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寫一篇心得將其記錄下來。什么樣的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才算是優(yōu)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篇1
暑假里我閱讀了《弟子規(guī)》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對待長輩要懂得尊重、孝順和感恩,對待朋友要懂得謙讓、包容。對待師長要懂得感恩。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篇中的一句話“父母呼, 應(yīng)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需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看到這些話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在家里時我總是和父母頂嘴,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辯解,把他們氣得火冒三丈。今后我一定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
又從“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這句話中讓我回想起,每次我生病時,媽媽總是日夜不停的照顧我,而每次媽媽生病我卻是自顧自的上床睡覺。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果我對自己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以我要學會怎樣孝敬父母。
學習了《弟子規(guī)》,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它我受益無窮,是所有人為人處事的典范,我們一起來學習。
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篇2
假期期間,根據(jù)老師的安排,我學會了背誦漢學文章《弟子規(guī)》。雖然我不明白這篇文章的很多意思,但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guī)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和長輩,關(guān)心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謹慎,信用;與公眾平等,經(jīng)常接近道德人,向他學習。假期里,我尊重父母、祖父母、祖父母。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未來,我將學習更多關(guān)于弟子規(guī)則的.知識,并有更好的理解。
《弟子規(guī)》對我很有幫助。將來,我會熟悉他,作為我未來行為的量尺。我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jiān)督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會成為一名非常優(yōu)秀的小學生!
我認為學習漢學就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們小學生的成長。所以以后要多讀書,尤其是國學,多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我長大后,我可以成為一名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畢竟,這本書的時代是封建社會。有了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應(yīng)該從當今時代的高度來判斷和學習這本書。繼承、拋棄、繼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使中華民族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篇3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自從我背著小書包,走進了小學的課堂,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背起《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就是三個字半句話,六個字一句話的一本書嗎?剛開始背誦《弟子規(guī)》,我們都這么覺得。漸漸的,我才知道,那不是幾個字,那里面藏著一個個故事,講著一個個道理呢!
有一天放學,我們班居然發(fā)生了一件“失蹤事件”。一個女同學沒等她奶奶過來接,就跟一個同學去她家玩了。她奶奶發(fā)現(xiàn)孫女不見了,把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找遍了也沒找到,著急得都要哭了。后來所有老師都幫她尋找,結(jié)果也沒有找到,最后還是那個同學的媽媽打電話過來,才讓大家放下了心。第二天,我們了解了這件事,也懂得了“出必告,反必面”是多么的重要。
聽說老師下班回家,她兒子就給她拿拖鞋換上,還給她拿枕頭靠著……我懂得了“首孝悌入則孝”;兄弟姐妹之間、同學之間不能為了一點小事就吵架,要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我明白了“兄弟睦孝在中”;約好同學去社區(qū)做好事,約好幾點就應(yīng)該幾點過去,哪怕臨時有事也要想辦法信守諾言。因為我知道“凡出言信為先”;讀了“幾案潔筆硯正”,我每次做完作業(yè)都會把學習用品收拾好,把書包整理好……
現(xiàn)在,《弟子規(guī)》一千零八十個字都藏在了我的心里。我覺得讀《弟子規(guī)》,就是讀生活里的故事,讀做人的道理。我們在讀《弟子規(guī)》中慢慢長大……
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篇4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字文。”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guī)”書,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guān)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guī)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注解,接著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說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勿行賴。”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yīng)該及時答應(yīng),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后媽,王祥的后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xiàn)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于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wǎng)中。之后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說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只烤熟給他后媽吃,可他后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著網(wǎng)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wǎng)子,鄉(xiāng)親們紛紛議論,說: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jīng)過醫(yī)生檢查之后發(fā)現(xiàn)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里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鉆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弟子規(guī)反思心得篇5
【體味文化精神】
暑假期間,我讀了《弟子規(guī)》一書,從中也體會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弟子規(guī)》這本書的內(nèi)容,是圣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兄長;其次要對自己精神約束,對別人誠實可靠;要對大家有愛心,親近有德行的人;學習文化知識。這些不就是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嗎。體味中華文化精神,弘揚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承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長篇歷史文跡,即可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精神文化發(fā)展的長卷。而《弟子規(guī)》教會我們的中華文化精神,更是讓我回味無窮。
首先教會我的是“首孝悌”,即“孝”字。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這些兒女應(yīng)該做的,并且我們不僅僅是要讓父母吃飽穿暖,而且要在精神上去關(guān)心照顧他們。但現(xiàn)在有些兒女只是一昧的認為孝順父母只是讓他們在生活方面吃飽穿暖,但是這種行為在我看來是無比盲目的。父母沒有兒女心靈上的撫慰,即使過得再好,久而久之也會產(chǎn)生一種心病。孔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沒錯,時間是可憎的,父母漸漸老去,我們也只有在有限的時間里做盡力的事情。多陪陪父母,為父母做些事,這也是現(xiàn)在的我們有能力做的了。同時對于兄弟姐妹之間,也要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推己及人,《弟子規(guī)》中的文德體現(xiàn),才是衡量道德標尺,實踐孝道的典范。
其次教會我的是“次謹信”,即為人處世的關(guān)鍵。它讓我明白做人要謹言慎行,不管是言語還是思想;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以及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得體。謹言慎行是指不說不該說的話,不做不該做的事,要明白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做什么,應(yīng)該怎么樣做,不應(yīng)該怎么樣做。誠實守信,這個詞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誠信一詞更是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中的一個,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tǒng),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shè)的重點內(nèi)容,它強調(diào)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最后,言行舉止要得體是指“站如松,坐如鐘,走如風,臥如弓”,謹記這一古訓,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儀表。層層細品,《弟子規(guī)》中的道理,深解其意,銘記于心。
最后教會我的則是“泛愛眾”,即是指博愛。不管是什么地位的人,什么等級的生靈,既然我們生于同片天空之下,那么都應(yīng)該有憐愛之心。愛原本是指雙方面的付出,而現(xiàn)如今,社會上的所謂愛卻成為了單向的付出,缺少了另一方的付出,使得愛這個字有些扭曲。因為沒有了感恩,愛變得自私。若要讓愛灌滿整個世界,其一要有慈愛之心,其二就是要明白感恩。深究其理,《弟子規(guī)》教會人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世界,感恩老師……
我們要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繼承發(fā)揚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不斷培養(yǎng)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園,創(chuàng)造人民新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