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1
教學活動是要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發、促進和引導幼兒順利開展學習和達成有效學習結果的過程。有效教學就是要遵循幼兒園教學的特點和規律,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通過教學活動我認識到有效教學的開展應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師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幼兒
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幼兒。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在備課前,要對幼兒做充分的了解,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注意他們的個別差異,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時,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也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幼兒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 這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學會綜合應用線條和色塊進行裝飾,每個環節都要圍繞著這個主題來進行。雖然活動環節設計合理,但在備幼兒方面,卻考慮得不周全。我應當在備課前對幼兒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選擇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經驗的內容,以真正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二、教師應及時把握教學現場,適時引導幼兒
教師通常會預先設計好整節課的教育目標,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師就會為了達到目標調節教學的進度。然而教學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往往會發現自己精心設計了活動方案,認真組織了幼兒活動,但常常要花很多時間去維持活動秩序,最后落個活動計劃沒完成、活動效果差的結局。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教師缺乏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技能有關,尤其缺乏把握教學現場的能力。在設計活動時很少留有生成的空間,活動中注重計劃的成度,卻很少注意幼兒的反饋,更不敢或不能對幼兒的反饋信息進行處理,因為一旦對幼兒反饋的信息給予解釋或處理,那么這節課預定的目標就有可能完不成。其實,教學活動過程中是否完成教學進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是否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把握教學現場,把注意力轉向幼兒,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對幼兒提出的新想法或新發現適時分析,一旦確定有教育價值,要及時生成新內容并積極引導幼兒探索。
三、注重幼兒作品講評
繪畫完成后的評價部分也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評價不能重視結果,更多的要關注繪畫的過程,圍繞活動的重點進行作品評價。具體說是教師要對每一位幼兒的作品作出針對性的評價。幼兒的作品哪里好?為什么好?把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末,重視幼兒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允許幼兒在創作時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角度的給與肯定,以保護和鼓勵幼兒為主,特別是對基礎差的幼兒的作品教師更應予以認可,具體地評價他們提高的水平,改變過去整齊的橫向評價。評價注重個別,從幼兒個人的成長來進行評價,以各種形式鼓勵幼兒邁出可喜的一步,真正使評價收到好的效果。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2
最近,班里好幾個幼兒的家長跟我反映自己的孩子早上總不想來幼兒園,而且持續好幾天了,要么哭鬧耍賴,要么強制來了也是悶悶不樂,他們很煩惱,也弄不清楚原因。我也發現這幾個孩子在園狀態明顯不好,情緒低落,甚至寢食難安,干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幼兒偶爾不想上幼兒園是正常現象,但是持續幾天在大人勸說下還是扭轉不過來就不正常了,或許大多數粗心的家長就不管不顧了,任憑孩子“自愈”。殊不知,這背后可能潛藏著幼兒深層次的心理根源,不及時解決,給幼兒打開心結,那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會越積越深,天長日久,就很容易形成難以清除的“心理沼澤”,這就仿佛埋在孩子心底的一片雷區,日后一有應激事件觸發,幼兒就很可能爆發嚴重的情緒障礙和問題行為。現以班里幾個典型的案例談一談幼兒幾種常見厭學的原因和對策。
