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筆記賞析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賞析篇1
暑假期間一時有幸讀了金庸老前輩的《笑傲江湖》,此版本的《笑傲江湖》共分四冊,真當讀的酣暢淋漓,愛不釋手,仿佛自己竟是期間的一位人物。
小說細雨綿綿,由淺入深的描繪了一場聲勢浩大,驚天動地的武林集會,令狐沖那將生死置之度外,于眾豪杰中出入生死,不畏強權(quán),風流倜儻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他自己確說自己是個浮華無稽的浪子,他與小師妹的情誼確然之深,一片癡情,可曲中轉(zhuǎn)折,他被師父岳不群罰到思過崖面壁之季,小師妹卻另有所歡喜歡上了林平之,這個身負《辟邪劍譜》,與青城派有不共戴天之仇,殺父殺母之仇未報之人,然他與平之之間的愛情終究是不幸福的,可她終是死在林平之的劍下,這是我卻未曾想到過的。
這本書層層鋪墊,敘事轉(zhuǎn)折,卻也連人物都刻畫的活靈活現(xiàn),無論是心理描寫,語言描寫,還是襯托,都無一廢話,不是為了描寫而描寫,為了碼字而碼字,每一刻都點到為止,絕無贅述。
情節(jié)起先還是輕松活躍的,卻從令狐沖為成不憂所傷開始,情節(jié)變得跌宕起伏,因桃谷六仙醫(yī)治不當,險些要了令狐沖的性命,豈止要了性命,簡直一命嗚呼,微在旦夕。他體內(nèi)六道真氣亂撞,連師父也醫(yī)治不了他,后來不戒和尚,又為他輸入了兩道真氣,強行壓制了他體內(nèi)的六道真氣,卻也只是緩兵之計,后來陰差陽錯間令狐沖結(jié)識了魔教任我行之女任盈盈,可期間他并不知曉,一直稱她為‘婆婆’。也是此時他虜獲了盈盈的芳心。
后來群豪群聚五霸崗,此時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已劍法了得,那乃是得了風清揚風老前輩的真?zhèn)鳎善鋷煾竻s懷疑他偷了平之的《辟邪劍譜》,還與左道斜士交友,師徒二人間已產(chǎn)生了極大的間隙,可令狐沖雖劍法了得,但依然是不治之癥,連殺人名醫(yī)平一指也說他活不過三年。此后在少室山少林寺內(nèi),他得知師父已將他逐出華山,更覺留于世間索然無味,昔日敬重他的六師弟陸大有已死于非命,小師妹早已移情別戀,此時便留他孤零零一個人留在世間又有何意義?正道中人又欲捉拿他。好在他生性豁達,索性一躺,便也不欲將生死之事看得太重。
此后就應該是本書的高潮了,正如曲洋和劉正風二人所奏的《笑傲江湖曲譜》一樣,琴音愈來愈高,情節(jié)一環(huán)緊似一環(huán),他與魔教中人先問天聯(lián)手擊退正邪兩派中眾人,并結(jié)下生死之交,后來于西湖湖底誤打誤撞修習了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化解了他體內(nèi)的異種真氣,得以保命的同時也內(nèi)力大增,成了這大法的唯一傳人。后來于危難間幫扶恒山派,可終不得救治三位掌門師太,定閑師太遺言將掌門之位傳于令狐少俠,以免一時間群龍無首。
其后便是本書的奸計暴露之時,嵩山派掌門左冷禪欲五派和一,當這五岳掌門,而后再挑了武當、少林意欲吞并魔教,然后再稱霸武林,不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人稱"君子劍"
的岳不群,實際上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偽君子,他私藏平之的《辟邪劍譜》偷偷練習,卻污蔑給令狐沖,《辟邪劍譜》的威力之大,自開篇青城派欲奪之,其后不知引起了武林中的多少腥風血雨。岳不群倒也藏的隱秘,與左冷禪對招之時出其不意的使出了這套劍法,猶如鬼魅,刺瞎了左冷禪的雙目,當上了這五岳派的掌門。其后他對令狐沖和林平之都欲下殺手,以求滅口,不料卻被盈盈逼服了魔教毒藥三尸腦神丹,岳夫人自始至終從沒有懷疑過令狐沖,令狐沖自幼是個孤兒由師父師娘養(yǎng)大,早已即將師父師娘如親生父母般看待,他們夫婦漆下無子,也當沖兒如自己的親生孩子,不料人心不足蛇吞象,因為一部區(qū)區(qū)劍譜,搞得家散人離,岳靈珊被林平之一劍刺死,岳母也揮刀自盡,岳不群在捉拿令狐沖之時,被儀琳抵住后心一劍刺死,林平之雖以辟邪劍法殺了青城派一眾,給父母報了仇,卻也失了人性,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父母健在時的福威鏢局中意氣風發(fā),為人正直的少年,他滿門被殺,父母慘死,一心為報仇而練劍,眼下他雙目失明為人惡毒,投靠在左冷禪身側(cè),相互利用,本該被令狐沖殺死為小師妹報仇,只因小師妹遺言要他好好照顧好平之,才免的一死,被囚禁在西湖湖底,永見天日不得。
好在有情人終成眷屬,令狐沖與任盈盈均辭掉掌門之位,在西湖孤山梅莊結(jié)成眷侶。
這樣,一部震人心弦,情節(jié)飽滿,描述人性的大作也就此完本了。
以上是自己通讀《笑傲江湖》后的一點感受,不盡全面,還望海涵。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賞析篇2
習慣了當前鋼鐵叢林中的生活之后,在接觸了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后,人的心境在這樣的情況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有時候會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么樣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樣的存在。
在閱讀了《瓦爾登湖》后,不禁讓我思考了曾經(jīng)在意卻又逐漸忽略的問題。書的開頭講述了作者在經(jīng)歷了大學在城市的繁華生活中選擇回到了鄉(xiāng)村,重要的是他選擇的不是從城市這個集體而歸屬到鄉(xiāng)村的這個集體,不單單是從一個歸屬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歸屬,他選擇的是在遠離鄉(xiāng)村的兩英里外的瓦爾登湖自己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強調(diào)故事的環(huán)境的原因也正是表達作者并不是轉(zhuǎn)換生活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更多的是作者歸屬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只有身處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變得明亮了。
在書中,人并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縛的,在鄉(xiāng)村就是自由的。梭羅以他明亮的眼睛看著各個環(huán)境生活的人們,人并不是由環(huán)境界定他們的思想的,很多人總是被束縛著,束縛在他們的生活,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以及他們擁有的,活著的人們變成了生活的奴隸,他用南北奴隸監(jiān)工的方式比喻了這樣的現(xiàn)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義。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運,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慢慢累積下來的亂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會使用它們,而不是給自己打造一副鐐銬,鎖住自己。
1847年梭羅離開了他獨居的小木屋,結(jié)束了他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了鄉(xiāng)村,他不是背離了自然,梭羅就像是一個研究生活的科學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研究著,當他從小木屋搬到了鄉(xiāng)村后他對人與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觸。
湖邊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追捕著他的獵物,帶著他的獵犬。雖然獵人不總是能抓到獵物,但是他仿佛在享受這個追捕的過程。就像書中所說,雖然狐貍很狡猾,躲過了多次追捕,但是狐貍不總是幸運的,最后它也死在了獵人的槍下獵犬的牙下。在這部分的文中有著很多描寫了自然生物與人類的語言,這些動物和獵人就像是自然與人一般,而人與自然只是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guān)系嗎?在書中有著隱隱的思考與啟示。
