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的作用與功效_蜂毒穴位注射治療
蜂毒是蜜蜂(工蜂)毒腺分泌的透明液體,雖然過量蜂毒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等作用并能損害心肌、腎臟和神經系統,但少量蜂毒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卻有顯著的藥理作用,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蜂毒的作用與功效_蜂毒穴位注射治療,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蜂毒的作用與功效是什么
一、消炎作用
蜂毒有顯著的消炎作用,得益于蜂毒中富含蜂毒肽和蜂毒明肽等天然抗炎成分,其中蜂毒肽更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抗炎活性最強的物質之一,其抗炎活性是氫化可的松的100倍并可抑制20多種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細菌,另外蜂毒還可抗對青霉素具有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二、降壓作用
蜂毒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得益于蜂毒中富含的蜂毒肽能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并能減緩血小板的凝集,同時蜂毒肽破壞肥大細胞和亞細胞結構時所產生的組胺還能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另外蜂毒肽釋放的活性物質也能作用于腦血管并通過擴張腦血管而起到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
三、抗凝血作用
蜂毒有顯著的抗凝血作用,得益于蜂毒中富含的酶類等活性物質能抑制凝血活酶的活性并能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同時蜂毒中富含的多肽類物質還能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并能減緩血小板的凝集,另外蜂毒中富含的蜂毒肽也能破壞紅細胞膜的通透性并具有直接溶血作用。
四、鎮痛作用
蜂毒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得益于蜂毒中富含的蜂毒肽、蜂毒明肽和磷脂酶等成分有親神經特性,其中蜂毒肽對產生神經興奮的煙堿型受體有選擇性阻滯作用,蜂毒明肽可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并能抑制神經興奮,而磷脂酶則能阻滯神經傳導并有顯著的麻醉和鎮痛等作用。
五、抗腫瘤作用
蜂毒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得益于蜂毒中富含的蜂毒肽和磷脂酶等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并能增強人體應激能力,同時蜂毒中富含的蜂毒肽在抑制腫瘤細胞同時并不影響正常細胞的生長,另外蜂毒中富含的活性物質還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并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
六、正確用法
蜂毒的用法主要有活蜂蟄刺和蜂毒注射兩種,其中活蜂蟄刺是指直接用手捏住活蜜蜂讓其尾部毒針刺入患處,而蜂毒注射是指直接向患處注射以蜂毒為原材料制成的蜂毒注射液,但不管用哪種方法都要嚴格控制好蜂毒的量,否則極易因蜂毒注入過量而引發中毒等嚴重問題。
七、禁忌人群
1、過敏體質不能使用蜂毒,原因是蜂毒中富含透明質酸酶等過敏原,若過敏體質人群使用易引發程度不同的過敏反應。
2、腎功能衰竭不能使用蜂毒,原因是蜂毒對腎小管和腎小球有損害作用,若腎功能衰竭人群使用蜂毒則極易加重病情。
3、心臟病不能使用蜂毒,原因是蜂毒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等作用,若患有心臟病的人群使用蜂毒則極易發生危險。
蜂毒是怎么穴位注射治療的
大家畜風濕癥(中獸醫稱為痹癥)是風寒濕邪侵襲,致使經絡阻塞,氣血凝滯,引起肌肉、關節腫痛,屈伸不利,甚者關節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類病證,通遼地區地屬寒濕地區,冬春秋三季較為多發。筆者受養蜂人員不得風濕癥和人醫“活蜂螫刺療法”治療風濕癥的啟發,試用蜂毒注射液(北京市制藥二廠制造,含蜂毒10 u/ml)進行穴位注射治療大家畜風濕癥48例,痊愈44例,治愈率91.6%,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
1 證型及癥狀
1.1 風寒濕痹
肌肉或關節腫痛,皮緊肉硬,四肢跛行,屈伸不利,跛行隨運動而減輕;重則關節腫大,肌肉萎縮,甚至臥地不起;風邪偏勝者,疼痛游走不定,常累及多個關節,脈緩;寒邪偏勝者,疼痛劇烈,痛處固定,得熱痛減,遇冷加重,脈弦緊;濕邪偏勝者,疼痛較輕,痛處固定, 或腫脹麻木,脈沉緩。
1.2 風濕熱痹
發病較急,患處肌肉或關節腫脹,呈游走性,伴有發熱、出汗、口干、脈數等癥狀。
2 治療
2.1 穴位
前肢風濕選搶風、膊尖、膊欄、沖天等穴;后肢風濕選百會、大胯、小胯、汗溝等穴;腰風濕選百會、腎俞、腎棚、腎角等穴;頸部風濕選九委等穴。每次治療取一個主穴,1~2個配 穴。主穴、配穴可輪換使用,也可按病痛區域或痛點選配穴,根據病情變化,靈活選用。?
2.2 治療方法
用50 ml注射器根據穴位針刺所需深度,可選用5~10 cm長的注射針頭,第一次用0.25%鹽酸普魯卡因20 ml、蜂毒30~60 u,注入預先選定的穴位,經1~2 h觀察,如無不良反應即可正式治療。用0.25%鹽酸普魯卡因20~100 ml或安乃近20~40 ml,蜂毒150~250 u,每天或隔天注射1次。對慢性較頑固性風濕癥, 可將藥量加大一倍。 急性風濕癥一般注射1~ 4次, 蜂毒總劑量為150~600 u; 慢性風濕癥一般需要注射5~10次,蜂毒總劑量為750~1 500 u,最大劑量為2 000~4 000 u。
3 病例
例1 安樂鄉張某一7歲黃色母馬就診。 癥見: 食欲不振, 兩前肢跛行, 患肢提舉困難, 步幅短縮,運動后稍有緩解, 口色白, 脈沉緩。 診為寒邪偏勝, 阻塞經絡(急性風濕癥)。 治療: 蜂毒200 u,0.25%鹽酸普魯卡因100 ml,分別注入兩前肢搶風、沖天等穴位,1次/天,連續注射3天,痊愈。
例2大罕鎮李某6歲紅色騸馬就診。 癥見: 食欲不振, 腰背拱起,運步時腰及兩后肢均不靈活, 轉彎時尤甚, 臥地起立困難, 體溫40 ℃, 疼痛呈游走性,出汗, 口干紅, 脈數。 辨證: 發病較急,風、寒、濕三邪久留,郁而化熱,乃 成熱痹。治療:蜂毒250 u、安乃近40 ml、青霉素400萬u,分別注入百會、腎俞、腎棚、腎角等穴位,1次/天,連用3天,痊愈。
4 體會
4.1 通過48例患風濕癥病畜的試治,證明蜂毒對大家畜風濕癥確有效果 ,但與何種藥物的配伍劑量的較為適宜,還須繼續探討。
4.2 有關資料記載,蜂毒有促腎上腺皮質素樣作用,臨床上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支氣管哮喘等;對神經系統可延長環已巴比妥、水合氯醛、烏拉旦的催眠作用;對循環系統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心臟跳動加快;對消化系統可減少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沁、活動減弱。還具有鎮痛(用于各種神經痛)、抗菌等作用,1∶50 000的蜂毒水溶液, 可抑制細菌生長。由于其提高機體防御機能,可促進患病機體之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