案例一:因為同伴之間的“欺侮”不想上幼兒園
琳琳,女孩,4歲半,爸爸怒氣追訴“我女兒好幾天了都不想來幼兒園,說班里有一個小男孩老打她,她害怕,就特別抵觸上幼兒園……”這位爸爸說著還非要找那個小男孩理論。
分析:首先經過老師了解情況,那個小男孩是果果,他并非天天跟琳琳發生身體沖撞,可能在排隊走動或自由活動時不小心碰到了她,有時果果可能說話聲音大愛嚇唬別人,這就讓琳琳誤以為是果果故意欺負她,而琳琳是個內向靦腆的小女孩,內心比較脆弱,再加上家長的“推波助瀾”,孩子受欺負厭學的反應就被渲染得更嚴重了。
對策:
1.家長首先要向老師問清楚事情的經過,過程是怎么樣的,不能僅根據結果僅任憑孩子的一己之言就妄下結論,家長要保證理智、克制、融通的態度幫孩子打開心結。
2.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在園的“欺侮”現象,有時只是幼兒人際交往上的小摩擦,這正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跟同伴解決矛盾,鍛煉其社會適應性的機會,不應過度保護,要鼓勵幼兒跟小伙伴溝通,化解誤會;如果真是對方幼兒故意欺負,那就交給老師進行教育疏導,同時告知孩子要懂得求助老師,懂得用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
3.老師可以開展集中活動引導幼兒共同討論這一問題,讓孩子們做到不侵犯別人,也懂得保護自己。家長更應該做出榜樣示范,告訴幼兒心胸開闊大氣一些,不要過度敏感膽怯。
案例二:因為幼兒先天抑制型氣質,心理脆弱不想上幼兒園
伊伊,女孩,5歲,行為抑制型,她屬于高敏感,內向、拘束性格的幼兒,具有高度的情緒性和低社會交往性,她行為敏感、退縮、克制,因為媽媽最近批評了她,一時接受不了,所以情緒失控,只想粘著媽媽。來到幼兒園自己在一旁不停抹眼淚,低頭沉默不與人交流,不參與集體活動。
分析:伊伊因為心思太過敏感細膩,她的媽媽又追求完美對她要求過高,因而孩子內心壓力過大,情緒難以調節容易失控。媽媽不理解孩子跟自己的性格反差,只一味要求伊伊做到媽媽希望的樣子,但從來不聽伊伊傾訴,不會安撫開導孩子,導致伊伊內心承受不住,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心理負擔過重,于是就呈現了孤僻自閉的現象。
對策:
1.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先天氣質特點,理解孩子本來的面貌,“存在就是合理的”,要給予幼兒寬松的心理氛圍,不提無理過高期望和要求,傾聽孩子心聲,讓孩子學會發泄不良情緒,更多鼓勵贊揚孩子進步的同時也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讓幼兒學會客觀看待自己,接納自己,正確面對批評。
2.對于性格抑制型的幼兒,家長要多一些耐心和寬容,更多鼓勵和幫助,自己首先要陽光開朗一些,有一個積極看待問題看待生活的態度,才能感染孩子也活潑開朗,因為幼兒對自己最親密依戀對象的吸收模仿是最顯著而有效的。另外,家長要格外警惕這樣性格的幼兒不要因為長期情緒心境低落,對什么也不感興趣而發展成為“兒童抑郁癥”,如果有這樣的苗頭,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防止更嚴重的心理病患。
案例三:因為媽媽總照看弟弟,不管我了,所以不想上幼兒園
小宇,男孩,4歲半,媽媽剛生了弟弟5個月了,每天早上來園,小宇都會抓著爸爸的手哭鬧好一會兒才讓爸爸走,后來經過老師詢問,他才小聲地說到:“媽媽總是照看弟弟,不管我……”
分析:小宇的情況屬于典型“二胎”家庭引發的心理失衡和應激障礙,幼兒年齡小,心理認知和調節能力差,基本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他的其它行為就會喪失動力,這也是需求層次理論和行為動機理論所揭示的道理。現在,二胎父母,尤其是媽媽,對老大關注度降低,但是又不能及時地開導安撫老大的心理落差,導致老大的情緒低落,一日生活行為也受到影響。
對策:
1.二胎父母需敏感密切地關注幼兒的情緒反應,要主動及時地跟孩子談心,告訴他弟弟妹妹的到來將帶來的幸福,也要讓他理解因此家庭中各方面會發生的改變,激發他成為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讓孩子對爸媽身上的變化和自己感受的波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這樣幼兒就不會輕易誤會父母,心理落差也不會過大,能夠盡量平穩地經歷這段過渡期了。
