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
寫讀書筆記對于提升閱讀成效、拓展思維和增強表達能力都至關重要。下面是一些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有用。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1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作品。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一座木屋,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并在那里寫了這部著名的作品。
正像封面上介紹的那樣: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它分析生活,批斗習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十分耐尋味。國慶節買來,看了一部分,但世事紛擾,我有一種看不下去的感覺。上次休息三天,窗外一直陰雨,卻給了我一個讀書的好機會,終于把它粗粗地讀完。我知道,讀得還不過癮,以后肯定還會細細品味。
讀《瓦爾登湖》,我仿佛在聆聽班德瑞的音樂。跟隨著梭羅,跟隨著天籟似的文字,我來到了瓦爾登湖邊,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
別的鳥雀靜下來時,叫梟接了上去,像哀悼的婦人,叫出自古以來的“嗚——嚕——嚕”這種悲哀的叫聲,頗有班·瓊生的詩風。夜半的智慧的女巫!這并不像一些詩人所唱的“啾——微”,“啾——胡”那么真實、呆板;不是開玩笑,它卻是墓地里的哀歌,像一對自殺的情人在地獄的山林中,想起了生時戀愛的苦痛與喜悅,便互相安慰著一樣。然而,我愛聽它們的悲悼、陰慘的呼應,沿著樹林旁邊的顫聲歌唱;使我時而想到音樂和鳴禽;仿佛甘心地唱盡音樂的嗚咽含淚,哀傷嘆息。它們是一個墮落靈魂的化身,陰郁的精神,憂愁的預兆,它們曾經有人類的形態,夜夜在大地上走動,干著黑暗的勾當,而現在在罪惡的場景中,它們悲歌著祈求贖罪。它們使我新鮮地感覺到,我們的共同住處,大自然真是變化莫測,而又能量很大。嘔—呵——呵——呵——呵——我要從沒——沒——沒——生——嗯!湖的這一邊,一只夜鷹這樣嘆息,在焦灼的的失望中盤旋著,最后停落在另一棵灰黑色的橡樹上,于是——我要從沒——沒——沒——生——嗯!較遠的那一邊另一只夜鷹顫抖地,忠誠地回答,而且,遠遠地從林肯的樹林中,傳來了一個微弱的應聲——從沒——沒一一一沒——生——嗯!
還有一只叫個不停的貓頭鷹也向我唱起小夜曲來,在近處聽,你可能覺得,這是大自然中最最悲慘的聲音,好像它要用這種聲音來凝聚人類臨終的呻吟,永遠將它保留在它的歌曲之中一樣,——那呻吟是人類的可憐的'脆弱的殘息,他把希望留在后面,在進入冥府的人口處時,像動物一樣嗥叫,卻還含著人的啜泣聲,由于某種很美的“格爾格爾”的聲音,它聽來尤其可怕——我發現我要模擬那聲音時,我自己已經開始念出“格爾”這兩個字了,——它充分表現出一個冷凝中的腐蝕的心靈狀態,一切健康和勇敢的思想全都給破壞了。這使我想起了掘墓的惡鬼,白癡和狂人的嚎叫??墒乾F在有了一個應聲,從遠處的樹木中傳來,因為遠,倒真正優美,霍——霍——霍,霍瑞霍;這中間大部分所暗示的真是只有愉快的聯想,不管你聽到時是在白天或黑夜,在夏季或冬季。
許多東西都是相通的,藝術更是。音樂與文學,同屬于藝術,驚嘆于徐遲,翻譯得這樣傳神與精彩。一個地方,是因為作家造就了名勝,還是因為名勝造就了作家?兩者相依相融,密不可分。就像蘇東坡與西湖,李白與天姥山,葉圣陶與雙龍洞,巴金與鳥的天堂……梭羅造就了瓦爾登湖,徐遲又介紹給了我。好想好想遠離城市的喧囂和世事的紛擾,到瓦爾登湖邊造小木屋去……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2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彼贿m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著住的地方,是那么簡單。隨后,這間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么簡單。再后,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筑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么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于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于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雙手卻為自己盡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里,僅用很少的時間憑借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余兩天——他仿佛為自己掐準了秒表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