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
《鄉土中國》第一次讓我思考了中國現在社會結構,社會現象的成因。以前從沒有想到要追根溯源過,也從沒想過這些問題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層次的或簡單或復雜的原因。
在費孝通先生的筆下,中國人的特性是和土地分不開的。是的,中國作為千年的農業大國,無論如今城市化發展如何洶涌,中國人的基因里永遠有一句話被傳承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可見,那時的中國,對土地對上天,有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崇拜。我認為,從一點就能體現出來,就是人們見面時的打招呼的方式。西方國家尤其沿海,需要看上天的臉色,決定是否出海,于是他們搭訕的方式就形成了“今天天氣怎么樣”,而中國,同樣是要看上天的臉色,卻總結出了“今天吃了么”這樣的'句子。“吃”字一出,就讓人聯想到食物,而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土地。所以,在中國人心中,土地是衣食父母,相比于上天,土地在人們心中更為重要,再加上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也讓中國人留下了些許潛意識,向上天祈求只能是心靈上的慰藉,真的想要生存下去,要靠自己的雙手,上天可以決定這年收成好不好,而土地和雙手可以決定今年是不是有收成。在中國,一片土地就像是一位母親,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一個鄉村,一個鎮,年代久了,每個圍繞在土地上的人,多少沾些親帶些故。每個人彼此熟悉,每個人守一小片土地,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人們就安于這樣的現狀,不愿意改變,于是家族式的社會就產生了。
家族,以血統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亦可稱為家屬。如陳氏家族、王氏家族等。提到家族,我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所謂的中國人的丑陋一面,費先生在書中說,“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所謂政府的“貪污無能”;所謂企業的“經營不善”都是這“私”的毛病在作祟。當家族的一個人“發跡了”,那么以這個人為中心的恨不得祖宗八代有關系的都成了親戚;倘若他落魄了,這個家,可能也就縮小成了三口之家。私心、崇尚權力、為自己能得到的那些好處不遺余力的爭取,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此體現出來。而讓這種劣根持續生長的正是中國人世世代代從傳承下來的中國式社會結構——家。不過,中國除了私,還有一點特色,就是值得稱贊的孝。所謂百善孝為先,雖然鄉土中國的私心很重,但是并不能掩蓋中華傳統美德,從土地發展起來,一家族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并不存在過多的法制。雖然歷朝歷代都有衙門有公堂,但鄉土中國的人們通常認為家丑不可外揚。而除了法律還有什么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呢,就是那“傳統美德”了。中國人信奉宗教的不多,大多信仰儒家,“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古老中國的禮治。
如今,隨著中國越來越快的發展,追求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國際上的法制社會看上去的完全公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中國終于由孔儒教誨的禮治社會漸漸轉型為時髦的法治社會,禮治與法治的沖突也就此開始出現。中國人講究仁、義、禮、智、信,禮治與法治的沖突就可從這其中的一個字體現出來——信。在傳統中國人腦海里,信,不僅是美德,還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我們可以輕輕體會“言而無信”這四個字說出口時的感覺,透露的是何種失望、厭惡與氣憤,這就是中國人對信得感覺。鄉土的中國人合作一件事的事后憑的就是相互的信任,而這種單純樸素的感情,卻被法治打擊的體無完膚,法律不講信,講的是證據。鄉土中國的人不懂什么合同,他們只認這個人,并且相信這個人,腦子里沒有什么證據的概念,沒有凡事簽個合同來保障自己權利的習慣,可是這樣,在如今的社會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我們總能聽說一些因為不懂法的冤枉案子,把那些受了委屈還不得公平的主人公稱之為“法盲”我不敢茍同這個稱號,難道幾千年傳下來的禮教就全是錯的么?為什么我們不能稱那些鉆法律空子‘缺德不違法’的人叫“禮盲”呢?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篇2
