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1
小桂作為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系困難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小桂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小桂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著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小桂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小桂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小桂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小桂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小桂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小桂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2
一段簡短的視頻讓現場每位老師都沉默了良久……陳斌強——背著媽媽上班,他的事跡感動了中國,也撥動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弦。“每到周末,從浙江省磬安縣到當地冷水鎮30多公里道路上,人們都會看到一輛特殊的電動車,騎車人和后座上坐著的人被一條布帶緊緊地綁在一起。騎車人叫陳斌強,后座上坐著的人是他患有嚴重老年癡呆的母親…”一條布帶,讓母子倆寸步不離。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陳斌強都以常人無法想象到的力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看完這個視頻我最感動的一句話:“我不能丟開她,我一定要把她帶在身邊。”
在感情至深的真實情感面前,無須太多華麗的詞語,一句簡短的“我不能丟開她,我一定要把她帶在身邊”,詮釋了他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孝順之心。百善孝為先,陳斌強用自己的事跡行動給所有人做了一個完美的榜樣。鳥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作為最高級的生物,人,更應該有感恩之心與感恩之情。孟郊在《游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字里行間流露著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傾訴母愛之魅力。
高尚、無私、善良、寬容,這就是張麗莉用行為詮釋的教師職業形象的縮影。師心、師愛、師德、師魂,這就是張麗莉老師用行動驗證的教師職業精神的永恒。
看完他們的先進事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想要做一個好老師太不容易了,曾簡單地認為教好書、做好研究就是一位好老師,看到先進人物的事跡,不禁啞然。我們同樣處于教學第一線,然而面對他們,我只能仰望。他們散發出的崇高人格魅力讓我景仰。我能確信的是他們的“大愛”并非一兩日就沉淀于內心,而是用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及家人,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愛”即是一項事業。
作為教師,我覺得很幸運,我視校園為一方凈土,在這方凈土上播撒愛的種子。我教孩子們知識,孩子們回饋于我他們的情感,我又會被他們感染。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我們教師的責任又是多么艱巨啊,但是教育就是一項慢事業、一項愛的事業,用心播撒,終會收獲愛的果實。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3
__同志,女,漢族,__年__月出生,__年__月參加工作,現任__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自肺炎疫情發生以來,__同志積極響應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號召,報名參加援鄂醫療隊,成為我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進駐__醫院,與同事們奮戰在戰“疫”一線。
寫下請戰書,沖在第一線
生命重于泰山,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對省委省政府組建援鄂醫療隊的號召,__同志沒有絲毫猶豫,第一個寫下請戰書,請戰書這樣寫道:“醫療前線是戰場,疫情面前我們是戰士,在這個危難時刻,在祖國最需要醫護人員之時,我想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和家人匆匆告別后,她就奔向了疫情主戰場、最前沿!她作為一名90后護士,用最簡短、最樸實的語言詮釋了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精神和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她是這場戰“疫”的最美逆行者。
剪掉齊腰發,輕裝上戰場
作為抗擊疫情的一線人員,往返于病房之間,必須穿防護服,為了節約穿防護服時間和避免出現交叉感染,__同志毅然決定剪掉滿頭齊腰發,剃光頭。女人剃光頭,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為了早日戰勝疫情,面對更加照顧好病人,為了同事的健康,她選擇換了一個發型。在她的帶領下,醫療組的其他同事也毅然選擇剃光頭,組成“光頭”醫療組,這個發型很美,令人感動。
與時間賽跑,同病毒戰斗
__同志所在的醫療組負責_個病人,進駐第一天,她就與同事一道熟悉病人的情況,很快就投入了護理工作中去,晝夜奮戰,超負荷工作。她總是搶著值夜班,在晚上值班的八個小時里,需要同時護理_位患者,隨時觀察他們的生命體征,這幾個病人在不同的病房里,上班時間她就在一直不停地來回跑。在幾個小時的“戰斗”之后,汗水浸濕了防護服,口罩在她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抗疫期間,__同志累計工作__小時,最長_個小時沒有喝水、沒有上廁所,為的就是與時間賽跑,同病毒戰斗。經過精心救治護理,先后有__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__同志僅僅是馳援武漢地區的一名平凡普通的護士,面對肉眼看不見的敵人, 雖然條件艱苦,但__同志沒有退縮,主動請纓、以身涉險,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白衣戰士的神圣使命,是勇敢的逆行者、最美的白衣天使。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4
不免覺得自己活得太自我。是的沒錯來到這個世上要為自己而活。但責任使命這些詞匯難道真的不應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烙印嗎?
