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的心得
寫心得過程中,要注重文字的清晰度和流暢性,讓讀者能夠輕松地理解和接受你的觀點和感受。寫好愛彌兒的心得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愛彌兒的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愛彌兒的心得篇1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認為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么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于同一個目的的話,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愛彌兒的心得篇2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后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借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
現在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余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著不小的負擔,而最后我們不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并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么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能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于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愛彌兒的心得篇3
印象中“愛彌兒”一詞在大學時期的課堂、教材和試卷上頻頻出現,當時對于《愛彌兒》一書的認知僅限于“盧梭的一部關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無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崗位后,無意間在當當網上再次看到《愛彌兒》,覺得熟悉又陌生,便想著入手“一讀究竟”。
“那些聰明的作者總是致力于研究成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卻從不問問孩子具備學些什么的能力。他們總是期待孩子變成什么樣子的成人,卻從不考慮在變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樣子。”翻看續頁,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這不就是畢業初期的我嗎?一心想著到底該如何教孩子才會懂,卻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該如何學才能更快樂。
孩子哭了,作為家長,你會怎么辦?
奶奶選擇趕快安撫或是盡力幫助,去做一些讓孩子開心的事,馬上滿足孩子,讓孩子覺得一哭就能解決問題。爸爸首先想到求助,無人幫助時,再去做一些讓孩子可能開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時候,為了讓他們平靜下來,我們會抱抱他們,撫慰他們;安撫無果,我們會嚇唬他們,甚至打他們。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對我們下命令,就是我們讓他們服從命令。因此孩子最先習得的不是支配別人就是受人支配,還不知道怎么說話,就會命令別人了;還不知道怎么行動,就會按照別人的意思行動了。不是我們屈從于他們,就是他們順從于我們自己的一時念想。
孩子哭了,媽媽則先了解原因,觀察孩子并確認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時認可并立刻滿足需求。摧毀一個人的最快方法,是讓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為所有欲望得到滿足就會覺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隨之日益增長。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設想。
發展,順應自然;教育,回歸孩子;成長,遵循規律。
人總是強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強要淮南蜜橘結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氣候、風雨和季節等自然條件,他們通通不管;新生兒離開母體,還沒有開始活動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腦袋、伸直雙腿、用各種各樣的包布和帶子將他們束縛起來,殊不知新生兒需要活動并伸展他們的四肢,才能讓四肢不會因蜷縮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體強壯、自主獨立,卻不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事事包辦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卻時時刻刻破壞它;想努力培養孩子,卻時時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長,要順應生長環境;孩子成長,要遵循發展規律。
愛彌兒的心得篇4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游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游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游戲是孩子最正當但是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透過游戲持續著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學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游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么?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處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向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好處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愛彌兒的心得篇5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于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后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后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于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