于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么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瓦爾登湖》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于瓦爾登湖的熱愛,對于小屋的熱愛,對于山林的熱愛,對于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于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謂的心靈凈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嘆服的是,每次讀后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復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3
最近一周讀的最新的文獻對我來說太難了,我還得再消化消化,這周在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想寫一點東西,感受一下梭羅筆下的孤獨。
經常有人對我說:“我想,你住在那兒一定很孤獨,總想和人挨的近一些吧,特別是下雨下雪或者晚上的時候?!蔽铱側滩蛔≡谙耄何覀兙幼≡谶@個地球上,只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點,那邊的一顆星星多大?為什么我會感到寂寞?難道我們這個地球不在銀河系中嘛?到底人與人群之間隔著什么樣的距離。他才會感到孤獨?我們也許無論怎么奔跑也沒法讓兩顆心更貼進一些,我們最希望跟誰做鄰居呢?車站、郵局、酒吧、會議廳、學校、雜貨店,這些人群擁擠的地方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喜歡……
在如今的時代,好像脫離群體獨立思考已成了一種稀缺,周末休息,你會和我一樣待在住房一步不出嘛?那你會做些什么呢?追劇、看書、刷抖音嗎?會不會在睡一覺起來后,發現手機信息空空如也,沒有一個人找你,沒有一個人想起你,你會感到孤獨嗎?我想會吧,梭羅當時面臨的是我們這種孤獨的環境嗎?他為什么有這種寵辱不驚的心境呢?我想是大自然給他的財富,是知識給他的滿足。
一個人在思考或者工作的時候,總是孤獨的,孤獨跟一個人和同伴之間相隔多遠沒有關系,在劍橋學院里,真正勤奮好學的學生,即使坐在最擁擠的教室里,他也會像沙漠里的云游僧人一樣孤獨。
我不比一朵毛蕊花或者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更加孤獨,也不比一片豆葉、一根酢漿草、一只馬蠅,或者一只大黃蜂更加寂寞。那密爾溪,或者一只風向標上的鐵公雞,或者北極星,或者南風,與我相比,它們更加孤獨;那四月的雨,正月的融雪,或者新房子里的第一只蜘蛛,與我相比,它們更加寂寞。
在冬日的漫漫長夜,雪花狂舞,寒風在森林中嗚嗚的嚎叫著……
梭羅的孤獨比我們的美,孤獨并不是一個人呆在空蕩蕩的房子里,也不是一個人去公園去自然界觀賞美景。真正的孤獨是你獨自一人眼睛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腦內里所思考的,內心所感悟的,這份孤獨是美好的,是健康的,是梭羅不會像我們一樣感到迷茫的孤獨。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4
今年“”期間,恰逢“__”圖書搞活動,自己便一下子購買了六本書,拿到書之后,自己便從最感興趣的《瓦爾登湖》開始讀了起來。
《瓦爾登湖》是美國十九世紀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代表作,它主要記述了1845年至1847年的兩年半時間,在瓦爾登湖畔的一間自己親手搭建的小木屋里,獨自居住兩年半時間的所觀所聽、所思所感,展示了梭羅在簡單生活中深入思考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文筆寧靜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種使人沉靜的力量。截止到目前,這本書我只閱讀了二十五頁,無法從整體上對這本書的內容和寫法進行評價,只從自己讀過的部分文字中,記錄自己閱讀時頭腦中閃過的幾點火花。
在該書的第一部分《省儉有方》的開頭部分,梭羅這樣寫道:“學下面這些篇章,或者說寫這里頭大部分篇章時,我正形單影只地住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的瓦爾登湖畔樹林子里我親手搭建的一間小木屋里,離左鄰右舍一英里,僅憑一雙手養活自己,我在那里住宿了兩年零兩個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過客了?!痹谶@本書的開頭,梭羅之所以寫下這樣的話,大約是讓即將讀這本書的讀者,不要一味地效仿自己過隱居的生活,當人們心情煩躁時,可以暫時離開塵世的喧囂,但不要離開的太久,我們暫時的離開,不是為了逃避,不是為了當“隱士”,而是讓自己的心靈暫時沉靜一段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生命所劃過的軌跡,規劃自己的未來究竟應該往哪里走?
