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1
很早以前就聽說這本書了,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終于把它看完了。剛開始看時還沒有什么寫感想的習慣,后來越讀越有感觸,于是也忍不住寫上幾句自己的想法。
整個明朝從殘忍的朱元璋開始,讓我對這個大明公司的創始人恨得牙癢癢,同時也明白了要開創這么大的一個公司不光得有才能,還必須得心狠手辣。后面朱棣的奮斗史和朱元璋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后面幾個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無能,但卻涌現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應該是王守仁,心學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無論人品還是能力都沒問題,可以稱為圣人。第二位于謙,在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際,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于謙本人清正廉潔,最后被誣陷而死之后抄家,竟沒有多余的家財。就人品和政績而言于謙確實讓人敬佩。
第三位是張居正,就政績而言他可以稱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當首輔的十余年里,大明王朝欣欣向榮,國力復蘇,百姓安居樂業??伤缴顓s比較亂,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爭議。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謙之后也合情合理。當然明朝還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無論如何,強盛的大明王朝也沒逃脫滅亡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說一切千秋霸業、萬古流芳都是糞土。最后讀到徐霞客,讓我覺得人在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2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并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隊伍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脫古思帖木兒丟下隊伍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兇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采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薄斑@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著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著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后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3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于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
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后,我都會迫切地期待著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要不然,我這個區區六年級的學生怎能看懂?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板”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想唐伯虎當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后當著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后,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蛘?,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后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寫完了。我知道僅憑這篇文章,是不能表達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還是要寫,因為,這是對我的一種滿足,僅此而已。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4
《明朝那些事兒》是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明月。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1979年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2009年寫完《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事情。每一章節以充足的歷史資料為基礎,以年代和主要人物為主線,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進行敘述,尤其對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會的氛圍。
第一部就是主要寫了洪武年間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貧窮,三代農民,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覺寺當和尚。元朝腐敗,25歲的朱重八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后經歷一番苦戰,當上皇帝。后來不斷地排除異己,穩固皇位。
這本書很全面地寫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處:驍勇善戰、深謀遠濾,還有他的壞處:為排除異已誅殺忠心耿耿的忠臣。讓人們能夠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關的每一個人。
這本書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把明朝的歷史展現了出來。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5
明朝是我很感興趣的朝代之一。
中國歷史中,我個人一直覺得三國魏晉和晚明至明清更替這兩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晉風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名詞,其內涵之豐富,可以專門寫無數論文。而三國時期,則因一部《三國演義》,恐怕不知道的中國人也幾乎沒有。在那個跌宕肆意的年代里,無論英雄、梟雄還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堅決不狗熊到俗套。更難得的是,在那里誰也不能占據壓倒性優勢,不管你怎么英雄、梟雄,到頭來終有各自的宿命冤家來克制,就是在演義中被魯迅稱為近似妖一般的諸葛孔明,也有個司馬仲達來制衡,幾番風云,總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材,叫人血脈膨脹,又止不住感嘆“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一個充滿吊詭的年代
說到明朝,我就覺得有點犯難了,因為幾乎無法用很概括性的簡短幾句話來說清楚這個朝代。
它可以說、值得說的,實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皇朝,也是唯一一個自南向北以南方軍隊擊敗北方游牧民族而統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艱苦卓絕的開國史,被后人編成評書《大明英烈傳》四處傳唱,以至于金庸筆下的小憊懶韋小寶,除賭博出老千之外,就好聽《英烈傳》這口兒。而恰恰是這最大眾化的評書,卻使這個從小就沒接受過任何系統教育的無賴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時,難能可貴地堅持了一把:“他媽的,殺就殺,我可不怕,咱們好朋友講義氣,非扶你不可”,這雖是小說情節,卻也是草頭百姓們對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實寫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樂大帝,從知名度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看,事跡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鄭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說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顯五使絕域,編撰《永樂大典》,開通川藏路,張輔平安南,永樂親征漠北等等,無一不是可以寫成鴻篇巨制的傳奇。
