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無疑就是多讀書,書籍的力量如此之大,那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后,有什么感想呢,又能從中吸取到什么道理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幾篇關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篇1)
每當我閉緊雙目時,總會有著漆黑與恐懼感爬到我心頭。漆黑的夜,閃爍的星,下墜的心使得大腦一瞬間刺亮了雙眼,眼角情不自禁的滑下了斷了線的淚珠······題記星空,好美。當黑漆漆的夜晚轟走了吵鬧的白日,只留下一片安寧的天空。夜晚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因為沒有白天亮,我心中涼颼颼的,有些失落,我想,如果沒有似玻璃碎片一樣的星,我會更失落的。
說到這兒,我不禁同情起了盲人。他們每天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看不到一絲光明。而人的好奇心是十分重的,一有聲響就會跑去看,而盲人呢?他們只能聽到人們的述說,心里直發癢。當然,我更同情海倫·凱勒。
要說我怎么知道這位名人的話,還要從去年暑假開始······
暑假,因外面太熱,我就喜歡宅在家中看書,由于看書很快,不幾天就使家里的書滿足不了我的需求了。沒想到爸爸卻給了我一個“大”驚喜,抱回一大箱書!我興奮的急忙看看這翻翻那兒的,但爸爸卻推薦了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題目令我深思不已:光明指看到的東西,可為什么要如果呢?滿懷疑問的我帶著問題從書中尋找答案。
因為我生怕漏掉什么字,所以我看的極認真,翻閱速度也慢了許多。
原來,本書作者是海倫·凱勒,她在書中述說的一切都是真人真事,而她在18個月大的時候因為一場大病而變得又聾又啞,成了聾啞人。然而她并沒有放棄,最后在她的恩師莎莉文老師的耐心幫助下,她一直堅持做演講,最后變成了一名作家。
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克服困難,就像破繭而出的飛碟,那怕冒著生命來破繭,對它來說也是值得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篇2)
讀完這本書,我竟會不禁懷疑,這書是否出自一名正常人之手?因為,她那生動的描寫,是那么細膩;那么富有生機。她那對世界的感知,不禁使我們忘記她是一個盲、啞、聾的女性。《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內容,時常使我心頭溫暖,不同于其它的名著,讀起來使人黯然淚下。雖然當我們讀到,她只擁有了十九個月的光明與聲音,就猩紅熱奪去了視力、聽力時為她感到同情,但是,當再看到她遇上了許多好心人時,不禁在心底為她祝福。這也足以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充滿了愛的。
全書從海倫得病而失去聽力、視力后,被沙利文老師逐漸從黑暗帶到了光明,從無知走向了成熟開始,將海倫一生的經歷展現給了大家。
讀完這本書,海倫那堅強、樂觀的形象,依然能在我眼前清晰顯現。在她書中描寫的一切,我覺得這對于一個殘疾人幾乎不可能。可她卻證明給了我們看。也不難想象這背后有多么的艱辛,如:沙利文老師為了讓小海倫了解水,只有把她帶到水龍頭旁,讓她用那稚嫩的手去感覺。在冰凍三尺的嚴冬里,這樣反復的訓練,怎能不讓人心痛?也就是從小的鍛練,使海倫擁有了一顆堅強的心,也讓她收獲了哈佛的通知書。
海倫的一生也證明了我們課本中的一個道理:海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珍愛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不因為生來的殘缺而碌碌終生,反而成了她生活動力,讓這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并不斷延伸這生命的價值。就如一位先哲所說:“生命中可能會括風下雨,但我們可以在心中擁有自己的一縷陽光”。
在本書中的結尾中,作者也向人們發出了她心中的渴望,不,應該是許多人的心愿。那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殘疾人渴望光明,那我們呢?我們擁有更多上天的照顧。但可悲的是,我們卻沒將生命發揮極致。這無疑是個極大的諷刺。所以把握今天,從今天開始,延伸我們生命的價值,即使頭發漸白,我們的心也要依舊有活力,人活著,不應該只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更應追求生命的光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僅有一次。每個人的童年都應是多姿多彩、豐富美麗的。自從我看了這一本書,令我頗為啟發!作者出生在一個小鎮里。她的出現,帶給全家人極大的歡喜。可就在她正要享受自己的快樂童年時。悲慘的事情發生了。她得了一種病,不久后,她又兩眼失明,雙耳失聰,她嚎啕大哭了許久,與此同時,她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一定要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不斷努力學習,最后考上了哈佛大學,走上成功之路。這個小女孩兒的名字就叫海倫。
我想海倫的生活如此之艱苦,但她會用一顆執著的心去面對。她失明失聰,卻能流利用語言交流,也許它所下的苦功要比在書中多很多,她在書中說:“在我有生之年要學會自立,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盡可能不去給別人惹麻煩。”這不禁讓我想起我自己,自己身體健全,尚不能做到不給別人惹麻煩,而當身體殘病還有充足的精力繼續向前嗎?我恐怕連這個目標也定不下來。
讀完這本書,我被她的勇敢精神所震撼,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在黑暗中寂靜中重獲希望,她也忘記了壞脾氣,沉寂在愛的世界中,我震撼她的勤奮,或許是求知的欲望,使她在寂寞中有了前進的動力。