我想梭羅之所以會對自然這么情有獨鐘,也是因為他是從城市搬遷到了鄉(xiāng)村的偏僻之處,冬天的湖面結(jié)了冰,雖然在旁人眼中是那么平常,他覺得這是一種美麗。在夢中他聽見有人在詢問他一些問題,他想回答卻不能回答,在早晨來臨的時候,他看見了自然,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現(xiàn)在他的面前,夢中的人并沒有提問,他也并沒有回答,而在太陽升起的那瞬間,他知道了答案。
從這本書中我收獲了許多,雖然這本書都只是在討論著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但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直在思考著人與生活,人與自然的問題,我們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漸的忘卻了這些問題,只有到壞的結(jié)果發(fā)生的時候才會去反思為什么當時并沒有去思考如何去解決。
人總算被束縛著,被有形的或無形得鐐銬束縛著,我們得到的真的僅僅是生活給的獎勵嗎?還有這無形的責任,所以我們的生活并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活,并不是不顧一切的去考慮自己,所說的不顧一切不是指你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獲得的同時會失去,就像書中所說的,繼承了農(nóng)場則意味著你被農(nóng)村束縛著,所以你在享受這生活的一切的同時也要去思考什么是你該做的什么是你不該做的。我說這些的意義在于我想說,人不能以所謂的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縱自己,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遠離那些讓你墮落的東西,新聞中出現(xiàn)的吸毒者開始越來越多的呈現(xiàn)了年輕化,人們不明白他們在追逐著什么,所以他們放逐自己放縱自己,用那虛假的快樂麻痹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要做到基本的東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給我們?nèi)魏螙|西卻能毀掉一切。
在經(jīng)歷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生活對比后,我們與自然的關(guān)系在城市中開始逐漸感覺不到了,人類在進步的同時在使用著自然給予的恩惠,卻有恃無恐的使用著,仿佛這是理所當然的。我想我們需要反思一些我們對于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獵人與獵物,我們作為獵人只是在享受著追捕的過程,我們只是在享受著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過程,卻從沒根本的想過自然與我們的關(guān)系,我們的發(fā)展不應該以自然的破話作為資本,我們更不該以破壞自然為炫耀的資本,雖然自然無形,卻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我不認為地球會被人類毀滅,人類最多只能做到破壞自然,卻毀不了地球,而這樣下去毀滅的最終也是我們自己,我們保護自然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我們也該停下手頭的事,只是偶爾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麗,感受最初作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煙霧所遮蔽,擦亮雙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們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開那些讓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給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給你一時的放縱和被破壞的生活。我們要有著與自然共存的意識,不是單方面的去破壞它們,人與自然本來就應該是平衡共存的,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做起,從小事做起,建設(shè)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美麗的生活和世界。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賞析篇3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集。那么讀者們的閱讀心得又是什么呢?請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瓦爾登湖,希望你喜歡。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篇一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shù)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jīng)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zhì)的問題。”我在想,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現(xiàn)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huán)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xiàn)時代。
關(guān)于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nèi)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chuàng)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于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fā)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jié)制,則是理性。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zhí)地指向簡單和質(zhì)樸。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現(xiàn)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xiàn)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tài)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篇二
梭羅之所以去瓦爾登湖住兩年,并不是對純樸天然的向往,對于他來說,那不過是一次實驗,想知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到底會是怎樣的,這就像寫“冬天的湖”那章,他好奇湖水有多深,但并沒有聽其他人的猜測,而是要自己去試驗一下,于是作者想辦法去把湖深測出來,并通過這個測算方式來得出一些普遍規(guī)律。
哲學家總是對身邊的一切感到好奇。現(xiàn)在我們的需求都太容易被滿足,有什么不明白,直接百度就可以了;想要些什么,萬能的淘寶基本都能滿足我們。這就有問題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辦法得到提升。我們好聰明,什么都被告知了,只要記性好,基本上有什么問題我們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有資本,基本上想要什么就能擁有什么。不過事實上,在我們知識提高的同時,我們的能力也提高了嗎?如果真遇到困難時,我們有能力自己獨立面對嗎?這些都很難說。
如今的教育,起碼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教育,缺乏對動手能力的要求,學習成績被看得過高。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萬能的,家里的水電、木工、裁衣及各類生活問題,爸爸媽媽都能解決。他們那輩人什么都得靠自己,房子是自己建的,每塊磚頭里都有自己的汗水在。他們的知識都是直接從勞動中所得,然后又應用于生活當中。我們獲得知識不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么,然而如今的教育并沒有這樣的生活實踐,多少大學生畢業(yè)了,依然不懂如何做飯、如何洗衣服,家電壞了也不知去哪修,更不用說如何做木工、如何建房子。
