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公司實習報告
有幸來到醫藥公司實習,那么實習之后的實習報告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藥業公司實習報告范文,歡迎閱讀。
藥業公司實習報告范文篇1
本人于20xx年7月底在廣東省東方劍麻集團有限公司東方紅農業研究所實習至今,通過實習,對我國劍麻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對劍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一、實習單位簡介
廣東省東方劍麻集團是一家以劍麻名優產品為龍頭,骨干企業為主體,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綜合經營的國有大型企業。而其領導下的農業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劍麻專業研究所,創建于1956年,是我國唯一一家劍麻研究所,集科研與生產經營于一體,為我國劍麻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有在職人員62人,其中科技干部6人,管理人員3人,試驗輔助工10人,生產工43人;大專及本科學歷6人、中專學歷2人、高級工程師1名、助師6名、技術員1名。擁有耕地面積2567畝,其中劍麻試驗基地和生產示范基地分別為240畝和2170畝,其它200畝。
科研主要從事劍麻選育種、高產栽培、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及劍麻生產專用機械的研究(研制)、創新、示范與應用推廣。近年來每年承擔國家農業部或省項目多個,并先后與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多家高等院校院所合作攻關,如開展劍麻粉蚧蟲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包括天敵、生物多樣性等一系列防治技術)、劍麻滴灌(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劍麻選育種等項目的試驗研究,特別是20xx年來在麻類體系及專家的支持和指導下,本所加大對產業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攻關,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實習內容
初來單位那幾天,什么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工作環境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知道,像農業研究所這種單位一般都是在小地方的,而且還有點偏僻,呈現在眼前的一幕幕讓我有些迷茫,沒有了以往的激情。但經過幾天與領導和同事們的談話,我更好的認識了我實習的這個單位,原來它曾經有這么輝煌的時候,還是全國唯一一家劍麻研究所。了解到這些之后,我又有了原來的干勁 要在這里好好做,學習一些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來單位的前兩個星期,我都是以學習為主,跟著有經驗的同事去基地調查與記錄,慢慢的認識了劍麻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劍麻,又稱龍舌蘭麻,屬多年生單子葉、異花授粉植物。目前我國大規模種植的劍麻主要品種為h11648,正常生產情況下,從大田種植到開花死亡,全生育周期為14~15年,即其采葉期平均為12年,年均可采葉量為50片左右。一個月的學習之后,單位領導對我們進行了考核,主要通過試卷進行評分,一個月的學習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
(2)學習摸索階段
通過一個月的學習,我掌握了不少知識,也熟悉了工作的內容,單位領導也放心交待一些事讓我去做,但主要還是跟著其他同事學習。這個階段我也慢慢開始摸索著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有些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的問題,我會試著去解決,確實不能自己解決的,我會虛心的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或者向學校的老師請教。在這個階段,我慢慢學會了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了一些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
(3)獨立解決問題階段
藥業公司實習報告范文篇2
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實習的報告 張鴿
一個月,不算長,但也真的不算短。當我開始逐漸習慣于生物物理所的一切的時候―實驗、飲食、老師、師兄師姐,還有一同來實習的同學們,四個星期的時間就這樣轉瞬即逝。幾天之后我就將和北京告別,在遙遠的珠江江畔的康樂園內去繼續自己正常的生活。
一、初來報到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這樣的字眼在我們普通大學生眼里,就好像心中的圣殿,神圣、莊嚴。能有機會在這里實習一個月,我既興奮又自豪,提前兩天就來到了北京,想提前熟悉一下這里的環境與生活。初來乍到,北京溫潤的天氣讓我十分開心,這里全然沒有了南國的酷熱與潮濕。天氣舒服,人也開心,我憧憬著自己在生物物理所一個月內的學習和進步。二、實習導師與實驗室
唐老師的實驗室位于主樓3號樓的頂層。不同于中國其他大多數實驗室的“隔間型”布局方式,整個實驗室采用了開放式的布局,除細胞房和冷凍室外,幾乎所有實驗人員的操作臺與書桌都在大廳里,這樣既增加了實驗室的透明度,也便于交流討論。
