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頌歌》觀后感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1
1;這樣的動畫第一次看,人物面部捕捉,除了金凱瑞的干巴老頭外,其他人物的臉都神奇的腫了一圈,餅臉加叔,饅頭臉科林,驚嚇過后分分鐘笑cry好嗎,科林的聲音真是絕色,一下子就聽了出來,相比之下加叔的合伙人配音愣是沒聽出來,身為粉真是羞愧一圈。
2:剛開始覺得應該是個略帶怪誕的傻白甜圣誕電影,熄燈以后才打開來作為睡前娛樂什么的欣賞一下,MD越看越不對勁,前面畫風還是很不錯的,對那個時代的風格很感興趣,每一幀包括金凱瑞的干巴老頭和腫臉二寶都沒能影響觀感,怎么看都是美cry得節奏,從合伙人幽靈出來徹底不對勁了,門環上的幽靈一大吼——心涼了半截,又是腳步聲又是鐵鏈聲的一起來,已經隨時做好關電影的準備,其實合伙人的幽靈出來的那么一會兒看久了還挺萌,完全幻想成了X男系列類型的變種人,本來終于開始精神勝利法的歡樂起來了,幽靈一整吼一下什么的真心有點兒嚇人,然后吼多了下巴就掉了,TMD這里差點嚇哭好嗎,還托著下巴說話,腦子都嚇炸了我沒關電影真是佩服自己,后來又來骷髏,童年陰影系列上線,不過經過掉下巴的驚嚇除了頭皮發麻倒也沒有嚇cry的感覺了,這電影千萬別給小孩子看好嗎?童年陰影什么的。
3:男主角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運能得合伙人幽靈這般提攜,不辭辛苦的讓三個幽靈帶著男主體驗了人生3D大片成功把男主從一個mean貨變成了一個善良歡樂的逗比,從第一個回憶開始男主就清奇的轉變了畫風,速度快的讓人捉急,好歹有點兒過渡好嗎?來那么快表示差點接受無能,就像是男主被嚇壞了所以神經搭錯了某一根突然洗心革面了一樣。
別的不說就說那群人反應吧,反正我要是看見男主轉變的那么恐怖我絕對會腦補出一堆陰謀或者突發神經病來著。
總體評價就是畫風是我的菜,更何況還有意外之喜的加叔和科林叔,之前表示完全不知道這兩人有參演,雖說兩人幾乎在里面毀容的幾乎被金凱瑞艷壓= =大方向什么的都是很好的,除了嚇人沒什么毛病,但是劇情硬傷哭了,男主轉變的比火箭還快比傻白甜小電影還奇葩,其他的就不說什么了。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2
查爾斯·狄更斯作為19世紀英國最杰出的小說家,他在英國古典作家中的成就僅次于莎士比亞。狄更斯一生寫了百余篇短篇小說,幾十篇中篇小說以及十五部長篇小說,同時,他還寫有大量的散文、游記、劇本等文字作品。在19世紀的英國文學中,狄更斯也是最先關注,并敘述孩子的悲慘命運的作家。
最近翻看的新版小說《圣誕頌歌》是狄更斯眾多中篇小說中的一部,這部于1843年出版的小說成為了許多孩子童年的必讀的經典書籍之一。
《圣誕頌歌》講述了一個非常有錢的吝嗇鬼史克魯吉對任何人都冷漠無比,在所有人眼里,他尖酸刻薄,冷漠無情,并極度摳門。沒有人喜歡他,他也不喜歡任何人,因為在他的世界里,錢比一切還重要。然而,在圣誕夜前夕,他的人生卻遭遇了一系列詭異:遇見曾經的搭檔老馬利的鬼魂,并在三個幽靈的相繼陪伴下,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連串的遭遇,讓史克魯吉幡然醒悟,沉睡多年的柔軟內心開始復蘇,從此,他從樂施、良善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以及快樂人生的真諦。狄更斯對史克魯吉真是筆下留情啊,讓他最終擁有了一個happy ending。
這是一個教人向善,自省的故事,也是狄更斯借用史克魯吉的經歷進行道德完善的過程,他企圖用這樣的過程來警醒社會,警醒每個人:善良可以不僅有拯救人性的惡的可能系,還能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道德影響。
這部小說是狄更斯中期(1842到1858年)的作品,從人物的塑造上,狄更斯已非常嫻熟,他擅長于對人性探索,并循序漸進的深入其中,同時,他在小說中融合了夸張、巧合、懸念以及極具戲劇化的方式一邊講述故事,一邊剖析人性,感人至深,亦發人深省。
可恨之人必當有可憐之處,史克魯吉正是這樣的人。他給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很糟糕,他自私自利,吝嗇,冷漠,在他身上完全感受不到半點人類的情感。然而,狄更斯筆鋒一轉,以第一個幽靈帶著史克魯吉回顧過往時,關于這個冷漠之人的所有謎題,全部呼之欲出。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根基,也是影響每個人一生的關鍵時期。史克魯吉冷漠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是他童年時光的悲慘,童年的他是個孤單的孩子,本該享受親情的時候,他卻孤零零地在學校里度過,陪伴他的只有虛幻的童話故事……因此,他日后對人的冷漠無情,并非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從史克魯吉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性起點的關鍵性,這對于每個孩子和家長來說,無疑是一種警示。