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也沒有生活在窮鄉僻壤等待我們去解放的貧困山區。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無憂的社會中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思考我們應該實現怎樣的價值嗎?
即使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也不是教書育人的園丁,不是駐守邊疆的戰士亦不是解放勞苦大眾的英雄,但我們也要記住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去奉獻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引水的黃大發,36年只為當初的誓言。想到古時候的君王坐擁天下又如何,想到現如今的富豪身家萬億又如何?卻不及老人實現誓言時,站在親手開鑿的水渠上,那雙噙著淚的雙眼,告訴我什么是平凡可貴。
告別康橋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黃大年,透支著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時光奮斗在祖國科研事業的'前線。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為科技強國的夢想在奮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邊守邊,32年風雪中對家園對國土的堅守,“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那一面面飄在風中的旗幟,是那位老父親心中對祖國的深沉的愛意,一代代的繼續和傳承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蘭小草,直到走后才被人知曉。人們總說好人會受到上天的眷顧但一個個走后被人悼念的靈魂,卻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這句話樸實的道理。不過這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只會為這滿滿的善良和偉大的愛動容。
為他人奉獻是大愛值得敬重,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對妻子的不離不棄一輩子的守候也同樣讓人敬重。她是他心目中的女英雄,她那滿是傷疤的身體卻換回他的一見鐘情,這難道不是對顏值主義的一種諷刺。有些愛情在剝去華麗外表下只剩毫無真情的淺薄。
有的人在死后,被人悼念被鑄以豐碑紀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時,獲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獎勵榮譽對于他們其實并不重要,因為他們可貴的是真誠是善良是毫無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為了一個什么目的虛偽做作的表演。
我無法窮盡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內心滿滿的感動。但我想記住這種復雜的感情,并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堅持用愛,去書寫“偉大”哪怕是窮其一生的平凡人的偉大。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5
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遍布了世界,武漢市疫情的“重災區”。疫情的傳播之快不亞于非典。
在這場疫情背后,除了眼淚與離別,看到的更多是擦干眼淚的眾志成城,是離別后的風雨同舟,是對春暖花開的希望,是對英雄凱旋的希望,是對平平安安的希望。
17年前奮戰在非典一線,84歲的鐘南山親自掛帥出征。關鍵時候站出來的鐘南山,讓人感到一份安心,讓人肅然起敬。湖北50多萬醫護人員全員上崗。除夕出征,長發剪短,臉上有被口罩勒出血絲,身上滿是消毒水味道……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湖南第二批請纓的醫護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4歲,最小的只有20歲。春節本應休息的口罩企業,車間一片忙碌,每日制定著生產計劃。有自發的愛心車隊,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有參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工人連夜奮戰。各個企業,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對醫護人員的免費保險,有阿里10億的醫療基金。物流車來回穿梭,數額不等的金額不斷地流向同一個地方:武漢!形成了一股“逆流”。
習近平總書記說:“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人民的公仆奮戰在一線,軍隊抽出醫療力量承擔醫院救治任務,人民子弟兵也沖在一線。
在病毒肆虐的時期沖在前線的人們,是有著怎樣的勇氣?一個個剛毅果決的身影在不斷出現……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感謝負重前行的醫生,感謝為疫情而努力的人,更要對武漢這個英雄城市表示感謝,他們做出了重要貢獻與犧牲。
而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扮演的是一個螺絲釘的角色,每一個人的努力能發揮出重大貢獻。而青年作為社會的主力軍,不懼,本是青春的模樣。不退,彰顯青春的擔當。我們作為2020年的高考學生更應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因此,我想大家發出以下倡議:
1.盡量不要外出,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
2.出門一定要帶口罩。
3.發現疫情積極上報,不隱瞞。
4.努力學習,備戰高考。
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無論身處何處,每個人都盡己所能做對的事。微光成炬,穿透陰霾,向光前行,走出黑暗。
相信在全國人民奮戰下,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一定可以打贏這場抗疫阻擊戰!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6
1997年4月,是個不幸的日子,張老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為癌癥),她沒讓領導、同事、學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著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在這幾個月里,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復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床,晚上批閱作業試卷到12點。這樣,一直堅持到7
