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1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能夠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證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2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資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結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解讀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xiàn)幼小銜接、幫忙孩子平穩(wěn)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的培養(yǎng)、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于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后世譽為“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后代中出現(xiàn)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yè)之事”、“惟愿諸弟發(fā)奮立志、念念有恒”、“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現(xiàn)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帶給了借鑒和參考。帶給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yǎng),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3
《曾國藩家書》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近日,讀此書更感勤儉節(jié)約為修身立人之本,興業(yè)持家之道,人人勤儉自持,社會節(jié)約之風,蔚然成行。
勤儉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幾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曾國藩位至宰輔,不當自己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帶領子女住在鄉(xiāng)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因一生習勞習苦,厲勤從儉,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勤儉自持,重在嚴于律已。“孫等在京,別無生計,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悚”,曾國藩常常因為沒錢孝敬父母而內疚,因沒錢養(yǎng)家而深感揪心,而當時曾國藩剛剛“蒙皇上天恩,得會試分差”,按理說就應有絡繹不絕的黃金白銀送過來,何至于連家里都無法接濟呢不經商、不收受賄賂,處處嚴于律己,以至于窮到連回鄉(xiāng)省親的資費都沒有的地步。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4
中國從古到今出過兩個半圣人,兩個圣人是孔夫子和王陽明,而半圣人,是曾國藩,他被稱為千古完人。且不說他的政治成就,單他的思想就足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翻開曾國藩家書,“堅持不懈”、“堅忍力爭”等字眼隨處可見,我們都理解這些字眼的含義,卻常為自己找退縮的借口,退而不前。曾國藩天資平平,但他從一個落魄秀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力挽狂瀾的中興第一圣人,這里面的辛酸絕不是只言片語所能表達,支撐他的就是他的堅忍。在予九弟的書信中,他簡潔的闡述了這一道理: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深有體會,特別是到了大學,來了自由,各種放縱,玩的自己都收不住。經常提醒自己,要像高中一樣用功,卻總是喜歡做無益的事,總是管不住自己。比如上課,總是走神,回來以后總是反思,下節(jié)課要用心聽,結果還是走神,如此反復。時間總是在猶豫中流逝,結果一事無成,相信多數同學也是如此,掙扎著,迷茫著,明知要好好學習,卻沒毅力來約束自己。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所知,還剩一個月便要期末,只能慢慢補課,只求不掛科了。
只是希望同學們多多提醒一下自己,約束自己,不要后悔。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5
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夠做官,此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后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的潛力,缺乏成就事業(yè)所務必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yè)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yè)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yè)則較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yè)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yè)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yè)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yè)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6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500字篇7
曾國藩一生體弱,但卻道德、軍功、文章三不朽,這主要得益于他的養(yǎng)生之道。他的養(yǎng)生方法,至今有著廣泛的實用價值。
他的養(yǎng)生九訣包括:眠食有恒、戒惱怒、每一天睡前熱水洗腳、節(jié)欲、兩飯后千步走、不輕易服藥、靜坐有常時、騎射練筋骨、種花養(yǎng)魚怡性情。
曾國藩在給四弟的心中寫到:“莫買田產,莫管公事,二語而已。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他勸九弟勿惱勿怒,生病當以自養(yǎng)自醫(yī)為主,不宜過多服藥。
雖然此刻的物質條件和醫(yī)療條件不斷提高,但這些養(yǎng)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們借鑒。
法國作家羅蘭說“生命不是一個能夠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huán)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環(huán)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留物質財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產,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但是三代”。《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后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yǎng)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