在這本書的第4頁,梭羅這樣寫道:“有時候,我暗自納悶,我們怎能如此輕率地——我幾乎要說——致力于推行那種萬惡不赦的行為,但從國外引進的所謂‘黑奴制’,有那么多精明而詭秘的奴隸主在奴役南方和北方的奴隸。
南方監工良心固然壞,北方監工良心更壞,但是話又說回來,良心最最壞的還是你成為你自己的奴隸監工”。體育比賽中,教練常常對運動員說:“要想在賽場上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水平,不是努力戰勝對手,而是要努力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和驚慌,戰勝自己內心過度的激動和興奮。”是啊!許多時候,不是別人打敗了自己,恰恰是自己內心的恐懼和驚慌打敗了自己,使自己未戰先怯,正如梭羅所言:“自己成為自己的奴隸監工”。
在這本書的第5頁,梭羅這樣寫道:“今天人人附和或者予以默認的真理,明天卻有可能成為謬論,而這種謬論只不過是縹緲的煙霧,有人卻相信,那是雨云,會把甘霖灑向他們的農田”。古代的一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謬論”,真理和謬論都是相對的,在這種情況下是真理,在另一種情況下就是謬論,在他那里是真理,到了你這里就有可能成為謬論,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一條所謂的真理上,不要以為這一條真理會讓自己無所不能,不要期望憑借一條所謂的真理讓自己的人生走出低谷。
在這本書的第6頁,梭羅這樣寫道:“有些東西在某些人圈子里,確實是生命的必需品,但換了一個圈子,卻僅僅成了奢侈品,要是再換一個圈子,則完全成了未知之物?!蓖瑯右患|西,在不同人的眼里,它們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關鍵看這個人是否需要這樣東西。比如所謂的婚姻,在普通的人看來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許多單身或者離異的青年男女來說,就成了奢侈品,而在許多未成年的青少年來說,就成了未知之物。
對于讀書,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那些“快餐”性質的書,我們完全可以帶著消遣的心情去閱讀,可以快速地瀏覽,了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即可,而對于那些經過數百年的歲月時光淘洗過的經典著作,則需要我們慢慢地品讀,特別是那些帶有哲學性質的書籍,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生活,對其中的某些重要句子進行慢慢品味,咀嚼其中的味道,讓書籍指導自己的生活,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命,時間可以是一個月、兩個月,也可以半年、一年,可以一次讀上幾頁、一頁,也可以是一段話、一句話,細細地讀,慢慢地品,讓自己的生命沐浴在經典的光輝中。
梭羅的《瓦爾登湖》大概就屬于后者,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地品味吧。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5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集。那么讀者們的閱讀心得又是什么呢?請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瓦爾登湖,希望你喜歡。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篇一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蔽以谙?,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關于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于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篇二
梭羅之所以去瓦爾登湖住兩年,并不是對純樸天然的向往,對于他來說,那不過是一次實驗,想知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到底會是怎樣的,這就像寫“冬天的湖”那章,他好奇湖水有多深,但并沒有聽其他人的猜測,而是要自己去試驗一下,于是作者想辦法去把湖深測出來,并通過這個測算方式來得出一些普遍規律。