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向領導說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手術后,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著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臺。由于過度勞累,97年12月,張老師的病情復發,領導、同事、學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她不肯。她說:"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量達到了極限,每天工作10多小時,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惡化得特別厲害。人們勸她住院,她仍
然拒絕了。她說:"學生剛有起色,我不能離開他們,我的生命就是講臺"。領導、同事們說:"我們需要你活著,華坪人民需要你活著,請你服從安排吧。"沖著這份真情,她才進了華坪縣中醫院,這時,她仍然一邊治療一邊堅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走向講臺,從沒有在醫院安穩地躺過一天。看了不到一個月,醫生告訴她醫院無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轉院治療。為了節約國家的醫療費,她毅然決定出院。為了即將畢業的學生,她拒絕再到任何醫院治療,仍然堅守在崗位上。就這樣,張老師調到華坪兩年多了,雖然她一直帶著重病,一直承受著痛苦,可她從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7
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以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地區教育特點的方法。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的工資拿出絕大部分來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嗎,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了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她們。
在觀看張桂梅同志事跡的視頻時,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濕潤的:當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遠山路只為了去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告知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只要考上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高中,就能免學費就讀時;當她夜晚在手腳關節處涂完治療風濕的藥酒,躺在辦公室冰冷、堅硬的條椅上時;當她面對鏡頭,說出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兩年,把這些孩子送入大學”時,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同為教師,自問難以到達張桂梅同志這樣的大愛無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獻精神境界。
我們應該學習張桂梅同志“扶弱濟困、大愛無疆”的精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投入了這場脫貧攻堅之役。早在我在大學時代,我也有幸參加過一次為貧困山村的貧困群眾獻愛心的公益活動,對貧困有了初步的直觀感受,心中萌發出了自己該為此做點什么的真情實感;而在我畢業之后,來到了農村教書,一晃眼,十五年過去了。身體力行的投入到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將“所想”變為了“所做”,不僅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還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到了扶貧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張桂梅同志比起來,卻顯得相形見絀了。所以,我們都應以張桂梅同志“扶弱濟困、大愛無疆”的精神為指引,再接再厲,努力奮進,讓更多的困難群眾過上好日子,因為我們都知道,消除貧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感動中國觀后感850字篇8
張桂梅,一位63歲的老人,頭發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臉上刻盡了滄桑與疲憊,但是她的堅定卻散發著無窮的力量!
她,為了讓失學的女孩子重返課堂,幾近乞討的籌集資金,創辦女子中學,只是為了改變“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
她,為了給貧困的孩子交學費,毅然拿出自己僅有的200元生活費,甚至把妹妹寄給自己的路費悉數拿出。
她,為了挽救迷戀網絡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張桂梅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張老師一生無兒無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張桂梅老師就像一把利劍斬斷了貧困和愚昧的傳遞,架起了知識和山區女孩的夢想橋梁,張老師的無私奉獻,無悔付出,辛勤耕耘,愛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使命擔當的具體體現嗎?這才是真正的偉大,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著張老師的報道,不僅潸然淚下,仿佛有一束光射進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當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爭當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圣職責和使命。仰望星空,靜靜思考,這豪言壯語的背后不正是教學生活中平凡的細節匯聚而成嗎?
偉大出自平凡,我應該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上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積淀方法,摸索經驗,在活動中歷練,在實踐中促進專業成長,才能擔負教書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負踏上教師征程時立下的誓言。我應該向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贊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贊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贊賞每一個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贊賞每一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
紅梅傲骨,大愛無疆,我們應該承襲張桂梅老師的“紅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師德大愛,不改初心,牢記使命,在教育路上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