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蜂箱的發展演變歷史 與西方蜜蜂相似,野生狀態的中蜂穴居于樹洞、土穴、墻洞、巖洞,或在屋檐下、谷倉內,甚至在草叢中筑巢,繁衍生息,這種情況在我國的許多山區都能見到。
我國中蜂的飼養始于何時,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證據。但根據西北農學院周堯教授對甲骨文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在殷商時代(約在公元前1324~1066年)已有養蜂活動,而公元30年前(戰國~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記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帷蜂蜜之廬”。這是我國最早的確指蜂蜜的文獻,亦是最早的養蜂記載。在活框蜂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的養蜂者采用諸如木器、木桶、空心樹段、竹籠、草窩、箱式蜂箱、甚至鑿石作蜂窩飼養中蜂(圖 1)。
公元 420~479 年,南朝鄭輯之的《永嘉地記》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過,有一蜂先飛,覓止泊處,人知輒納木桶中。以蜜涂桶。飛者聞蜜氣或停。不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的記載,其中“木桶”即是蜂窩,涂上蜂蜜后用于誘蜂養蜂。
公元779~843年,唐朝賈島的《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第 302卷蜜部選中有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的記載,其中“鑿石養蜂”說明了當時人們還采用石制蜂窩飼養蜜蜂。
公元1030~1100年,北宋蘇軾的《收蜜蜂》詩曰:“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能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鬧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種艾草,點燃后其煙能驅蜂;“布囊包裹”為用于裝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為采用竹篾編成的蜂窩或竹竿制成的蜂窩;“小窗”為蜂窩的巢門。
公元1313年,元朝王楨的《農書》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況:“以桿高懸,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揚塵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漸時歇定,將笠裝于布袋懸空處,至晚移停桶內”。“笠帽”為當時的收蜂籠;“桶”為當時的蜂窩。
公元1350~1365年,劉基的《郁離子.靈邱丈人》對一個專業蜂場有這樣的敘述:“園有廬,廬有守。刳木以為蜂之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舊有次,坐有方,鋪有向,視其生息,調其喧寒,以恐其架構,如其生發,蕃而折之,寡則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稱其土蜂繩豹,夏無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潰,其分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戶,而坐收其利。”“刳木以為蜂之宮”說明當時采用樹段挖空制成蜂窩養蜂。
這些養蜂情況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證,而且至今在我國一些偏僻山區還偶爾也可見到。如在福建省的將樂縣山區還常常會見到采用一種倒圓錐形木桶蜂窩飼養中蜂,在福建省閩侯縣的山區也可見到采用箱式蜂箱飼養中蜂的情景。
直到19世紀末,我國仍采用這種簡陋的土窩養蜂,毀巢取蜜。公元20世紀以后,1912年福建省閩侯縣的張品南從日本帶回 4群意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國。從此我國中蜂蜂箱發生了重大變革,由采用土窩跨入采用活框蜂箱養蜂,許多養蜂者都直接采用朗氏蜂箱飼養中蜂。其后,許多養蜂者開始研制適合飼養中蜂的活框蜂箱,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中蜂蜂箱,推動了我國養蜂生產的發展。
我國中蜂的飼養始于何時,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證據。但根據西北農學院周堯教授對甲骨文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在殷商時代(約在公元前1324~1066年)已有養蜂活動,而公元30年前(戰國~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記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帷蜂蜜之廬”。這是我國最早的確指蜂蜜的文獻,亦是最早的養蜂記載。在活框蜂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的養蜂者采用諸如木器、木桶、空心樹段、竹籠、草窩、箱式蜂箱、甚至鑿石作蜂窩飼養中蜂(圖 1)。
樹段蜂箱 |
竹編涂泥蜂籠 |
蜂 桶 |
箱式蜂箱 |
圖 1 舊式養中蜂土窩
公元 3世紀,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遠方諸山出蜜蠟處,其處人家有養蜂者。其法以木為器,或十斛五斛,開小孔容蜂出入,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將作巢生育”的記載,其中“木器”即為當時的蜂窩,而“小孔”即為巢門。公元 420~479 年,南朝鄭輯之的《永嘉地記》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過,有一蜂先飛,覓止泊處,人知輒納木桶中。以蜜涂桶。飛者聞蜜氣或停。不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的記載,其中“木桶”即是蜂窩,涂上蜂蜜后用于誘蜂養蜂。
公元779~843年,唐朝賈島的《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第 302卷蜜部選中有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的記載,其中“鑿石養蜂”說明了當時人們還采用石制蜂窩飼養蜜蜂。
公元1030~1100年,北宋蘇軾的《收蜜蜂》詩曰:“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能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鬧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種艾草,點燃后其煙能驅蜂;“布囊包裹”為用于裝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為采用竹篾編成的蜂窩或竹竿制成的蜂窩;“小窗”為蜂窩的巢門。
公元1313年,元朝王楨的《農書》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況:“以桿高懸,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揚塵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漸時歇定,將笠裝于布袋懸空處,至晚移停桶內”。“笠帽”為當時的收蜂籠;“桶”為當時的蜂窩。
公元1350~1365年,劉基的《郁離子.靈邱丈人》對一個專業蜂場有這樣的敘述:“園有廬,廬有守。刳木以為蜂之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舊有次,坐有方,鋪有向,視其生息,調其喧寒,以恐其架構,如其生發,蕃而折之,寡則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稱其土蜂繩豹,夏無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潰,其分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戶,而坐收其利。”“刳木以為蜂之宮”說明當時采用樹段挖空制成蜂窩養蜂。
這些養蜂情況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證,而且至今在我國一些偏僻山區還偶爾也可見到。如在福建省的將樂縣山區還常常會見到采用一種倒圓錐形木桶蜂窩飼養中蜂,在福建省閩侯縣的山區也可見到采用箱式蜂箱飼養中蜂的情景。
直到19世紀末,我國仍采用這種簡陋的土窩養蜂,毀巢取蜜。公元20世紀以后,1912年福建省閩侯縣的張品南從日本帶回 4群意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國。從此我國中蜂蜂箱發生了重大變革,由采用土窩跨入采用活框蜂箱養蜂,許多養蜂者都直接采用朗氏蜂箱飼養中蜂。其后,許多養蜂者開始研制適合飼養中蜂的活框蜂箱,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中蜂蜂箱,推動了我國養蜂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