哲學家總是對身邊的一切感到好奇。現在我們的需求都太容易被滿足,有什么不明白,直接百度就可以了;想要些什么,萬能的淘寶基本都能滿足我們。這就有問題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辦法得到提升。我們好聰明,什么都被告知了,只要記性好,基本上有什么問題我們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有資本,基本上想要什么就能擁有什么。不過事實上,在我們知識提高的同時,我們的能力也提高了嗎?如果真遇到困難時,我們有能力自己獨立面對嗎?這些都很難說。
如今的教育,起碼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教育,缺乏對動手能力的要求,學習成績被看得過高。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萬能的,家里的水電、木工、裁衣及各類生活問題,爸爸媽媽都能解決。他們那輩人什么都得靠自己,房子是自己建的,每塊磚頭里都有自己的汗水在。他們的知識都是直接從勞動中所得,然后又應用于生活當中。我們獲得知識不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么,然而如今的教育并沒有這樣的生活實踐,多少大學生畢業了,依然不懂如何做飯、如何洗衣服,家電壞了也不知去哪修,更不用說如何做木工、如何建房子。
不過生活能力方面,不能全說教育的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都終都要靠自己。是不是我們太懶了,太依靠現成的事物了。做菜,我們可以選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種花,我們可以選擇種子、盆栽;此時想到小學一篇關于漁跟魚的文章,標題忘記了,文章意思大概是技術與成品你更想要哪個。其實那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就是不會應用。如果我們會做菜,那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會建房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去建自己喜歡的。多好呀!都說自己做的東西吃起來那才叫一個幸福與成就!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篇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p>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浙江湖州吳興區新世紀外國語學校高三:陳允璐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6
一篇散文,即是一篇美文,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洗滌了人們干涸的心靈。梭羅的《瓦爾登湖》,就像這塵埃之中那一顆閃耀的明星,微微的光亮卻可以照亮整個世界。
“我獨自漫步在這久違人間的瓦爾登湖,海天一色,沙鷗翔集,白光點點。這里并沒有塵世間的喧囂,更沒有心靈中的浮躁,是一片世外的凈土,精神寧靜之所……”一點一滴對于瓦爾登湖的描寫,讓人們從平華無實的語言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偉大,這片不為人知的世外凈土其實是另有所指。在當時那個烏煙瘴氣的渾濁的社會,梭羅在這一方,更能尋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找到前進的價值,不去混淆那渾濁的社會,才是他內心最真實的選擇。
審視現在的社會,心中頗有感慨,有些現代的`作家,寫文章并不講求質量,只是一味的追求效率和速度,甚至三天就能出一本書,一個月能出五六本書!而梭羅,為了寫這本舉世聞名的瓦爾登湖,在那里安靜想一的生活了整整五年,才用一顆沉著淡定的心,在寧靜之中做出了這部曠世之作!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精神的震撼,更是美景在平凡中的偉大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細細的品讀梭羅的《瓦爾登湖》,腦海中是一片鳥語花香的感覺。望著海天一色的天氣,有幾朵白色的云彩在那里無憂無慮的飄蕩著,沉靜的海面如同一塊藍色的寶石。也如同歐洲人深藍色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這個心靈寧靜的一方凈土。在這個地方生活,沒有喧囂,也沒有任何的浮躁,只能靜靜地拿起筆,用內心的情感來靜靜地寫出人與自然相依相偎的美好感情……
這是一部書,更是一部畫,在平凡的語言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偉大,在樸實的描寫中,感受的是人生的價值!