不過生活能力方面,不能全說教育的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都終都要靠自己。是不是我們太懶了,太依靠現(xiàn)成的事物了。做菜,我們可以選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種花,我們可以選擇種子、盆栽;此時想到小學一篇關(guān)于漁跟魚的文章,標題忘記了,文章意思大概是技術(shù)與成品你更想要哪個。其實那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就是不會應用。如果我們會做菜,那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會建房子,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歡去建自己喜歡的。多好呀!都說自己做的東西吃起來那才叫一個幸福與成就!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篇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guī)煛!边@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xiàn)代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tài)。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shè),僅僅只是他執(zhí)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chuàng)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yè)時代,物質(zhì)的優(yōu)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jīng)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jīng)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fā)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tǒng)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xiāng)。”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quán)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shè)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zhì);還像是一首,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浙江湖州吳興區(qū)新世紀外國語學校高三:陳允璐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賞析篇4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并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于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shù)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luò);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采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于買賣經(jīng)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我常常驚異于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fā)出的由衷贊嘆吸引,并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沖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斗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并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fā)無聊時光而漫不經(jīng)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鉆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nèi)容剔除的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么簡單。
每一本好書都是圣經(jīng),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tài)去閱讀。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賞析篇5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tài)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淀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jié)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xiàn)代生活的無數(shù)個側(cè)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__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并踐行著一個與現(xiàn)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于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借一張小床,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著他的超驗主義,憑借自己對生活的執(zhí)著、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yè)發(fā)展時期,是物質(zhì)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并沒有被這種物質(zhì)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著自己的欲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為:欲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__人一樣。他還認為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為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說“我要么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著高尚的事物像__那樣“彈著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能再經(jīng)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jīng)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愿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為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臺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只能是惡性循環(huán),為什么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經(jīng)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并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淀,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凈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