄丈人、嘲諷妻子,完全就是一個小惡霸的形象。結果一次賭場失利,把家產全部輸光,祖上留下來的一百多畝地一夜之間成了別人的資產。父親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永遠地倒在了糞缸邊上。忍無可忍的丈人強行把妻子帶回娘家了。一輩子沒干過粗活的母親也只好拿起鋤頭下地干活,結果累倒了,躺在了床上。福貴去城里請郎中,結果不幸被拉去充軍,整天在炮彈中穿梭,尋找大餅充饑,兩年后才得已脫身回到家鄉,可此時已物是人非,母親早已離世了,但是善良的妻子仍在家里苦苦地等他,辛苦照料兩個年幼的孩子。后來兒子有慶上小學,一次樂于助人強著去獻血,結果因為救縣長老婆而輸血過多不幸夭亡。福貴和妻子因過度勞累接二連三的倒下,這個家已衰敗不堪,只靠兩人苦苦硬撐著。可憐的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而不幸成了啞吧,然而有個好命,嫁了一個好女婿萬二喜,可生孩子時因為醫院設備簡陋難產而死,留下了一根獨苗外孫苦根。妻子家珍因過度勞累,得了軟骨病,在鳳霞死后不到三個月,也走了。善良而憨厚的二喜隨后也在一次意外意故中死了,而唯一與之相依為命的苦根卻因自己的糊涂大意吃豆子噎死了。整個家就像在一夜之間被颶風掃過,只留下了福貴一個人和一頭叫福貴的牛。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自己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于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與他有緣人的生命,毫不留情,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他親手埋葬了這七個與他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這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厄運和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單純地為著活著而活著。福貴有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將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他不斷經受著人世間的各種苦難,面對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是一個痛苦至極的人,可他活著,甚至只為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所說的:活著只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在《活著》當中,親情是其中的主旋律,雖然福貴一生苦難不斷,但是一家四代濃濃的親情貫穿始終,忍受苦難卻不孤獨。福貴在輸光家產后,家珍并沒有埋怨他,只是跟他說:“只要你以后不賭就好了。”他娘那時卻還在心疼他,沒怪他卻怪他老爹,只對他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而他爹雖氣他卻也對他沒怎么樣,只將土地和房子都抵押出去換成銅錢,讓他挑去還債。目的是讓他知道“錢來得千難萬難”而已。福貴被拉去充軍,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仍在槍炮聲中,在又冷又餓的惡劣環境中堅忍地活著,因為老全說過:“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一遍遍想著自己的家,想想鳳霞抱著有慶坐在門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為有了對家的牽掛和對親情的羈絆,福貴有了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還活著,就有希望再見到家人。
鳳霞因為家窮和有慶上學而被迫送人,在被領走的那一刻,她的眼里充滿了對這個家的不舍。因為在她眼里,家再窮,父母再貧賤,家仍是她的家,父母仍是他最愛的父母,小弟仍是他最不舍的小弟。所以就算養父母對她再好,她在那邊的生活再富裕,也比不上有親生父母和小弟在的那個“狗窩”。于是她在幾個月后獨自連夜跑回家,即使路再黑再難走,即使露水再濃再冰冷,她都無所謂。因為路的盡頭是她渴望的那個家。福貴在送她回養父母家時,鳳霞沒有哭,只是眼睜睜地看著福貴。福貴在伸手去摸他的小臉時,她也伸手去摸福貴的臉,依佛要將父親那張臉深深記住似的,好像在對福貴說:爹,我不怪你。福貴在那一刻便決定:“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鳳霞在見福貴背著她往回走,走了一段她突然緊緊抱住了他,因為她知道她準備回家了。那一刻,鳳霞是無比幸福的,因為在孩子眼里,沒有什么可與父母對自己的不舍和關愛相題并論。
兒子有慶死了,福貴在抱著他回家的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抱累了就把有慶放在背脊上,可心里就開始發慌。生怕兒子突然醒來他不知道,生怕兒子不知道誰背著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著他。因為怕妻子受不了打擊,決定一個人悄悄把有慶埋了。他把袖管撕下來蒙住他的眼睛,用衣服把他包上,放到了坑里,然后用手把土蓋上去,把小石子都揀出來,他怕石子硌得他身體疼。這濃濃的父愛,這無微不至的父親情此刻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親情是《活著》的主旋律,那愛情則是《活著》的主線。在《活著》樸素簡潔的敘述中,愛情仍投射出溫暖的光芒。福貴原是個地主少爺,家珍則是的城里米行老板的千金,結合時二人都福貴人家的子女,可謂門當戶對。但家庭衰敗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無怨無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難的一生實在難得。常言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其實現實生活中能將這句話貫徹到底的又有多少人呢?“執子之手”容易,但“與子攜老”又何其簡單。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變數,形形色色的誘惑及各種艱難險阻。因此,他們的愛情確實令人折服,令人感動。
