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有感
孔乙己讀有感篇1
為什么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么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么要舍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么要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確實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么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注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盡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著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仿佛遺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虧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凄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丑陋的社會。
孔乙己讀有感篇2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我深深的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一樣,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嘗。文章里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么會這樣呢,讀了后面的文字,才明白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終把自我考得窮困潦倒。盡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我就是以前有點錢,此刻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糊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這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秋過后,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柜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柜臺下的對面門檻坐著,臉上黑并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盤著腿,下頭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柜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這以后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著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讀有感篇3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讓我想到當時社會的惡劣。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圣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著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凈化空氣,凈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斗,奮斗就要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斗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總的來說,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個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會被當時社會而弄巧成拙,反而更討厭封建文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優秀人物。
孔乙己讀有感篇4
《孔乙己》出自魯迅之手,描寫了當時的封建社會。而孔乙己這個人的經歷,卻恰恰說明了社會的黑暗。當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對當時的他感到惋惜。
孔乙己,那個蒼老卻高大的人,似是出現在我的眼前。
“孔乙己。”一個嘲笑的聲音自咸亨酒店傳出。只見一個身著襤褸的人走到里面,要了兩碗酒和一小碟茴香豆,交了錢,便在臺上吃起來。
想必他就是孔乙己了,明明擁有高大的身材,卻一直以文人的清高自稱。明明比那些人窮,卻不屑與他們交流。真是一個懶人,不付出怎能得到回報?我笑著看著他。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一個人高聲喊道。孔乙己下意識地縮了縮,睜大眼睛對那個人說道:“你,你怎能污人清白……。”
我笑意更濃,真是睜眼說瞎話。
“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那個人繼續朗聲說道。孔乙己頓時漲紅了臉,結巴地為自己辯解,眾人哄堂大笑。待他喝完半碗酒,臉色漸漸變好了以后。又一人出來質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嗎?”他看著那個人,露出不屑。
我輕笑著搖了搖頭,縱然你識字,也混不上半個秀才。
笑聲漸漸小了下來,我見他想教小伙計識字,那人不理他,他便輕嘆。一群小朋友圍住他,他便給他們發豆吃。
我原以為他還是善良的,誰想卻是一人一顆,又護住碗,像保護珍稀糖果的小孩子一般。孩子們便笑著散去。我挑眉看著他,真是小氣,而且那句話不是那個意思。
“孔乙己竟然敢偷丁舉人的東西,打折了他的腿。”
我愣了愣,笑意漸無,抿緊嘴唇,他雖是罪有應得,可是,他真的就應該被折了腿嗎?不免于去同情他,他只不過要討生活啊。
之后,我看到孔乙己坐在墊上爬過來,要了一碗酒。便在臺下喝起來,手上指甲里都帶著泥。完畢之后,他便是又爬回來。
我看著他落魄的姿態,心里有什么堵得慌,眼前有些朦朧。孔乙己,那個落魄懶惰的書生,如今已變成這副模樣。在人們的笑聲里悄然離去,在寧靜與寒雪中告別人世。
終于,一滴晶瑩的淚花順著臉頰流下。一生貧困不幸,死前人們嘲笑,沒有一個人關心他,他則永遠只是一個人,一個貧困識字的人,……罷了……
孔乙己讀有感篇5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里不斷回響著、盤旋著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哄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為什么,孔乙己總是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著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著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里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閑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為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己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愿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里就立刻散發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么慈和親切。所以后來,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為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里,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舍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后來,就有了老人的家里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里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著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著,后來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里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著來往的人們,偶爾伴著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并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后來,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終于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后來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床。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仿佛不曾在旁人的心里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己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于旁人,只不過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孔乙己讀有感篇6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我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致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可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著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柜臺前站著喝,并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可是由于社會的腐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本事可是因為自我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我唯一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可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都是泥,原先他便用著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后,他過著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孔乙己讀有感篇7
初讀《孔乙己》,第一種感覺就是輕松,可笑。可細細咀嚼后,我辨識到這篇小說含蓄的意味很深沉。作者魯迅寫《孔乙己》為了揭出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病苦,同時也為了反映當時社會世態炎涼,人際關系的冷漠無情。
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因為他熱衷于功名利祿而釀成了逸惡勞,自欺欺人,自命清高的性格。也正因為這種性格而造成孔乙己的悲劇的產生。所以說,造成孔乙己的悲劇,完全是因為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誘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孔乙己又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營生條件,好喝懶做,終日靠偷東西來過活;另外以丁舉人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摧殘孔乙己等方面都是造成他悲慘遭遇的原因。
我十分同情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對于他“吊著打”“打折了腿”等遭遇覺得他十分可憐。但對于這些事,難道那些民眾都無動于衷嗎?這就是作者的另一創作意圖。
“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這句話,我本以為孔乙己與眾人都是融洽相處。而實際上只是酒客們的冷酷和麻木不仁的嘲笑。他們嘲弄孔乙己的迂腐可笑。他們不但不可憐、同情孔乙己,還嘲弄他。還有掌柜自私、冷漠的,卑鄙的嘴勝,更顯出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心勢利。這都是封建等級制度侵蝕民眾的心靈,使民眾麻木不仁。
如果孔乙己不甘失敗,發奮圖強,就不會有這般悲劇的出現,更不會有咸亨酒店的嘲笑聲了。
孔乙己的悲劇,咸亨酒店的笑聲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的侵蝕的可悲世態的集合體。這就可知道當時社會有多少這類悲劇的產生,有多少人被這封建社會的制度所毒害……
孔乙己讀有感篇8
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一心想要科舉,但那時是眾多人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他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同,借此來偽裝自己,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的“姿態”。
從又破又臟的衣服中看到他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從語言中讀出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他。從他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表現了他善良的一面。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然后遭受殘害即將死亡。從這本書之中我看到封建文化和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對不幸者的冷酷,由此可見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雖然孔乙己在一個歲月冷漠,時代沒落,舊制度腐朽的社會,但他不去捉住機遇,不去奮斗,怎能不被社會淘汰?