我想我們身體健全的人,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命,珍惜學習機會,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有關貢獻的人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篇4)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曾說過:“19世紀歐洲出了兩個杰出人物,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是海倫·凱勒。”而海倫·凱勒寫的其中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同樣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驕傲。海倫·凱勒一生中只有19個月的光明與聲音,剩下的87年里是沒有歡聲笑語和聲音的孤獨歲月,她是一位又聾又盲偉大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在黑暗中需要人們去給予她光明的弱女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寫出了海倫·凱勒一生的酸甜苦辣,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海倫·凱勒對生命的熱愛,她渴望擁有光明,哪怕僅僅只有三天也好,這本書實際上是海倫·凱勒在用誠懇的語氣勸我們要珍惜寶貴時間,珍惜生命啊!
海倫·凱勒雖然是個盲人,但是她心靈的眼睛卻比任何健全的人都明亮,因為在這本書中優美的語言把景物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一位盲人竟然能夠寫出如此生動的場景,令我驚訝不已,許多景物在她的描寫下變得栩栩如生,幾乎與正常人沒什么區別,讓我覺得她根本不是一位盲人。海倫希望能夠擁有光明,可是我們一些擁有光明四肢健全的人又在干些什么呢?毫無目的地消磨時間,游手好閑,一點都不沒有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和它的寶貴性,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要是能讓他們也失明一天,讓他們認識到時間的寶貴該多好啊!
看著海倫經歷了這些痛苦時,然而今天的我們又是多么的幸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擁有健康的身體,要什么有什么但我們卻從來沒有珍惜過。
看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要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回報祖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00字(篇5)
媽媽早就告訴我,美國盲聾啞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值得一讀。利用暑假時間,我讀了這部作品,它使我受益匪淺,文中的主人公海倫·凱勒激勵我奮進。
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出生19個月時,由于生病而喪失了視力和聽力,并且變成了啞巴。6歲時,安妮·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世界,從此改變了這個盲聾女孩的命運。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學習手語與人溝通,漸漸開啟了走向世界的窗口。求知欲旺盛的她,戰勝了身體殘缺的困難,堅忍不拔地努力著。為了認識這個美麗的世界,她學習多種語言文字;為了能夠更直接地與人溝通,她克服聽力障礙學習說話。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并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四年的學業,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不但如此,她還致力于盲聾人的公共救助事業,為改善盲聾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在莎莉文老師的陪伴下奔赴世界各地,投身于殘疾人慈善事業。除此之外,她還勤于寫作,先后創作了14部文學作品。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杰出人物,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如果說,拿破侖是戰場上的勝利者,是叱咤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亂世梟雄。那么,海倫·凱勒則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運低頭,立志驅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很大,這讓我想到了自己,每遇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不前,消極處理。比如日常考試,成績不如意,就哭鼻子;作為班級干部,同學們不認可,就很沮喪,再也不敢放手開展班級工作,讓老師很失望等等。現在,海倫·凱勒成為了我的學習目標,我要向她學習。
正如媽媽所說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海倫·凱勒這樣堅韌不拔的意志,那我們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感謝媽媽讓我從書中認識了海倫·凱勒這樣杰出的人物,讓我有了人生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