近百年中國社會可以說是遭遇兩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保持了兩千多年穩定的原有傳統社會日漸解體,逐漸向新的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尤其是近四十年更是加速變動的時期,這一切對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一方面現代工業社會不是憑空所能產生,一定是脫胎于農業社會,正如說每個中國人往上數三代不是農民的可謂鳳毛麟角,是其理也。另一方面傳統社會雖然解體然而并未崩潰,它的影響仍然巨大,因為傳統很多方面的元素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中國人的骨髓,成為基因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深入了解現在的社會一定要知曉過去的社會,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然而什么是中國傳統社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而關于中國傳統社會的通俗而又專業的系統論述著作應當首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了,這本書對中國傳統社會形態做了最好的闡釋。中國傳統社會最主要的構成是基層社會,所以費先生重點研究了中國基層社會。他在書中首先指出中國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元素即是"土"這是考慮中國傳統社會的起點也是核心要素,因為"土"幾乎決定了傳統社會基層的全部社會行為習慣。因為土地是固定的,人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耕種所以傳統社會流動性極差是典型的熟人社會,社會關系以血緣和地緣為最主要的判別依據,所以排斥商品經濟,所以不需要復雜的字,耕作的四季輪回需要經驗的指導所以尊重傳統重視歷史經驗,長幼有序、私人的道德是維系社會的主要力量,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力量也是傳統而非法律,訴訟恥辱無訟才是追求的目標。總之土地決定了傳統社會的穩定,正是穩定決定了傳統社會的各方面。與之對應的西方社會則是商業社會,而商業社會是變動的社會,決定了他們的另一種社會形態和行為方式。
掩卷深思,按照費先生的邏輯,現在的中國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土地的作用遠遠沒有古代中國那么重要,時刻面臨變動而非長久穩定決定了傳統的社會形態必定會崩潰。問題是目前的中國是已經形成了新的現代社會形態還是仍然處于兩種形態間的轉型期?如果是后者,如何處理好兩種形態間關系?強硬的割裂原有形態另起爐灶建設新形態還是尊重吸收傳統基礎上的共贏?既然已經深入骨髓化為基因豈能一朝除去?更令人憂慮的是新形態的建設自然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建成,變動會否導致社會成本急劇的增加?罷書于案,心不能寧,徒增杞憂耳?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篇3
前言
《鄉土中國》,其實當我看到這本書名字的時候,就已經打退堂鼓了。我對所謂的鄉土并不感興趣,但在豆瓣9.2分的強烈驅使下,我試著讀完了,在看完最后一頁,我突然感覺自己的眼睛明亮了許多。
其實這本書雖然講的是鄉土社會,但深層理解,卻是講了很多我們禮俗習慣背后的原因。如果要我給這本書起名的話,我覺得確切的應該叫《中國人奇怪行為背后的來龍去脈》。
這僅有100多頁的小冊書,卻道盡了中國鄉土的人情冷暖和行為舉止,鄉土中國,講的雖然是鄉下人的“土”,但是每個土氣的行為下面,卻映襯著城市人的生活。大家常說的人情世故、男女有別、血緣關系、中庸之道均出自這個“土”字。我們嘲笑鄉下人“土”,而土恰恰詮釋了我們的習慣和行為。也就是說在我們嘲笑別人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嘲笑自己......
在這篇讀書筆記里,我會試著提煉出這本書中指出的種種現象,以及形成這些行為的源頭和原因。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鄉土本色
我們先說說這個“土”字吧,土代表著土地、土氣。我們自古至今,每朝每代無論如何更替,都離不開農業,離不開小農經濟,所以,我們中國的發展,就是在這個土里,每個中國人都是從土里長成的,發展的。在土地上,無論是種植玉米還是種植水稻,一旦人們在這里生存,就只能扎根于此,因為土地是固定的,不易動的,所以鄉土社會的人們也只能生老病死在這里、我們在這樣一個小家庭,小村落中成長,日復一日。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生活,孩子在每個人的眼中長大,土氣就這樣形成了,這種土氣是小范圍的瘀滯的,是每在這里生長的人所熟知的。
當我明白了這個土字的來由后,會驚奇的發現,我們的思想、理念、行為、習慣均來自土的特性。
因為我們都扎根在土地上,我們都沾染了土氣,因為都土氣,所以習慣、思想都相似,因為相似,所以我們是一類人,所以有土氣的老鄉才會親近、才會團結,講究地緣、血緣。因為講究地緣所以我們辦事講人情,因為講究血緣,所以要長幼有序、尊敬長輩。因為辦事講人情,所以討厭打官司,討厭法律解決問題。因為討厭法律,所以喜歡無為政治。因為尊敬長輩,所以才遵守孝道。也因為尊敬長輩,所以長者是權威,形成長老統治,才要立一家之主。
你看,經過這樣的推論,一切的行為習慣皆來于此。
男女有別
我們再談談男女有別,我們所理解的男女有別,大多數是受封建社會的歷史影響,不過在我看看完這一章驚奇的發現,其實這一理念的提出,竟然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而形成的。
既然談到男女,我們不得不面臨幾個問題:愛情、感情和了解。我們來依次分析。
感情是什么?在此書中的定義為:一種體內的行為,導發外表的`行為。在我的理解就是,身體的荷爾蒙抑或是腎上腺素為主導,來控制你,所產生的行為。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么感情就不是以理性為主導的行為了,而是感性,如果不是理性,那么就會有不穩定的因素在里面,從而影響社會也會有不穩定。所以淡漠的感情是社會關系變得穩定的一種表示。
