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荷塘月色》的感悟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1
早早聽說過荷塘月色,但從未認真去欣賞,也借著這一寒假,慢慢品讀了起來。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看著看著,我也不禁想象:“四周寂靜無聲,獨自走在小路上,欣賞著晚間的荷塘。月光蒼茫,即便是幽靜的小路也美麗萬分。“但隨著作者的描述,我卻隱約感到一股彷徨。
沒有多想,緊隨作者的腳步,進入了荷塘。田田的荷葉中點綴著靈星的白花,形態各異,“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令人陶醉其中,難以自拔。
月光如流水一般,輕瀉下來,為它們披上一層銀霜。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上,形成一幅優美無比的風景畫。月光并不明亮,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望望四周,滿是重重疊疊的樹木,這些樹將荷塘團團圍住,漏出稀稀點點的光,卻沒精打采,如瞌睡人的眼,一片安靜。只有蟬兒與蛙兒仍不停地歌唱,僅此而已。
伴隨著《采蓮賦》、《西洲曲》,作者的心再次涼了下來,雖然我無法理解他的彷徨、無奈,但我的心也仿佛回到了當初的不平靜。
文章看完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荷塘的美麗使人忘記憂愁,不難猜測,作者保持著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但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這篇文章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當時正值“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仍不向“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斗爭到底,令我萬分佩服。而我們現在生活美滿,那更加要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生活。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2
今年的中秋夜,我是在河北省的白洋淀度過的。
寧靜的夜晚,紡織娘的歌聲始終在耳畔回響,漫步在岸邊,白天爭奇斗艷,姿態萬千的荷花早已隱沒在月色中,微風迎面拂過,從中夾雜著荷花的清香。此時的荷塘脫下了白天喧鬧的外衣,恢復了夜的寧靜。
劃著小舟,我們蕩漾在平靜的湖面上,抬眼望去,皎潔的月亮掛在黑色的天幕中,向四周揮灑著幽幽的月光,為荷塘中的的荷花,荷葉披上了一件銀披風。一陣微風拂過,明月周圍立刻蒙上了一層薄霧,好似一位絕色美女戴著潔白的面紗。此時,嫦娥仙子也正在深情凝視著人間,那溫柔的月光是否正是仙子凝視人間的眼神嗎?
湖面上映出了月亮的影子,仿佛伸手可得離我們那樣近,可是,當我小心翼翼地將手伸入湖中時,那月影散了,碎成了千萬塊,只感到不甘心,再試——一次次嘗試,都是眼睜睜地望著剛才還完好無損而現在卻是破碎成一塊又一塊的,隨著微波一點一點的散開,向四周慢慢擴散,擴散,然后再組成一個新的影子。湖面上,被月光映的.那么潔白……
累了,我仰臥在小舟上,凝視著月亮——潔白的月光仍被孤獨的仙子向人間揮灑著,當年,詞人蘇軾是否觀賞的這輪明月也如今這么明亮,這么顯得凄涼嗎?——是的,他望著空中明亮的那輪嬋娟,不禁想起了遠方的弟弟,才寫出了那首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朗誦著這首詞,心里想象著蘇軾當年月下獨自一人飲酒,思念親人的孤獨,那是一種境遇……
我把腳伸入湖中,湖水涼涼的,不時會覺得腳背有點癢——唔,那是淘氣的小魚在我的腳上吹泡泡呢!銀白的湖面上,不時有只小魚吹著泡泡,好奇的將頭探出水面——它們或許想知道,是什么東西將它們的水下家園照的如此明亮吧!
上了岸,我凝望著月亮,風起了,荷花香味不時地撲在我的臉上,風兒啐亂了柳枝,將湖面上的月影弄碎,將云吹到了月亮的一旁,遮住了月亮的半個臉,云霧隱隱約約地圍繞在月亮四周——應該是哪位仙子在天上游玩,不小心飄落在月兒的旁邊吧!
