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巢框的框條 巢框為一個由上梁、下梁和兩側條構成的矩形框架(圖2-32)。
圖2-32 巢 框
1. 上梁 2. 下梁 3. 側條
巢框上梁的兩個端部延長成框耳,用于把巢框懸掛在蜂箱內。上梁的腹面通常設計有上巢礎時用于固定巢礎的結構。目前上梁腹面用于上巢礎的結構主要有單槽、單槽加契條和雙槽加契條的三種設計(圖2-33):
單槽結構的上梁 系在上梁腹面中心線上縱長刨一條寬3 mm 、深6 mm 的矩形槽而成(圖2-33 A)。上礎時,巢礎上邊緣嵌裝入槽內,并通過在槽內灌蠟將巢礎粘固在上梁上。這種結構的上梁制作簡單,在蜂箱設計和制造上普遍采用。我國的西方蜜蜂蜂箱上均采用這種結構的上梁,但在中蜂巢框的設計,提倡采用無溝槽的上梁,以防巢蟲。
單槽加契條結構的上梁 系在上梁腹面中心線上縱長刨一條斷面為梯形的長槽,并配上一條斷面形狀相似的契條而成(圖2-33 B)。上巢礎時,巢礎的上邊緣插入槽底,然后用契條擠入槽內加釘固定。這種結構的上梁加工較費時,僅美國等少數國家采用。
圖2-33 巢框上梁腹面固定巢礎的結構
A 單槽結構 B 單槽加契條結構 C 雙槽加契條結構
雙槽加契條結構的上梁 系在上梁腹面中心線和其邊上縱長各刨一條寬 3 mm 、深 6 mm 的矩形槽,并配上一條斷面為等腰梯形的契條而成(圖2-33 C)。上礎時,巢礎上邊緣嵌裝入中心槽內, 然后將契條擠進其邊上的槽內, 使兩槽之間的木頭擠緊中心槽內的巢礎固定。這種結構的上梁加工較費時,僅美國等少數國家采用。
此外,在西方蜜蜂的飼養上也有采用無固定巢礎結構的上梁。這種上梁的腹面是平的,上巢礎時采用壓邊器把巢礎壓粘在上梁腹面,或采用蠟管固定器和熔化的蜂蠟把巢礎粘固在上梁腹面(見第五章第一節)。
巢框的側條 有帶蜂路間隔裝置的和無蜂路間隔裝置兩種型式。
帶蜂路間隔裝置的側條 系將側條的上部擴大形成蜂路間隔裝置,具這種側條的巢框稱霍夫曼巢框(見“蜂路巢框”)。帶蜂路的側條其兩端通常設計有槽口,以在巢框組裝時與上梁和下梁接合。
無蜂路間隔裝置的側條 其兩側一般不擴大,且不設計槽口,但巢框側條的縱長中心線上一般必須設計有2~4個直徑約為1 mm的小孔,供巢框上礎加固巢礎和筑造巢脾。小孔的位置和中心距視巢框的高度而定。
巢框的下梁 有單條、單條開槽和雙條組合等三種結構。
單條的下梁 結構簡單、制作容易,被普遍采用(圖2-34 A)。
單條開槽的下梁 系在下梁頂面中線縱長開一個寬為3 mm 、深為6 mm 的槽構成(圖2-34 B)。
雙條組合的下梁 系由兩條細木條相間3~5 mm 構成(圖2-34 C)。巢框的下梁開槽或留出間隙,其作用在于當巢框內采用滿框的巢礎時讓巢礎部分延伸入槽或間隙內,避免被下梁頂住而使框內整個礎面發生拱曲,以確保造出的巢脾表面平整。
圖2-34 巢框下梁的三種結構
A 單條結構 B 單條開槽結構 C 雙條組合結構
②蜂路巢框 具有蜂路間隔裝置的巢框稱為“蜂路巢框”(圖2-35)。采用蜂路巢框的好處是:蜂箱內脾間(或框間)蜂路間隔準確劃一,造脾時可獲得平整的巢脾;飼養管理方便,可以數個巢框一組同時提起或在蜂箱內移動,提高工作效率;蜂場內短距離移動蜂群箱內巢脾無需裝釘。
目前,養蜂生產中較流行的兩種蜂路巢框是通過加寬側條作蜂路間隔裝置的 Hoffman蜂路巢框(圖2-35 A)和采用金屬距離卡作蜂路間隔裝置的蜂路巢框(圖2-35 B)。金屬距離卡距離巢框具有制作簡單、使用壽命長等優點,我國大多數蜂場和國外一些蜂膠較多地區的蜂場都普遍采用這種蜂路巢框。
近幾年,意大利的一些養蜂場還采用一種塑料蜂路間隔裝置套在巢框側條上,加釘固牢,形成蜂路巢框(圖2-35 C)。這種蜂路巢框制作簡單,使用方便,較有發展前途。
圖2-35 蜂路巢框
A Hoffman 蜂路巢框 B 金屬距離卡蜂路巢框 C 塑料距離卡蜂路巢框
此外,美國的一些養蜂者還喜歡采用一種框耳周圍留有蜂路的短上梁巢框(圖2-36)。這種巢框的框耳比普通巢框的短一個單蜂路尺寸的長度,使得框耳端部與框受間隔一個單蜂路的距離,這樣在提脾和插脾時不易壓死蜜蜂。框耳縮短后,在框耳的端部釘上蜂路間隔裝置,以保持框耳端部與框受之間的蜂路結構,同時避免巢框向一邊偏移導致框耳脫出框受而滑落。
圖2-36 Hoffman 短上梁巢框
|
圖2-37 平面釘接組合的巢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