2.家長也要跟老師保持密切溝通,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和情緒反應以及需要老師更多關注和開解的地方告知,這樣在幼兒園里老師也可以“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開導,家園合力,給孩子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讓幼兒安穩度過“變故期”。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都要保持一顆敏銳的心,保持一份科學的愛,不能小覷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問題,小問題,大隱患,要從幼兒的心理入手,理解幼兒情緒,接納孩子性格差異,滿足幼兒內心需要,讓孩子說出來,看正確,會解決,能調節,呵護幼兒的心理健康,防止孩子形成“心理沼澤”,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內心強大、健康成長的人!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3
我們班一個叫陳欣蕙的小朋友,集體活動中不認真聽講,坐姿習慣也不太好,排隊時總是出現插隊的現象。其他的孩子不守規則,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老師的教育他們會平靜地理解,并改正。但是這個寶貝一旦面對老師對她進行教育時,輕則會言語吵鬧,再就是哇哇大哭,嚴重影響了活動秩序,也影響到其他的小朋友。老師和她溝通,她就是一個勁的低著頭哭,不理會老師。這些問題一直圍繞在我的心頭,心想著該怎么引導她把這些不好的習慣改過來,并且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通過哭、鬧、叫來回避呢。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3-4歲的兒童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注意傾聽并做出回應。應能在提醒下遵守游戲和公共場所規則。可這孩子越演越烈,老師在嗎引導效果都不是很好。通過對奶奶的溝通和了解,陳欣蕙的爸爸媽媽對她屬于放任型的,一般不怎么管教,(爸爸常年在國外打工,媽媽是柬埔寨人)媽媽對她一些出格的行為不能及時引導,每次見到她媽媽都是拿著手機低著頭在玩。孩子遇到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大吵大鬧,媽媽生氣了則是打罵居多,最后還是會滿足她的需求。所以這孩子一般都用這個方法,很少用言語引導溝通。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越來越少言寡語,不如意就是大哭大鬧,老師和她言語溝通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在幼兒園里小朋友不會遷就他的這種行為,老師對他的這種行為也要及時教育引導,希望她能改變日常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有想法可以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我首先和陳欣惠的奶奶了解了她家目前的情況,原來去年的11月份陳欣惠的媽媽回到了她自己的國家到現在還沒有回來,之后都是跟著奶奶,奶奶為了生活也一直在做粗工,所以經常都是鄰居幫忙接送。日常和孩子的溝通也是很少很少。
于是針對這一情況,我和陳欣惠的奶奶誠懇的交談了一回,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都希望孩子能面向陽光,健康快樂成長的。希望奶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多和孩子溝通,同時引導孩子有事情要用語言表達,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事慢慢說,老師和小朋友都愿意幫助她,并且和她一塊兒做游戲、一塊兒玩。通過這段時間的家園合作,這孩子有了不小的改變,她不再只會大喊大叫,老師和她交流溝通,她也會輕聲的和老師溝通交流了,和小朋友之間的相處也愉快和睦了許多。
只要我們多關注孩子,多交流,注重家園合作,相信每個孩子都面向陽光快樂健康成長。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4
一天上午吃完西瓜以后,班主任老師準備帶孩子們去戶外活動,孩子們是非常喜歡戶外活動的,因此每個小朋友都興高采烈的跟著班主任走了,就在這個時候,齊齊小朋友走在最后,他見小朋友們都沒注意到自己,就去拿老師未分完的西瓜吃,他只吃了一口就慌慌張張把剩下的西瓜放回盤子里,他以為只吃一口就放回去不會被發現。我當時還以為自己看錯了,還特意去看了看被他吃過的西瓜,確實有被他咬過一口的痕跡,但是我當時并沒有對他進行批評教育,我是一名新老師,面對這種情況,我不知道該怎么樣教育孩子比較妥當,因此這件事情我選擇讓班主任來解決。
戶外活動結束以后,我將事情告訴班主任。班主任把他叫到身邊,并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先用自然的語氣問他今天有沒有做錯什么事情,他先表現出一臉茫然的表情,貌似感覺班主任有些莫名其妙,班主任又繼續問,你仔細的想一想今天有沒有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他這才承認。班主任的表情有些嚴肅了,并問他這樣做對不對,既然你都知道是不對的,為什么還要這樣做,每個小朋友都有一份西瓜,如果你吃完自己的一份還想吃,你應該先告訴老師,老師會根據情況判斷可不可以在給你吃,你這樣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又去吃西瓜,于是把吃過一口的西瓜又放回原位的行為是非常不好的,沒有規矩的,如果老師不知道這塊西瓜被你吃過,又給其他的小朋友吃,你覺得好嗎?如果把其他小朋友吃過的東西給你吃,你愿意嗎?現在請你告訴老師,知道錯了沒,以后還會犯這樣的錯嗎,齊齊知道自己錯了,也表示以后不會犯這樣錯。每個小朋友都會犯錯,但是知道錯了就要去改正,這才是好孩子。