夜深了……
好一個迷人的中秋之夜啊!在皎潔的月亮陪伴下劃著小舟,享受湖與月交輝的浪漫,感悟與月影交流的快感,體味云遮月的朦朧……小作者筆下是如此讓人神往的景象,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呢?文章語言清新典雅,給人飄逸纏綿之感。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3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是我讀得最多遍,印象也頗為深刻的佳作。
記得在10歲那年,我就在書柜中“淘”到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對當時其他文章的印象已逐漸淡忘。唯獨記得這篇文章,我被作者那典雅的語言所深深牽動著,枯竭的心靈也得到了滋潤。從此“荷花”在我心里已有了一幅簡單的構圖,碧綠的葉子,柔嫩的花朵,點點水滴似寶石地鑲嵌在葉子花朵上,被詩意的月光所靜靜包圍著,的確像作者所描述地那樣清新美麗,典雅高貴。我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了新的定義。
12歲的夏天,是即將進入初中的日子,這段時間的等待是漫長的,我又讀了一遍《荷塘月色》,這一次的閱讀,讓我領略到了白話文的風采,整篇文章的布局、邏輯、構思再加上語言,簡直可以稱作為“文學的金字塔”——奇跡。在10歲那樣,我心中的荷花是純靜的,而這一次,荷花在我心中已經變成一朵朵會跳躍的荷花,每一朵荷花卻是活潑的,它們與水珠、與月光、與荷葉在嬉戲,讓我聯想到了荷花底下的魚兒是否與《采蓮曲》中一樣:“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今天,14歲的今天,我又拾起了書本,品味這道文化大餐,或許人的成熟,讓我注意,體會到了作者在這篇文章的感情,直到今天我才發現作者的心情一點兒也不閑適,而是處在一個矛盾的狀態下,或許知道他寫作背景,才發現文中有點點滴滴,隱隱約約地在暗示著讀者,作者此時的心情。作者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正說明作者的矛盾,所以作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將情感融入了文學,今天看來心中那幅荷花又有變化,也變神秘,彷徨又時而安靜,時而活潑了。
真不知道《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在我16歲、18歲,或是更遠的將來,是否會改變我心中那幅荷花圖呢?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4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
情緒的不同使平時的荷塘看上去別有韻味。淡淡的月色織成帶有清冷氣息的輕紗,覆蓋住整個荷塘。在這個屬于作者自己的世界中,他與荷塘產生了共鳴。
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能夠想見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最美的是微風將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縷縷微風夾雜著荷花的清香撲鼻而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楊柳的倩影,在光與影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仙境大概也只但是如此吧,月色清淡,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情緒漸漸變的平靜,但漸漸涌上的喜悅又終究難以排遣淡淡的哀愁。但想想也是就應的,就算作者再怎樣留戀荷塘如世外桃源的景色,最后還是要回到現實生活中,等到時間到了,也就該回家了……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5
我走近寫字臺放著CD,聽著悠悠的小提琴曲,琴聲的柔美,樂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開了《荷塘月色》走入了書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齊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愛熱鬧、愛群居——當然是想和人民一齊生活在一個完美的環境里,愛冷靜、愛獨處“白色恐怖”“白色恐怖”當然在這種“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園”。從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情緒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云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述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著看著,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郁郁的樹,樹間透著光,但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但是作者卻什么也沒有。《采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涼了下來,體會著作者的無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CD機的小提琴樂曲漸漸地接近尾聲,音樂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著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能夠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完美生活的憧憬。但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斗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么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中,更就應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此刻的生活。
我緩緩地合上了書本,閉上了眼回想著書中的偉大的民主戰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期望夢中再能與荷塘相見。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6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講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觀景的事。作者先寫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葉,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緊接著又寫了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寫靜的畫面,接著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
接下來又寫了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先虛寫又實寫虛擬,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悅但又有些哀愁。
我讀了這篇文章,開始閉著眼睛想象:荷塘邊上,楊柳沙沙作響,清涼的微風拂過,荷花、荷葉輕輕地擺動。月光輕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記得小時候去桂林旅游,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實。在那里我看到了無數工作人員在默默的保護著環境。世上有無數美景,但卻有許多正在漸漸消失,就是因為曾經我們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才會有這可悲的下場。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續的霧霾天氣,幾百米的能見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惡劣的環境危害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來越多,據說霧霾天氣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讓人產生悲觀情緒。而一到春季,我們內蒙古的沙塵暴也會肆無忌憚的去首都北京旅游觀光。
作者在家門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們現在各地的名勝古跡,在旅游旺季垃圾也會成為一道“風景”。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做到把產生的垃圾帶走,何來景區垃圾漫天。
為了這些美麗的景色不會消失,為了我們身邊也可以有美景怡情,我們人人都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7
似曾在夢中見過那在荷葉上滾動的露珠,那在皎潔月光下凌波搖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現了我的夢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潔,月的特色是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往今來,荷花以它的清雅脫俗,獨步人間,以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節操“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們對月光的凈潔、祥和更是永嘆不已。那么荷與月交織在一齊時,會是怎樣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雖然淡淡的喜悅中滲透著淡淡的憂愁,但無論是荷的清香、清雅,還是月光清靜、清幽,月下荷塘所蘊涵的那種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境界讓人為之陶然而動容。
在這彌漫著竟爭硝煙的時代里,如荷月般寧靜的人已經日漸珍稀了。在學校里,一切從考試出發,學子們明爭暗斗和對手竟爭時,難免不“遍體鱗傷”。在社會上人們往往為金錢而斗得“血肉模糊”,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還有為私仇而打得“體無完膚”。這些傷口就是用“黑玉斷續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蓮”也治愈不好。現實生活是如此的渾濁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幾個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雖然競爭是時代的特征,但持續一份坦然的心境與竟爭沒有必然的矛盾關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濁關鍵還在于人的情操和修為,人們能夠在世俗生活的滾滾紅塵中茍延殘喘,也能夠撥開濃霧,擁抱藍天。
愿我們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純,蘊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樣清澈,皎潔如霜,始終持續著一份清雅情愫,縱然在渾濁的淤泥中永遠清新曠達!
讀《荷塘月色》的感悟篇8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于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
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這里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