穿過大廳,走廊的盡頭有兩間辦公室,其中一間就是唐老師的辦公室。唐老師親切地詢問了我學習的課程和正在進行中的實驗,然后向我介紹了分子領域的一些新進展和新問題,并為我今后的學習規劃提出了許多指導性意見。之后,他為我講解了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還向我介紹了實驗室的其他老師和師兄師姐。這時我就見到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將要帶著我實習的師姐―俞師姐。俞師姐目前是碩士學位,即將轉讀博士學位。她用幾句簡單的話語給我介紹了我在這一個月要做的工作。第一印象中,師姐很好,也很親切。
三、實驗室生活
從見到俞師姐的那一刻開始,我就做了師姐一個月的尾巴。每天從早上見到師姐直到晚上師姐回家,我就一直跟著她,在實驗室里轉得不亦樂乎。俞師姐目前所做的課題是有關信號通路方面的,由于我之前對于這方面的了解較淺,所以她首先向我介紹了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讓我對TGF一beta. smad蛋白家族及細胞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師姐向我詳細講述了她目前所做的課題的實驗目的、方法以及現在正在進行中的階段。其中有些東西是我第一次聽說的,比如MTM家族;還有的,如信號通路,我以前雖然學習過,但是對于它的調控機制等并不了解,這對于我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是一種拓展。
幸運的是,在實驗室里,我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辦公桌。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我的書桌旁閱讀師姐借給我的相關文獻。但是由于對背景知識比較生疏,再加上又是英文,所以我讀起來感覺有些吃力。正當我苦惱之際,另一位好心的師姐向我伸出援手,借給我了一本《細胞生物學》和一套《細胞生物學實驗指南》。我把《細胞生物學》上以前自學遺漏的地方細致地閱讀了一遍,然后又上網查閱了一些相關的中文文獻資料,從而在原有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論知識的深化。最后,我又反過來看英文論文,這次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看懂,但是相比剛開始的時候要輕松多了。我精讀了一篇綜述文章,一共有十幾頁左右,然后我試著自己翻譯了其中一部分,最后,交給師姐檢查,得到了她的肯定。
俞師姐的實驗目前正進行到檢測的階段,所以我做的主要工作是培養細胞及細胞轉染實驗、蛋白質凝膠電泳實驗和P32 標記細胞研究蛋白質的磷酸化的實驗。首先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了各個相關的實驗方法,再加上實驗過程中俞師姐耐心的演示講解,我基本上理解了實驗每個步驟的原理、目的和注意事項。然后,我就進行獨立的實驗操作了。剛開始的時候顯得有點手忙腳亂,通過對實驗步驟和環境的不斷熟悉,我漸漸地對實驗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僅能熟練地獨立操作實驗,而且對于實驗中某些步驟還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和師姐一起商量改進實驗步驟。
恰逢我在學校參加的學生研究計劃的實驗(《端粒酶Si - RNA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初步應用》)也正好做到細胞轉染DNA的地方。我當時在學校是用的脂質體介導法轉染,而這次又接觸到了DEAE一葡聚糖/DNA法轉染。因此有機會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比較。以前接觸到的都是DNA! RNA的瓊脂糖電泳,而這次又做了蛋白質凝膠電泳,兩者從實驗原理到配膠,再到顯影成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SDS中的蛋白質遷移率幾乎都是由分子量所決定的,通過已知分子量的標記物,估測多膚鏈的分子量。實驗中,我們主要是通過 SDS一PAGE系統來檢測蛋白質是否磷酸化。同位素標記檢測法是我在本科學習中較難接觸到的實驗,所以這次能夠見識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提前做了一次缺乏同位素的預實驗,以便把實驗需要的所有試劑都安排在最方便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改進實驗步驟、調整試劑的用量和實驗時間、標注注意事項等。
在實習的第三個星期,我參觀了蛋白質結構中心所在的核磁樓,了解了核磁共振儀的使用方法,簡單學習了核磁共振的原理、實驗操作的步驟和各種核磁的方法,了解了它們可以幫助解決的關于蛋白質結構的問題等。
這段時間里我參與的實驗雖然不多,但是這些實驗卻能夠和我平時的積累形成某種契合,這讓我對生物學實驗無論是感性方面的還是理性方面的。有了更深一層次的認識。我也從中摸索出了一種學習的方法:要常常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起來思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有助于發現一些以前遺漏的問題,啟迪新的學習研究方向。
四、實驗室外的生活
在這有限的幾周里,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的實驗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與國內外生命科學大師及優秀研究生進行了近距離交流。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腳踏實地的研究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p副標題e