狄更斯的許多作品在少年兒童中廣為傳閱,他并非是偶然寫下這些作品的。這與他自身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童年的不幸福導致了他對兒童的命運傾入了更多的關注。是以,他不僅自己寫下了許多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作品,他還大力倡導其他作家多為孩子們寫出好的作品,這也契合了他對兒童所寄予的“自制能力、禮貌行為、體恤窮人和尊重老年人、善待動物、熱愛自然、厭惡虐政和暴力”等美德的期望。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3
羅伯特·贊米基斯的圣誕情結又一次作祟,這次他不走《極地特快》里童真純美的圣誕路線,而是搗鼓出這樣一部陰冷怪誕的《圣誕頌歌》,繼續編制他的銀幕圣誕夢。
和《極》里可愛俏皮的孩子們與憨厚善良的列車長搭戲不同,《圣》里他選擇鷹鉤鼻守財奴為主角,講述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影片始終彌漫在倫敦陰暗的色調之中,絕大多數劇情都在恐怖片的氛圍中進展。《極》請的配音演員是贊米基斯的老搭檔湯姆·漢克斯,他聲音和他本人一樣踏實可信;而《圣》則啟用金·凱瑞和加里·奧德曼搭戲,一個怪誕無邊,一個反派經典,完全和前者走相反的路線,一種有別于《極》的成人化。導演應該清楚:“只有足夠的冷酷陰暗才能襯托出最暖人心的溫情。”很高興贊米基斯這次沒有繼續走向犬儒的極端,雖然這仍然是一部不掉血肉不痛不癢的圣誕季商業片,但至少不專屬小孩了。
這部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似乎給我們提出兩個終極問題:
1.是否經歷過死亡或大難,才能懂得珍惜生活的幸福?
2.回顧一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究竟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想要的?
當我還是中學生時,羅伯特·贊米基斯的圣誕前作《極地特快》中僅僅一首“when christmas come to town”就把我感動得流了淚,如今讀研的我看過《圣誕頌歌》依然有那種觸動,卻不那么深了。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4
《圣誕頌歌》的主人公是一個麻木不仁、貪婪度日的吝嗇鬼。在一個圣誕節前夜,他的故友、合伙人雅布馬?馬利的鬼魂出現在主人公的面前忠告他希望他死后不要想自己一樣變成漂泊的孤魂野鬼。
史克魯吉非常幸運,他的人生有后悔藥可以吃,改變了他原來因有的結局。他度過了他一生最驚悚的一夜,也是最幸運的一夜。他可以從自己從少到老、從生到死的影像中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說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一些利益的誘惑。因為他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雅布馬?馬利的鬼魂沒有放棄他,而是希望他不要在這條吝嗇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史克魯吉少年時他的圣誕節是孤獨的。長大一點之后,他聽到可以回家過圣誕節的消息后欣喜若狂。變成學徒之后,在圣誕節里,史克魯吉和他的小伙伴還有他的師傅,一起在他們的電力和其他人狂歡跳舞一直到深夜才肯散去。到了壯年之后,他的那雙眼睛里已經開始顯出吝嗇和貪婪的神色。
史克魯吉現在的圣誕節,是冰冷的沒有熱天能溫暖他。仿佛他的時間里就沒有十二月二十五日,沒有圣誕節。他認為圣誕節是騙人的東西,所以他從不過圣誕節(只是指道了中年以后)。
到了史克魯吉的死期(某個圣誕節),沒有一個人為他傷心、難過。清潔婦、洗衣婦和辦喪事的人吧他房間的東西拿走到某個店鋪上買了錢。有的人還慶幸他死了,就沒有人逼債逼的那么緊了。
他發現在它而是是多么喜愛圣誕節,又體會到了圣誕節所帶來的好處與快樂,他還發現,自己貪婪吝嗇度日的下場將會怎樣,他決定痛改前非,不再貪婪,不再吝嗇,做一個懂得施舍的人