當然了,明朝除了這些激蕩人心的事可寫之外,還有相當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權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以及于謙、王振等歷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寫進了其代表作《萍蹤俠影》,成了小說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經常自貶身份給自己封個將軍當當,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見大臣,天啟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藝,明宮三大疑案,東廠、西廠、錦衣衛之恐怖,九千歲魏忠賢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煥的千古奇冤、凄慘下場,以至最后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山海關大戰、明清易代等等,這一樁樁事跡哪件不是驚心動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說家們的一桿筆所能編寫出來的。
又譬如,時下有不少人指責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個禮樂崩壞、道德淪喪,為國殉死者寥寥無幾,自明朝起國人的骨氣便沒了云云,其實不然,這實在是個大大的誤解,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片面而不負責任的說法。明朝,恰恰是極重倫理道德的,其偏執和堅持甚至可說到了一種變態的地步。明初時永樂大帝作序頒布的三部理學《大全》:《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學的論著匯總,程朱理學自此成為明朝的國學,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當時情形為“家孔孟而戶程朱”。明中期還有承前啟后的王陽明“心學”等等。轉身看看實際情況,在明末,無論是農民軍破城還是滿清南下,為國為君殉死實是極普遍的現象,從內閣大學士到老百姓,幾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動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闔家老小滿門死絕把井給填滿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鮮事,光《明史》中的記載就比比皆是,更別說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筆記了。
總之,明朝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兒,說上幾年只怕也是說不完的,而這等歷史的精彩,更是我們怎么編也編不出來的。
把歷史寫得很精彩
只是,歷史的精彩,未必能寫成精彩的歷史。
太多的歷史書,都是嚴肅的學術的,可同時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讀性,難以被不是歷史專業出身的百姓們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兒》,應該說已經做到了被普通讀者接受這一點,而且從目前它的受歡迎程度看,還可以說接受度相當好。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么多關于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家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鑒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6
為什么會正兒八經的開始看這部書,我也不太清楚,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所謂的正統,所謂的學究吧。
歷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記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讀不厭,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傳統的涉入歷史的角度,有人選擇搞學究,有人選擇戲說,要么太正經,要么瞎胡說。
喜歡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史實,也有自己的理解,既進行了研究,又不要讀者也跟著板板正正,將歷史像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有血有肉,很真實。
《明朝那些事兒》,個人感覺,就是這樣一本書。
看似調侃一般的語言,卻呈現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輕松的就能進入那些曾經或輝煌或暗淡或榮耀或恥辱的歲月,去了解去認識那些曾活躍在歷史歲月中的人。
當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學淺,看不懂太學究的東西,所以覺得這種文體比較好接受。但是,我記得白居易先生寫文章有個習慣,寫完之后會拿給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顯:爭取讓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謂: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講臺---百家講壇,也是在普及歷史,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松的了解歷史。
所以我覺得,今天有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歷史,很難得。
不過,客觀的講,不會不朽。
但是,不簡單。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7
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分別經歷著建、興、亡。想想五朝的勇將明君,想想宮中的風起云涌,再想想塞外的戰火連城,我不由得愛上了歷史,捧起了據人們說似小說般的歷史寶典《明朝那些事兒》。
一翻開《明朝那些事兒》,我便被開頭的朱元璋檔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歷程:農民、乞討、撞鐘、造反(這個猛)、皇帝。僅幾句話,幽默無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這套書不像其它歷史學家寫的書,故作高深,其實什么也不懂。而這套書的作者就不一樣了,用大家的話來寫歷史,完全打破了看歷史書犯困的現象。該幽默的地方會讓你笑得停不下來,該嚴肅的地方會讓你屏住呼吸。這也是這套書的奇妙之處。
讀完這套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歷史原來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間的功績,永樂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賢的奸詐,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開明……這些人物性格特點深刻在我心中,成為了對興亡的明朝永久的回憶!
認識了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頭上,連“圣賢”都不合適了。我敬佩他的決心,十五歲就立志消滅敵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飽讀詩書而百步穿楊;我敬佩他的膽量,拿少量人馬跟敵方上萬軍隊血拼……他的人生十分偉大,但他對世間的貢獻匯成一句話:“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也!”他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帶領我走進了歷史的殿堂。作者讓我熱愛了歷史,了解了歷史,領悟了歷史。我的感受只匯成了一句話:歷史長河,波濤洶涌。壯士悲去,留下惆悵……
讀明朝那些事兒感想篇8
今天,媽媽帶了一套書回家,我一看是一套歷史書,還是厚厚的七本,它們的書名叫《明朝那些事兒》。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歷史書,還這么多,又這么厚,什么時候才看的完???媽媽還強力推薦:“看過這套書的人都說寫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細細讀!”我只好應著媽媽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書。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頁,我就隨著作者來到了1344年。朱元璋從一個吃不飽飯的和尚,通過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_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從創建到滅亡經過了三百年。這本書對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對戰爭、_政治、當時的經濟政治制度等用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進行了細細的描述。
在書中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臨危受命敢當大任的名將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國的老將鄧子龍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稱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們為了能見“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磨破了十幾雙鞋,徒步趕到京城。海瑞兩袖清風,廉潔公正,想到的事就義無返顧的去做。最后他因為直言犯上,被罷官。抄家時家里只有幾件補滿補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為百姓著想,不屈服于的好官。
這套書作者寫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簡單、易懂、語言幽默,情節生動。作者還時不時的調侃幾句。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么好玩、好看,真可謂是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