愛情是什么?費老的解釋是:戀愛是一項探險,戀愛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并不以實用為目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創造。戀愛的持續倚重于推陳出新,不斷克服阻礙,不斷發現阻礙。也就是說,愛情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于愛情來說無論今后的路走多遠都毫無意義,只是當下的過程才是最有成就的。說回來,愛情依然是本能在起作用,是體內的欲望和沖動造成的一種生理驅使。
了解是什么?此書定義為:所謂了解,是指接收同一的意義體系。它是契洽,發生持續作用的。了解才是社會穩定的力量,它是熟悉、親密、熟練地配合的代名詞。也就是說,了解是一個熟悉的過程,是一個磨合的過程,了解才是理性的,帶有思考性的,而不是身體的判斷,是大腦的判斷。
上述的推論我們可以看到,感情和愛情都是不理性,不穩定的。鄉土社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在面對男女問題的時候,既要摒棄感情和愛情,還要讓男女相互了解。這就形成了一套禮俗,為了規避過多的感情,那么必然要男女有別,規避愛情就需要男女授受不親。最后,為了能讓男女之間在沒有感情和愛情的因素下還要相互了解,家庭之間的成長環境、父母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反倒成為了衡量婚姻的重要指標。那么,現代社會這種標準叫:門當戶對,而古代社會有套制度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篇4
這是一本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構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的社會結構、道德體系、禮法、鄉村權力的分配、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各篇之間相互聯系遞進,費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于當時中國基層社會進行了分析與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想法與觀點。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作者的核心觀點是表達了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傳統儒家觀念的影響,是一個追求穩定的、變化漫長的熟人社會。但在這種社會中也在不斷孕育出新的概念,權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發展產生的變化,對于鄉土社會的沖擊等等,但我們并不能否認,作為中國社會基層的鄉土社會仍然是當今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部分。無論我們的社會如何發展,都離不開對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
該書主要描繪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國基層社會的現狀,以及費孝通先生對于鄉土社會的一種展望。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中國的基層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對于這本書的學習,不僅僅是透過費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了解社會學的知識,更加是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結合現在發展的現狀,感悟出新的觀點和主張,同時要做到溫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環境、文化作用的影響,鄉土文化是一種我國獨特的'文化狀態,幾千年來文化形態的培養造就了我們獨特的國民性和文化性格。至今,我們還是一個熟人社會,人情社會,我們并不能否認儒家思想的價值體系至今還在直接影響著我們。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的“鄉土社會”也在不斷地“打怪升級”,賦予了它一些新的內涵,鄉土社會也意識到了思想解放與學習的必要性。經濟的發展也不僅僅單純的依靠土地,現代工業的下鄉提升了農民的效率,農產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經濟形式的出現和快遞產業的發展,拓寬了交易的范圍等等,鄉土社會保留下來的精華我們仍在繼承,同時鄉土社會為適應現代新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努力。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閱讀《鄉土中國》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了解當時的基層社會的狀況,更加是發覺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探尋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篇5