看了這個故事后,我覺得要做一個懂得施舍的人。在史克魯吉沒有決定痛改前非之前他的結局是很悲慘的,他的結局之所以悲慘是因為,他非常吝嗇,不肯付出一點點,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無條件地對某個人好(除了你的爸爸媽媽和你的某些親屬)。他決定痛改前非后雖然沒有說但我肯定,肯定比之前不知道要好幾倍,因為他變成了一個大好人,別人會因為他的救助而感謝他,還會因為他的善良而尊敬他,他死后肯定會有人為他而感到傷心。
我們應該把懂得施舍、不貪婪、不吝嗇作為在人生漫漫道路上的一條重要的準則,把“行善及時,諸惡莫作”作為做人的起點吧!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5
每年平安夜都會讀不同版本的《圣誕頌歌》,用讀這本書的時間,去重新思考”簡歷美德“和”悼詞美德“之間的平衡。考門夫人在今天的《荒漠甘泉》里平靜地說:我們常以為不做事是懶惰、是羞恥,所以總喜歡跑來跑去瞎忙。其實,默想的時間、與神談話的時間、舉目望天的時間,是對我們最有益的時間,這樣的時間從來不會太多。
同樣,每年重讀一次《圣誕頌歌》,這樣的時間從來就不會太多。
鄧嘉苑的譯本文字很像傅真《最好金龜換酒》的風格,優美、充滿細節,很喜歡這個譯本。讀過幾個版本的《圣誕頌歌》,這個版本包含的信息更加成人化,而以前的版本更像兒童讀本。例如鄧嘉苑版本對夕陽的描寫:夕陽在西邊天際留下了一道火紅的晚霞,像一只憤怒的眼睛瞪著這片荒野,不過轉瞬之間,那皺著的眉 頭就越沉越低,越沉越低,最后消失在漆黑夜晚的濃重幽暗里。
也給精美的插畫點贊。插畫很美,今天豆瓣推送了本書插畫作者“伸手打手”的廣播,忍不住就關注了。插畫的風格一改過去《圣誕頌歌》的陰冷風格,而用色彩和光線打造了一個充滿美感的英國圣誕。
又一年的平安夜,今年有幸讀到文藝范版本的《圣誕頌歌》,很喜歡本書最后私刻魯擠無懼周圍人眼光的大轉變:”有些人嘲笑他的轉變,他完全不理會,任由他們嘲笑;因為他有足夠的智慧明白,這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為了人好的事,一開始總是會受到某些人的嘲笑;他也知道這些人反正都是盲目的,他想到他們咧著嘴笑時瞇起眼睛的模樣,就像罹患某種惡疾而難看的模樣。他的內心也在大笑,對他來說這就夠了。“這種心態恰恰也是初信的___徒所要具備的吧?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6
與《圣誕發明家》基本上是一回事,《圣誕頌歌》是講狄更斯筆下的這個故事,《圣誕發明家》是圍繞作家筆下的這個故事講作家生平。看下來,二者得分也應該差不多。我就從狄更斯及其暢銷作品中跳出來吧,聊些圣誕題材迷們喜聞樂見的趣事。
January是從Janus演化而來,而Janus(雅努斯)是有著兩張臉的羅馬人的保護神,也就是后來“投胎”到伯利恒的Jesus(耶穌)。當然“投胎”是我的戲謔,西教中不存輪回一說。
公元紀年,也叫基督紀年,以圣子降生奧跡基督誕生之日為原點,加上耶和華造萬物所歷一個禮拜,正式定為了元年元日。公元紀年傳入我國,始于辛亥革命廢除帝制以后,沿用至今。
___之天主教的圣誕日是12月25日,放假7天至新年第一天。而我國比較務實,只取用國際通行歷法而不信奉西教,因而假日辦需要絞盡腦汁在元旦左右湊出個尷里不尷尬的小長假來意思意思,順手拉動一下GDP。
有別于___之天主教,___之東正教的圣誕日是1月7日。而猶太教、伊斯蘭教,因為只認神與摩西訂立的舊約,不承認新約以及耶穌在___中基督、圣子以及彌賽亞的地位而不過圣誕節。
盡管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共同信奉耶穌,都過圣誕節,但歷史上也曾互相殘殺。天主教一直是老大,曾在十字軍東征時順手擼了一把拜占庭東正教。法蘭西太后卡特琳借政治聯姻誘殺納瓦拉國王亨利及其新教勢力,制造了圣巴托洛繆大屠殺,開啟了胡格諾戰爭。這在電影《瑪戈王后》中有精彩的呈現。
基督新教中也有個別分支是不過圣誕節的,而傳入我國的西教中,基督新教規模遠大于天主教。據我觀察,我國的新教徒異常熱衷于張羅圣誕節,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把這個節日過出了中國特色,按“棗生桂子”的熟悉配方,研發出平安夜吃蘋果的新習俗、新風尚。
而信徒以外的廣大群眾則根據民間傳統習俗,在圣誕這天北方包餃子南方吃湯圓,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要吃剩下一只蛋,正應了那句成語:年年有剩蛋,人人阿武亂。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富足生活的熱切企盼。
有錢沒錢,回家過圣誕。相互陪伴是最簡單也最大的幸福,被家人需要是人生最容易忽視卻特別了不起的成就。又是一年圣誕季,最后要套用我國很接地氣的民間語匯,跟大家道一聲:圣誕吉祥!恭喜發財!一夜暴富!數錢數到手抽筋!