從前在我的腦海里,中國科學院是一個非常神圣的地方,但是我從來沒有想象過這里的老師和學生是怎樣度過他們實驗室外的生活。幾天之后,我就開始有點對這種單調的生活感到無聊了。生物物理所位于北四環以外,周圍可以游玩和消遣娛樂的地方非常少,實在是讓人安心做科研的地方。我對老師和師兄師姐專心工作的態度非常敬佩。我每天回到了宿舍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和師兄師姐、同學聊天,看電影。但是經過這幾個星期,我好像也逐漸習慣了沒有娛樂、沒有宵夜、沒有 Shopping的生活,其實這樣也是另外的一種生活,一種不同于我從前的但是更有意義的生活。
因為在大學里養成的習慣,在沒有安排實驗的時候,我比較喜歡去圖書館看書。與大學里不同的是,這兒的圖書館里收藏的多是科學期刊,而圖書相對較少。這與他們的研究方式有關。為了把握生物科學最近的發展方向和成果,圖書已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信息需要。通常在確定課題前,研究生們都是在網上搜索相關文獻資料,看看別人做了什么,還有那些方面是沒有做過的或者是還存在爭議的,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問題和假設,再與導師交流討論,最后定下研究的大致方向。這種研究和學習的方式與我們本科階段的學習方法是有很大區別的,更具探索性和前瞻性。
這次還有幸參加了實驗室的研究生給海外專家團隊老師做的報告會。會上主要匯報了各個小組目前的研究進展,讓我接觸到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方面的前沿研究。海外專家們對報告的意見讓我收獲頗多,老師們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學術作風讓我折服。對于學生們遇到的難題,老師們往往會另辟蹊徑,用另一種思維方式去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同時,他們還對報告中的每一組數據都有嚴格的采樣、分組和統計要求。歷時一天的報告會上,雖然有很多東西我聽得只是一知半解,但是相信這種嚴謹求實的研究態度對我今后的學習研究的影響是深遠的。
20xx年8月10日,來自UCLA的Jack L Feldman教授的一場學術報告,為我們帶來了神經生物學的新發現。教授利用內容翔實的PPT生動地闡述了這個新興學科對呼吸、睡眠與死亡這三個普通現象的研究進展,提出了一系列頗(醫藥公司出庫員實習報告)有建設性的設想,讓人頓時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實習反思
這次實習活動總的來說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到中科院或者其他實驗室參加實習的話,我想還是有些方面需要改進的。隨著自己專業知識的不斷積累,下次可以嘗試著在實習之前,自己能夠通過查閱文獻找出一個感興趣的方向,然后與老師交流討論后定出一個小課題,接下來再進行一些相關的知識準備,逐漸整理出一套草案,最后在實驗室中實踐,一邊討論一邊改進實驗步驟。我想,這才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因為這樣我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從而得出一定的實驗結果。
六、結語
好像我才來到生物物理所不久,搬行李進宿舍還是在不久之前;但是又好像我已經來到生物物理所很久了,我已經習慣了每天清晨穿過主樓大廳,習慣了電梯到達7樓的聲音,習慣了每天與老師和師兄師姐問好,習慣了實驗室里特有的氣味。老師的諄諄教誨,師兄師姐們的照顧關懷,還有和朝夕相處的同學間深厚的友誼,不僅讓我在這短短的實習生活中成長了許多,并且還將不斷激勵我今后的學習生活,更加堅持不懈地追求未知的答案。
藥業公司實習報告范文篇3
20xx年暑假,系里為大家安排了前往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的幾個研究所的認識實習,這對我們0111的同學來說是一個難得機會。三年的大學生活已經過去,不少同學都面臨繼續深造或參加工作的選擇,然而,大多數同學對計算機專業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本理論上,對于如何應用學到知識,以及現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計算機人才還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家急需這樣一次對能夠本專業研究和應用現狀進行系統全面認識了解的機會。
參加這次實習的共一百一十多人,約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九十,系里對這次實習活動也十分重視,由班主任盧賢若老師,周英華老師,教學秘書李勝柏負責整個行程。
8月1日到達駐地——青年公寓,報道之后,老師把實習的具體安排以及實習期間的生活、出行等事宜向大家做的詳細的介紹。
8月2日,實習正式開始。
首先參觀的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是中國信息與自動化領域骨干研究所,以智能信息處理、復雜系統與智能控制為主要研究方向,是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到生產經營于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現任所長譚鐵牛先生,是中國科學院杰出的青年科學家“百人計劃”入選者。1999年5月,自動化所進入國家知識創新試點工程中國科學院北京信息科學研究與開發基地。
我們分組參觀了自動化所的主要實驗室,其中象身份識別、交通自動控制系統等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大家與自動化所的研究員和學生展開的熱烈的討論。