改了方向之后選擇的一本“小書”,之所以稱之為小書,是因為感覺和費孝通老師畢生的研究著作比起來,這本不過是一個隨記整理一樣的冊子,而作為社會學大家,他的這本書業內很多業內學者拿來精讀、分析;由此的“鄉土社會”的研究也有各路學者發表過不同意見。作為政治學本科生,感覺社會學知識并未掌握多少,因而書的體會也多停留在“深有所思”這個層面。
所看的版本一共有十四個章節
第一章鄉土本色
這里作者應該是大體介紹了他對鄉土社會的理解——鄉土中國即所謂大部分地區社會都帶有“泥土”性質,無論是現實里農耕業千年的傳承,地域的跨越,還是情感上“落葉歸根”“出國帶一抔家鄉的泥土”等的體現,人們對土地的感情歷時已久。而由這些所引發的,是鄉村為主的中國社會帶有的特色,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文化、政治、倫理等特點。
第二、三章論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
這里通過對文字在鄉下的缺失,引出鄉下固有的生活環境、交流方式、文化傳承等,是受其自身局限所致。一方面鄉下的人們群居,重農的生活方式讓他們世代幾乎固守在一個地方,所面對的人幾乎固定,熟絡的人們僅憑聲音就能認出是誰,那么語言就已經足夠他們進行交流。再者,文字本身所帶有的局限性——脫離了具體語境其含義大不同也使得可以配上動作神態的語言交流更實用也更省事(一般來說文字有時就是輔佐記憶的功能,但簡單的鄉下生活并不需要過多的記憶,因而文字需要也就較少);另一方面,鄉村中的禮儀、規矩、常識多是一輩傳一輩,學而時習就可以應付變動不大的社會生活,那么就更不需要文字了。
第四章差序格局與第五章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這兩章應該是涵蓋了整個鄉土社會的特征——外在的差序格局與內在私人倫理道德。所謂外在的差序格局,與西方的團體格局不同。西方有著團體意識——比如國家是契約的產物,因而國家維護的是讓渡出自己權利的整體人民,而在對外上,國家是維護整體安全、財產不屬侵犯的聯合體。也就是說先有了整體意識,再有維護自己私人權利的觀念。或者說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私人權利,不得不樹立一個整體。而在中國,人們沒有這樣的意識(并不是說我們強烈的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國家不可侵犯這一類)。而是我們的格局,是以自己為中心,水波紋般一層層推出去,這是外在的格局,即家—國—天下這樣延展;而維系其中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是我們清楚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向西方那樣),而是多以和自己關系的好壞、對自己利益的增減去判斷。在這種看來,有的人的行為的自私的,但從他自己來講,他是為了他自己的“公”(小到三兩個朋友的交際圈子,達到自己的家族)。這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而這也造成了國、家的界限有時候不明確,因為這要依靠于自己所能波及的范圍、自己的判斷、能力的大小等。
有人提出過仁義禮智信等一系列美德,但具體下來,也要依靠不同私人道德關系來具體說仁是什么,這使得美德有時候也成了有條件的產物。
第六章家族與第七章男女有別
細化到家庭所帶有的鄉土特色。家的'寬泛含義,從縱向來說,一般都是父系家屬的縱向延伸,從橫向來說,是家庭多為事業型組織(為了更好的從事生產,也帶來了兩性關系的弱化)。如果家大業大,那么需要人手就多,很多親戚都會納入家族的范圍。這還引發了兩性關系的保守、拘謹。除了干活、大概夫妻間也沒什么可以交流的,男女有別的強烈的約束力大概也是由這因素吧。
第八章和第九章禮治秩序、無訟
這里從整體開始講述維持鄉土社會中的秩序所用的力量。
人治與法治的區別不在于人和法,而在于維持秩序所需要的力量,和所依據的規范的性質。禮是鄉土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與法律不同,法律依靠國家強制力,而禮依靠的是傳統(社會歷代積累的經驗),人只要從上一輩那里繼承并經常練習,讀書筆記摘抄,便可以使用。傳統在變動不多的社會里幾乎百試百靈,而這也獲得了人們的崇敬感,從而成為了人們自覺服從的事物。而在這里,符合傳統與否也成了人們辨是非很大的依據,即所謂的“父老鄉親評評理”。而與依靠事實、證據、既定條文的法律不同,很多事情理說得過去,但不合法也是要被制裁。訴訟的解決方式和可能出現的不合“正義”的結果讓人們對訴訟、律師等持有偏見。此外,現有法律的西方觀念“人人平等、個人權利不可侵犯”等,也和傳統社會里比如“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等倫理觀念相差甚大。因此訴訟在傳統鄉村人民眼里成了丟人的事(就像日常中常說誰和誰都鬧到法院去了,真是家丑外揚啊或者丈夫殺了妻子的情人,在鄉親看來是正義,但法律要制裁。)這也是是現代司法普及到鄉村所面臨的困境——如果只做到了制度、設施的普及,很可能是破壞了傳統的倫理秩序來不及修復,又面臨法律帶有的弊端。
第十章無為政治第十一章長老統治
這是鄉土社會特有的兩種統治方式,大抵形成了統治者的無為統治和鄉村基層自有的長老統治。關于權力的兩種看法:橫暴權力(依靠暴力、經濟利益維系,偏重于社會沖突方面);同意權力(側重于社會合作,用榮譽和高薪來維持),而鄉土社會的穩定使其橫暴權力無處可使,而同意的高薪榮譽等依賴于被征服者的生產剩余,這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相沖突,過分爭斂引發起義等活動,因而統治者學會了“養民”,以維系統治穩固。在財富剩余過多時加重收取,然后暴動,武力解決,如此循環。而“天高皇帝遠”的中國。天子無力夠到的地方,也有自發的秩序,這就是“長老統治”。被教化者要學習先于它存在的規矩,不是來自上述任一種權力,而是來自于幼長之序所決定的上輩的權力。這就是長老統治。這兩者形成了鄉土社會特有的中央、地方分決平時不影響的雙軌統治方式。