孩子犯錯是難免的,但是教師要在孩子犯錯以后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并愿意去改正,就像班主任教育齊齊那樣,先讓他主動承認自己的錯,然后在慢慢的給講解這樣做的不好,最后在鼓勵其改正這樣不好的行為,班主任在教育齊齊時不焦不躁,有理有條,循序漸進,孩子易接受,有教育效果。作為一名新老師,我需要跟著像她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如何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去教育孩子。
對孩子日常點滴的教育也體現著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同教育教學能力一樣重要,只有班級管理好了,教育教學的開展才會更加順利。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學會的,何況是新老師的我,更加需要努力學習,學習。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5
在最初踏入教育行業之時,我們都曾在內心告誡過自己:要一視同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孩子!可漸漸地我們會偏離這條行道,走上“擇優”的路,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像一位判官,孩子們在我們的心里經過層層面試過關,最終所有活動都只“擇優錄取”。可是那些被“淘汰”的孩子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讓我們多關注一點所做的努力付出我們都看到了嗎?一次排隊讓我們“擇優”的行為深感羞愧······
由于我們班是大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還是不錯的,他們對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都已經大致上了解并熟悉了。但唯一不足的是幼兒每一次的排隊真讓人頭疼。從開學就一直在訓練他們的排隊,但是他們總是做不好,我發出“小朋友們過來排隊”的口令后,孩子們就會瘋狂的向站隊的地方沖去。有的小朋友連小椅子都顧不上放好,就迅速跑過去,你推我,我擠你。經常會聽到:“老師,他插隊”、“我站在這兒”。站在前面的幾個孩子,總會叫我,或者是拉拉我的手和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聲音蓋過他們,或者一一把他們的手拿開,批評他們一頓,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這么亂可不是事兒,于是著手調查其中的原因。我把幾個總愛擠的小朋友叫到
身邊問:“你們為什么排隊時總愛擠?”“我想排第一!”“我先站的”“你們為什么想排第一呢?”“當第一多好,可以走在最前面,離老師最近,能幫老師干活,還能得到表揚……”。我又把經常站第一的小朋友叫到身邊問:“你們很愛站第一嗎?”有的小朋友說:“很愛。”有的小朋友說:“有時愛,有時不愛。”在每次的活動中,每位幼兒都爭著去做,但教師只是選取幾個平時潛質比較強的幼兒擔任。時刻長了,潛質強的幼兒只能被動的理解,潛質弱的只有羨慕的眼光。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愿,怎樣才能使每一位幼兒得到鍛煉,又能讓他們互相謙讓著排好隊呢?我決定和小朋友們一起討論一下,聽一聽他們的意見。于是,我說:“那
咱們一起來想個辦法吧!”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我又來問小朋友:“大家都想站第一,可位置只能有一個,咱們怎樣辦才能讓大家都能站第一呢?”江萌軒說:“誰來得快,就讓誰站第一。”其他孩子立刻反對:“不行,這樣還是有很多人站不上的。”史鈞奕說:“能夠輪換著當,這天你當,明天我當。”小朋友們爭論不休。最后咱們確定“輪流來排隊,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站第一”。每一天都要輪流來站,站第一的小朋友要聚精會神,這樣讓每個幼兒都能體會到站第一的感受。
新的輪流建立后,小朋友們都很高興,他們再也不去擠著去站第一了。我也總結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咱們總是請能力強的孩子幫老師做事,只注重孩子的義務而忽視了孩子的權利,只注重孩子的服從而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長,咱們就剝奪了潛質強的孩子選取的權利,也剝奪了潛質弱的孩子自我鍛煉、自我發展的權利。孩子們都只是在人生最初的起跑線上,作為教師有必要把鍛煉的機會公平地給予每一個孩子,難道不是嗎?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6
“啊,我的,是我的車!!”正在“停車場”玩的汪君昊叫了起來,我循聲走了過去,看見兩個孩子正在爭奪一輛玩具車。“怎樣拉??”“老師,馬孫伊搶我的小汽車”“我也要玩這個車的,我也要!”