《圣誕頌歌》觀后感篇7
《圣誕頌歌》故事情節設置的很有新意:給一個預測未來的機會,讓他由果尋因。
主人公由于對金錢的迷戀失去了愛他的女朋友,一起長大玩耍的伙伴,親人和鄰里的關愛,他只用金錢和利益去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意義,幾乎所有人都討厭他,孤立他。他變得越來越愛猜疑,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他聯系到有小偷、強盜要掠奪他的財富,因此所有門都上了三把鎖,所有窗都緊緊關閉;他拼命的壓榨自己的雇員,不放過任何一個為自己增加財富的機會;他謾罵路邊的乞丐,冷眼旁觀身邊發生的一切;他成天的忙忙碌碌,不愿休息,不屑和他人交往,就連圣誕節他都不屑一顧,因為這不能給他創造任何可觀的收入,他窮的只剩下了錢。
直到圣誕節的前一天晚上,冷漠,吝嗇的主人公,遭到了被他害死的冤鬼的報復。鬼魂給他引來了三個精靈,主人公跟著每個精靈分別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過去的他快樂、幸福;現在的他自私、冷漠、孤獨;未來的他慘死家中,沒有人參加他的葬禮,他的財產被他最討厭的生意伙伴所占有。這一切讓他很恐懼,他知道如果他仍然這樣冷漠自私下去,他悲慘的將來就會如期而至。他徹底醒悟到必須要改變自我。
與其說是主人公與三個精靈的神奇之旅,我更愿相信這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反省與、自我剖析的一次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就像宗教的洗禮過程一樣。宗教就像那三個小精靈一樣,他教導人們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讓過去沒有過多的悔恨和遺憾,只有珍惜現在才能創造美好未來。這也是西方宗教宣揚人生而有罪,要行善贖罪最終上天堂的意義所在吧。這樣宗教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正確的行為準則,人們就會像電影里的主人公一樣反省自己,約束自己,改變自己,這些準則讓人們少去了“吃塹行惡”的過程,就像一位良師一樣直接讓人們“長智和升華”。
整個電影讓我想起了一個困擾我多時的問題,影片雖然和宗教沒有太大的聯系,但是聯想并遷移主人公的經歷卻幫助我很好的理解了宗教如何引導一個人走向正軌,幫我更好的理解了宗教的作用和意義。
西方科技那么發達,為什么人們仍會相信“宗教”,這種不太“科學”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增長就算是小孩子也會知道“上帝創造了世界”那是騙人的“謊話”,可是西方人如何平衡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偏差,如何又讓自己去接受自己從小奉承的宗教居然是“假”的呢?
這個問題我也和別人討論過,大多說是由于習慣,或是政府行為西方人才對宗教失志不逾。
后來我慢慢發現,宗教的魅力不在于他的真假而在于他所宣揚的內容以及在人們心中所起作用,就像我們喜歡一個童話故事一樣,我們在乎的不是他的真假而是他所傳達的浪漫和美好。
宗教在人們心中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同時也警告訴人們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結果。我想“上帝”“天堂”地獄“等詞匯的涵義在現代的西方社會與對中世紀時期的西方社會來說有著天壤之別,以前鬼神之說的成分很大,現在那些詞匯也許就單純象征著西方人對“正義”、“善良
”的執著追求以及對“邪惡“的強烈摒棄。
在中世紀“上帝保佑”是一種唯心主義,而現在的“上帝保佑”,也許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好比我們會說的"Good Luck"。新的時代宗教被賦予了新的精神,擁有了新的活力。因為自己是無神論者,又不信仰宗教,所以一提到宗教難免就會先入為主的想到鬼神之說,不能想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之前才不能理解發達先進的西方人仍然信仰宗教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