讀書筆記瓦爾登湖感悟篇7
習慣了當前鋼鐵叢林中的生活之后,在接觸了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后,人的心境在這樣的情況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有時候會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么樣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樣的存在。
在閱讀了《瓦爾登湖》后,不禁讓我思考了曾經在意卻又逐漸忽略的問題。書的開頭講述了作者在經歷了大學在城市的繁華生活中選擇回到了鄉村,重要的是他選擇的不是從城市這個集體而歸屬到鄉村的這個集體,不單單是從一個歸屬轉移到另一個歸屬,他選擇的是在遠離鄉村的兩英里外的瓦爾登湖自己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強調故事的環境的原因也正是表達作者并不是轉換生活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更多的是作者歸屬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只有身處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變得明亮了。
在書中,人并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縛的,在鄉村就是自由的。梭羅以他明亮的眼睛看著各個環境生活的人們,人并不是由環境界定他們的思想的,很多人總是被束縛著,束縛在他們的生活,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以及他們擁有的,活著的人們變成了生活的奴隸,他用南北奴隸監工的方式比喻了這樣的現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義。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運,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慢慢累積下來的亂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會使用它們,而不是給自己打造一副鐐銬,鎖住自己。
1847年梭羅離開了他獨居的小木屋,結束了他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了鄉村,他不是背離了自然,梭羅就像是一個研究生活的科學家,在不同的環境中研究著,當他從小木屋搬到了鄉村后他對人與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觸。
湖邊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追捕著他的獵物,帶著他的獵犬。雖然獵人不總是能抓到獵物,但是他仿佛在享受這個追捕的過程。就像書中所說,雖然狐貍很狡猾,躲過了多次追捕,但是狐貍不總是幸運的,最后它也死在了獵人的槍下獵犬的牙下。在這部分的文中有著很多描寫了自然生物與人類的語言,這些動物和獵人就像是自然與人一般,而人與自然只是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嗎?在書中有著隱隱的思考與啟示。
我想梭羅之所以會對自然這么情有獨鐘,也是因為他是從城市搬遷到了鄉村的偏僻之處,冬天的湖面結了冰,雖然在旁人眼中是那么平常,他覺得這是一種美麗。在夢中他聽見有人在詢問他一些問題,他想回答卻不能回答,在早晨來臨的時候,他看見了自然,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現在他的面前,夢中的人并沒有提問,他也并沒有回答,而在太陽升起的那瞬間,他知道了答案。
從這本書中我收獲了許多,雖然這本書都只是在討論著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但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直在思考著人與生活,人與自然的問題,我們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漸的忘卻了這些問題,只有到壞的結果發生的時候才會去反思為什么當時并沒有去思考如何去解決。
人總算被束縛著,被有形的或無形得鐐銬束縛著,我們得到的真的僅僅是生活給的獎勵嗎?還有這無形的責任,所以我們的生活并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活,并不是不顧一切的去考慮自己,所說的不顧一切不是指你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獲得的同時會失去,就像書中所說的,繼承了農場則意味著你被農村束縛著,所以你在享受這生活的一切的同時也要去思考什么是你該做的什么是你不該做的。我說這些的意義在于我想說,人不能以所謂的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縱自己,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遠離那些讓你墮落的東西,新聞中出現的吸毒者開始越來越多的呈現了年輕化,人們不明白他們在追逐著什么,所以他們放逐自己放縱自己,用那虛假的快樂麻痹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要做到基本的東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給我們任何東西卻能毀掉一切。
在經歷了城市與鄉村的生活對比后,我們與自然的關系在城市中開始逐漸感覺不到了,人類在進步的同時在使用著自然給予的恩惠,卻有恃無恐的使用著,仿佛這是理所當然的。我想我們需要反思一些我們對于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獵人與獵物,我們作為獵人只是在享受著追捕的過程,我們只是在享受著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過程,卻從沒根本的想過自然與我們的關系,我們的發展不應該以自然的破話作為資本,我們更不該以破壞自然為炫耀的資本,雖然自然無形,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我不認為地球會被人類毀滅,人類最多只能做到破壞自然,卻毀不了地球,而這樣下去毀滅的最終也是我們自己,我們保護自然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我們也該停下手頭的事,只是偶爾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麗,感受最初作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煙霧所遮蔽,擦亮雙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們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開那些讓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給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給你一時的放縱和被破壞的生活。我們要有著與自然共存的意識,不是單方面的去破壞它們,人與自然本來就應該是平衡共存的,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的生活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