福貴爹與娘之間的愛情,小說中幾乎沒有著墨,但當福貴賭光了家產之后想借錢到城里開個小鋪子,他娘一聲不吭,過了半晌才說:“你爹的墳還在這里”。一句話把兩位老人一生的感情噴涌般表達出來,一下子撥動了讀者心中的那根弦。老人的話樸素無華,但深深表達了福貴娘對福貴爹的懷念與眷戀。一句話的分量是如此沉重,擔起了老人一生的情和愛。這句話就像大海上露出的冰山一角,使人感到隱藏在下面的巨大感情洪流。沒有浪漫的情節,沒有千言萬語的思念之情,更沒有轟轟烈烈的過往情深,有的只是只言片語及那感動人心的一句話。或許,這才是愛情的最純本質,不求福貴茍安,但求生死相守。
鳳霞與二喜的結合是小說中最亮麗的風景,是唯一一個喜慶的情節,兩位認識后相互幫助,相互體貼,彼此恩愛。二喜第一次到鳳霞家就給她家修房子,為了讓鳳霞滿意,二喜借錢也要“最氣派”地迎娶鳳霞。
愛情其實很簡單,相愛的兩個人遠距離互相欣賞優點,中距離互相全面了解,近距離彼此包容缺點。生活中有雨也有睛,有圓也有缺,但彼此不離不棄,快樂陪你過,傷痛陪你躲,等到風景都看透依然有人陪你看細水長流。我想這才是愛情最原本的樣子。
從《活著》的苦難愛情中,我似乎明白了:原來愛情才是人一生一世活著的追求。
《活著》可以說是福貴一生的自傳,也可以說是福貴的“史記”。其中有對他自己年輕時所犯錯誤的懺悔,有對自己生活的寬慰,也有對未知天命的順從。在敘述中,該責備的時候責備了,該遺憾的時候遺憾了,該寬慰的時候寬尉了。福貴在進述中對自己的出場是這樣介紹的:“我是我們徐家的敗家子,用我爹的話說,我是他的孽子”。一生平庸無能,吃喝嫖賭樣樣占盡,讀書不成,守業不成,還連累到家里家財散盡。從這樣看來,福貴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在講到妻子家珍時,他說:“家珍是個好女人,這輩子能娶上這么一個賢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輩子換來的”。“現在想起來叫我心疼啊,我年輕時真是個烏龜王八蛋。這么好的女人,我對她又打又踢。”講到兒子有慶時,福貴說:“我最對不起的就是兒子”。年輕時要不是因為自己揮霍無度,不務正業,守業不成,兒子也不會到死的時候都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當談到自己孤身一人的生活時,他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傷心是因為福貴覺得大家都走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孤苦零丁的活著,心里覺得特別凄涼;踏實是因為在大家都不在了,等他走的那一天,他也就沒什么牽掛了,可以走的很安心。看似帶著驕傲自豪的話語,其實中間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在“故事”快結接尾聲的時候,福貴說:“做人還是平常一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這是福貴在回顧自己一生時發出的肺腑之言。他是帶著感恩和懺悔的心態去述說的。所以福貴一家人的命運在福貴的敘述下呈現給讀者是溫暖的,是充滿感情的,所以福貴越活越豁達,在他了解生命的無常之后,他學會了珍惜眼前的時刻,學會了放下對已知過往的執迷。
生命中確實充滿了意外,災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但與其憂愁終日,戰戰兢兢地預知痛苦,不如將意外視為平常,用平常的心來接納一切。世界的災禍,社會的亂象,親人的離別,身體的病疼,個人的遭遇……看穿了,也不過是人生常態。正如作者余華所說:生活其實是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
《活著》讓我第一次在陰郁且沉重的心情狀態下開始認真思考人“生的使命”。其實,無論生活多苦多難總得繼續,而活著便是每個生者必須完成的使命。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來不來這個世界,同時也沒有權利去選擇離不離開。生與死自有天定,既然活下來,便要好好地活著。即使沒了親人,即使一無所有,即使未來人生的道路充了未知、坎坷與艱辛,甚至絕望,但只要還活著,就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活著的使命。
活著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篇6
《活著》這本書,余華寫得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靜,應對書中老人的一生經歷,心里并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可是的生命。
老人叫福貴,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晴天霹靂,將這個把靈魂都置于嫖賭中的少爺劈醒,才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命運似乎因為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后接連著喪父,為母抓藥是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為聾啞人。之后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歸了人民公社。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并且日漸嚴重。福貴一家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于采血事故,為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于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貴和外孫相依為命了。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游蕩在社會這個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貴僅有受著命運的擺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著,就像小船僅有隨著波濤時起時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讓自我陷下去一樣。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上書后為他感嘆。是他強忍著親人生老病死的天災,社會灰暗的人禍的力量,一種忍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著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