接下來去的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聲學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7月,建所初期設有水聲學、空氣聲學、超聲學三個學科方向,以后逐步發展為有近20個分支學科的門類齊全互相呼應又有重點的學科網。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聲場聲信息研究和數字信號處理研究,覆蓋的主要領域包括:水聲物理與海洋聲學,水聲技術與水聲信號處理,語言聲學與語音數字信號處理,聲學微傳感與探測技術,噪聲控制與音頻聲學,超聲物理與超聲電子學,數字音頻視頻技術,數字系統集成技術,寬帶多媒體通訊技術以及非線性聲學等。在中科院整體定位的要求下,聲學所的領導集體根據自身優勢和社會需求,繼續堅持聲場信息和數字信號處理兩個研究方向,把自己的發展目標確定為:在聲場聲信息和數字信號處理研究領域建設以基礎性研究為先導,以高技術研究和發展為主體的國家隊。既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提出的具有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聲學和數字信號處理理論與工程,問題又在國際學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此行需要重點了解的兩個所——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這也是許多希望繼續深造的同學所向往的研究所,他們代表了中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是一個以計算機科學理論和應用研究為基礎、以計算機軟件研究開發和高新技術的產業建設為主導的綜合性基地型研究所。目前,軟件所的研體系分為軟件基礎研究、軟件高技術研究和軟件應用研究三大部分,設有十幾個研發部門(實驗室、中心)。建所近二十年來,特別是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以來,軟件所在計算機科學和軟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獲院、部級以上成果獎23項(全部為第一完成單位),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自國家自然科學獎設立至今,計算機領域唯一的1項一等獎和5項二等獎中的2項,都出在軟件所。
進入21世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使軟件技術和軟件產業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與主導,也為軟件所新的跨越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新的形勢下,軟件所的定位是:面向軟件技術未來,從事計算機科學理論研究和軟件高新技術發展的綜合性國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創建于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在計算所,誕生了我國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并形成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我國首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也誕生在這里。
計算所是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學研究所、中科院計算中心、軟件所和網絡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從計算所分離出來的企業累計有30家以上,誕生了諸如聯想、希望、曙光、華建等高技術企業,中關村的許多IT企業都和計算所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
計算所現有六個研究室和一個工程中心,并孵化了若干家高科技公司,形成了科研、產業一條龍的良好態勢。現階段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有:CPU和SoC設計、高性能計算與網格計算、網絡化與數字化技術、知識處理與智能化Internet軟件等。
1998年,計算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幾年來,計算所堅持江澤民對中科院提出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則,堅持新時期辦院方針,以“著眼國際前沿領域,關注國計民生,推動中國信息產業”為己任,本著“創新、求實”的理念,正逐步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研學術機構。
同學們在計算所和軟件所不但看到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先進的科研成果,還聆聽了幾位研究員為大家做的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會上同學們積極提問,氣氛十分熱烈。會后,感興趣的同學還了解了在計算所軟件所深造的詳細情況。
8月7日,為期一周的認識實習正式結束。在一個星期的參觀學習中,大家不但認識到自己在理論知識方面的欠缺,而且還意識到只有與科學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自身素質有較大的提高。大學生活還剩最后一年,大家更加認清,要抓緊時間,珍惜學校創造的良好環境,不斷充實自己,以便在一年后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面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面臨的挑戰。
在此,要特別感謝負責此次實習的三位老師對大家無微不至的關心,沒有你們,我們也不可能擁有這樣美好的經歷,謝謝。
看了藥業公司實習報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