第十二章血緣與地緣
血緣關系決定的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最穩固,也很少有人質疑。地緣關系是血緣關系的投影,(如籍貫多是取自父親),血緣為主的鄉土社會的活動限制了人們的活動(如熟人買賣不可做),而要改變這限制,最重要的是改為以地緣關系為主的活動方式,使得支配人們行為的首先是理性,而非感情。
第十一章名與實的分離
長老統治下所進行的教化在表面上是不可違背的,但受到社會發展的沖擊,有些傳統也會過時,那么為了維持穩定,后代是表面的順從,而在實際中可以為其進行“注釋”,即融入符合新場景的內容等。這就造成了鄉土社會里名與實的分離,即傳統的遵守是面子的事。這應該也是迎接新時代發展,鄉村所不得不調整的困境吧。
十四章從欲望到需要
鄉土中國讀后感:欲望是自覺的,為了生存而滿足的,鄉土社會里的欲望經過文化熏陶,迎合了其中的人們生存的需要。而現代社會里,人們不可能依靠一成不變的傳統滿足自己,于是人們探索行為和目的的關系(什么樣的行為可達到目的,而不是自覺地跟著欲望走),人們探索這種情況下的生存條件,不是仰仗原有文化已篩選過的不用探討的規矩等。于是欲望轉化為理性的需要,是分析的結果,不是自覺的。這也是日后的中國發展農村應注意的問題吧(如何改造)。不再詳細探討。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篇6
《鄉土中國》有許多的延伸意義,讓人看完有一種對鄉土社會發展未來探窺的望。
有一位中國社會學史的研究者曾這樣寫道:《鄉土中國》是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勾畫出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原則。“費先生多年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的鄉村,他認為在鄉村里能夠看到中國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問題都牽連到這些在鄉村里住的人民,所以對于他們生活的認識應當是討論中國改造和重建的重要前提。費先生力圖使自我的研究緊密的.結合中國實際,研究如何從鄉土社會轉到工業社會”。
而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在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禮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緣和地緣的分離,劇烈的社會變遷,使得人們不再圈定在必須的范圍內,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動,這就導致了更多的鄉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沒。
最明顯的是社會關系網絡的變性。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以自我為中心所推出去的圈子,關系的親疏是以距離的遠近來衡量的,而在近代以來,中國人的人情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但社會關系還是含糊得很,倒也不像西洋的“團體格局”。可是能夠打個比喻,中國人的人情視野開始有點像遠視者眼中的景觀,近的反而看不到了。鄉土社會是私人關系累積的群體,費先生書中也有提到,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個家以自我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過去喜事要請街坊喝酒,有喪事鄰里也要出手幫幫,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在中國傳統社會里,街坊鄰里就構成一個比較固定的群體。而我們的現狀是,隔門的鄰居不太往來了,甚至是不相認識了,一個小區里的人們只是為了各自的需求住到了域里,沒有了以前域內的相互依靠關系。
當然,中國的本質還是鄉土的,即使她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中國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卻反而有一種加重的趨勢,社會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風氣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地冷漠。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農業禮貌中的,中國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會失去它的香氣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視“鄉下人”,那就有點可笑了。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總結篇7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里將分開闡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么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才是我讀了《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