孔乙己讀有感篇9
學習了《孔乙己》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魯迅的文章并不是我已開始看的那么平淡,沒有什么內容。最初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孔乙己很可憐,除此之外,便沒有什么感受了。深入學習才發現,這篇文章蘊含的內容很多,魯迅寫的時候并沒有突出表達,而是讓讀者慢慢領悟的。這種寫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淀和內涵。
學習完這篇文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當時人們不團結一致反抗壓迫他們的黑暗社會。
2。當時的科舉制度促使“好吃懶做”“嘲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
3。當時人心冷酷無情,互相嘲笑,喜歡做看客。
魯迅的寫作手法總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細心品味,才能看懂并體會其內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滿口之乎者也”“長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者,側面反映各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應該只盯著讀書這條道路。
“又臟又破”可以體現出孔乙己懶惰和貧窮。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也很細致:
“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參水也很難。”“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引人發笑。”
這幾個選文,可以看出掌柜做生意不誠實,給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從四次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看客心理,都愛看別人的笑話。冷眼旁觀,不肯幫助別人,只會互相嘲諷,不知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可笑而可悲!
但愿封建科舉制度的氣息,能夠現代教育制度里越發越散。孔乙己的命運已經警告著后人不要再成為下一個孔乙己了!
孔乙己讀有感篇10
時代前進的路上,必有改革維新,有的人激于奮進,不斷前進,引領潮流;而有的人躺下就再也不起來,或因時代的緣故,或因黑暗的背景,他們失去了上進的機會,只得閉上眼睛裝睡,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能去上進,而是他可憐地無法這么做。他們帶著一種時代的悲哀,成為舊社會的犧牲品,可悲,可嘆。
一襲破舊的長衫,長長的指甲,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讓人聽了便發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構造了孔乙己給人最初的印象。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時必定飽讀詩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過上安穩舒適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螢映雪,寒窗苦讀。
然而,時代變得太快太快,封建王朝風雨飄搖,一個嶄新的民國自亂世中崛起,文化轉變,制度革新,新到統治讀書人思想兩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再也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躊躇滿志的他,推開屋門正打算用平生所學謀求一官半職時,驚異地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人們運用著新式的語言交談,大清朝變成了民國政府……他可憐無助地揉著自己的看慣古文的小鼓眼,彷徨地觀察著這個新的社會。
他碰過無數次壁,遭遇了數不勝數的嘲笑欺辱,每當他張口想要申辯什么,那一口迂腐的舊朝語調又激起看客們的哄堂大笑,他傷心、痛苦、無助,面對這全新的,他所陌生的社會,他無法跟上,更無力回擊,只得無奈地微閉雙眼,昏昏沉沉地“睡”去。
迫于生活,他無奈偷書,現行當場,他竭力地申辯道:“竊書不算偷!”固守著自己身為讀書人最后的尊嚴;他看不起其他人,對誰都一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自己窮困潦倒,他只得以“君子固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自我安慰,他固守著封建禮教的最后壁壘,在資本社會苦苦堅持,別人勸說道:“你不要太執迷不悟”。
他放聲嘲笑對方:“你才執迷不悟呢,可憐人!”,其實,他自己當然知道是自己頑固不化,然而如果自己承認,那么就意味著連自己最后一點顏面也喪失殆盡,他只能固守,不能后退。
在時代的潮流中,他只得苦澀地閉上雙眼,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想順應潮流,而是無力去順應潮流,那前朝的封建禮教根深蒂固,他只得眼看毫無出路卻又必須一路走下去,帶著那前朝文人最后的尊嚴與深沉的悲哀,默默地,走下去。
作為看客的我們不應再一味地恥笑他的迂腐、執迷不悟、不識時務,而應從中吸取經驗,不努力改變自己,迎接我們的只有淘汰與落后,裝睡的人叫不醒,但醒著的人卻必須不斷進步,趕上時代的腳步,才能避免有一個孔乙己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