這就是經常發生在咱們班的一幕幕搶玩具事件,也是咱們最頭疼的事,咱們班的小兄弟姐妹平均年齡只有三歲半,而且都是嬌生慣養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的寵愛讓他們構成了倔強、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是到了幼兒園里,和那么多小兄弟姐妹在一齊,玩具數量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兒輪流分享。如何讓他們學習并領悟分享,從而減少這種爭吵的發生呢。
經過和孩子們三個多月的相處,我發現咱們班的孩子對故事、兒歌理解的很快,每次當我宣布要開始講故事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安靜的用小眼睛看著我,于是我就想到能夠利用兒歌、講故事的形式引導他們,讓他們從中領悟分享,體會分享的愉悅。有一次我講故事《大家一齊玩》,讓他們學習并領悟講:“大家一齊玩,你玩一會,我玩一會。”教育他們要和小兄弟姐妹一齊玩,不能爭搶玩具。
對于孩子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應就是游戲了吧。因此我就利用區角活動的時刻讓幾個孩子在建構區一齊搭積木,在娃娃家玩的時候,我讓孩子分主角扮演,分好工作,比如:讓馬亦心和陳茜小兄弟姐妹專門負責廚房那塊,做好吃的點心,讓黃夢妍小兄弟姐妹哄寶寶睡覺,小醫院就有唐佳怡小兄弟姐妹做醫生,給生病的寶寶看病,讓他們一齊搭建玩具,分工合作,培養幼兒合作潛質和體會分享的愉悅。在去淘氣堡或是滑滑梯的時候咱們也總是不忘提醒一句“注意安全,不能和小兄弟姐妹搶著玩,要一個輪著一個!”
在小兄弟姐妹離園時,和家長交流幼兒園里的活動狀況,讓家長了解幼兒園里需要大家一齊分享才能愉悅融洽的生活、游戲。
經過一段時刻我突然發現孩子們為搶奪玩具而爭吵的現象明顯比以前少了,雖然還是會有個別小兄弟姐妹,但是我明白他們,正因我知道他們還小,咱們只有用博大的無私愛心去理解他們,包容他們讓他們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明白分享的愉悅。
幼兒園大班教育工作總結篇7
我班幼兒尹中玉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她心里都明白,但是幾乎從來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老師請她,她也不愿意把自己明白的告訴大家,但是與小朋友在一齊時,又說又笑,由此看來其實她不內向。在活動中我有意的經常提問她,以為多提問多鼓勵她就會回答的,但是恰恰相反,還是不起作用。
遇到這樣的幼兒,經過仔細分析,我實施了如下方法:首先搞好師幼關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使幼兒心目中產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做幼兒的知心朋友,構成良好的教育基礎,幼兒就會喜歡老師,并愿意與老師溝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在學習、生活中多關心、體貼孩子,孩子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那份愛、那份關懷,自然也會和教師溝通。
再是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家長就應用心配合老師,進一步訓練幼兒的說話潛力,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壓抑孩子天真的本性,給孩子創造表達表現的機會,提高幼兒主動表達的興趣。讓幼兒享受成功的快樂,塑造自信。既使有一點點進步,也要給予鼓勵。
其次,正面引導幼兒,讓幼兒獲得自信心,讓幼兒在支持、鼓勵中去創造表現,相信更適宜。用自己的一顆愛心,一雙慧眼,及時發現像尹中玉這樣帶有某種自我抑制孩子的表現欲。幫忙他們樹立自信心,克服膽怯心理。例如老師說:“沒什么,試一試,錯了也沒關系。”如對幼兒說:“你真棒,回答的真好。”“你是這樣認為的。”孩子會有“老師支持我”、“我能行”的喜悅與自豪感,最終會主動的表達。還能夠用獎勵小紅花等方法激發孩子去表現,再者孩子需要時也能夠給他一點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