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觀后感800字
當拿起《日出》的劇本,必須要整理好自己的心緒,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才有辦法切切實實的體會到當時社會的種種黑暗與在這種環境下一個個扭曲心靈的形成,也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曹禺老先生寫這個四幕悲劇劇本的真正含義。
我特別喜歡讀《日出》,無論它用怎樣的形式出現,在我的心中,它是那么細膩與自然,也讓我們現代人可以永遠銘刻那段悲慘的歷史。
在《日出》里面的每一個人物,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也許就是蕓蕓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后果比“等著”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會上各種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實的妥協;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沖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斗的人,最后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于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復雜而又悲情的劇情里,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并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征。
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當時的社會.黑暗,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著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共同愿望,一定會沖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
日出觀后感800字篇2
當拿起《日出》的劇本,必須要整理好自己的心緒,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才有辦法切切實實的體會到當時社會的種種黑暗與在這種環境下一個個扭曲心靈的形成,也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曹禺老先生寫這個四幕悲劇劇本的真正含義。
我特別喜歡讀《日出》,無論它用怎樣的形式出現,在我的心中,它是那么細膩與自然,也讓我們現代人可以永遠銘刻那段悲慘的歷史。
在《日出》里面的每一個人物,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也許就是蕓蕓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后果比“等著”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會上各種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實的妥協;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沖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斗的人,最后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于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復雜而又悲情的劇情里,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并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征。
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當時的社會.黑暗,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著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共同愿望,一定會沖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
日出觀后感800字篇3
這幾天,因為女兒從圖書館借了一本破舊不堪并且書紙已泛黃的舊書——《日出》來看,我也利用空閑時間又一次讀了曹禺老先生的這本書,漸漸明白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日出》已不僅僅是書中各色人等的悲劇,更是一部社會的悲劇,生命的悲劇,青春的悲劇。
書中的陳白露是一個矛盾、頹廢、但同時又熱愛生活、厭惡生活的人,她希望生活得安逸舒適,紙醉金迷,但同時她又極度的鄙視憎恨著生活中的丑惡和不平、痛苦和齷齪。她性格自傲、高貴,但又脆弱、不安。但她的那顆天真、深沉、自由、善良的心從來都是自己的。所以她喜歡日出、陽光,甚至是窗外的雪花。她醉生夢死、得過且過,雖然她也并不甘心這樣的沉淪下去,但是除了等待,她似乎又別無選擇。最后,她終于解脫了,回到大自然中去了。書中還有不少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方達生、李石清、潘經理、黃省三、顧八奶奶、金八爺、小東西等等。在這樣一個充滿悲情、充滿動蕩的環境中,陳白露等人的悲劇是注定的、無法避免的。黃省三的命運更讓人唏噓不已,他是個懦弱、可憐的社會下層市民,他想要拼命的活下去,但別人不讓他活,他們逼他去死。于是他終于破滅了生活的希望,將自己的兒女們通通毒死,然后再自行了斷生命。可笑的是,他真的想死的時候,他們又不讓他死,說他精神有問題,這種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狀態讓這個可悲的小人物終于無法再支撐下去了,于是他瘋掉了。無辜可憐的“小東西”,陳白露雖然救了她,但卻保護不了救她,充其量只是將她的悲劇稍微推遲了一會兒而已。
劇中唯一的超然一點的人物就是方達生,他有著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想要去幫助需要他幫助的人,他想帶陳白露走,他想給陳白露正常的生活,但終究也只是給自己的心靈增加了傷痛而已。整個社會都在傾覆,能逃得了的又有幾個。“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通過《日出》我們能感覺到的是作者在方達生身上寄托的一些理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