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1
最初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吸引到我是因為它的名字,讓我聯想到了曹雪芹先生筆下的“金陵十二釵”,十二個鮮活的如花女子。而相隔數百年之后,同在金陵,這個六朝古都,又孕育出十三位可歌可泣的人物——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后,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為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群教會女學生、幾個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那里,共同應對一場生死浩劫。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那里,發現了女學生,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然而日軍再一次要求強征女學生前往慶功會表演節目。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團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風塵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利剪,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想想國軍戰士們如何用身體來抵擋坦克,我就心驚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慘景,真的很揪心。那種慘,好像不是能夠想象的,不敢想象那些畫面,那種仇日情緒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騰。很多讀者看到那里,大聲嘲笑她們的傻,竟然會為了琵琶弦、耳環和貓而跑出去冒險,而對于沒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托,無關世間安穩和動亂,畢竟她們是遭人嘲笑戲弄的邊緣人啊。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為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同是13歲的豆蔻年華,教堂里的女學生們依然過著天真浪漫的生活,而玉墨就被迫從一個好女孩變成一個“壞女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兒在春天到來之前就遭受了殘忍的摧殘,她本該天真無邪的生活徹底被那些逼良為娼的人們所改變了。在這些歲月里,她們的天真浪漫早已消耗殆盡,受過摧殘的她們更懂得保護年幼的女孩,所以她們挺身而出了。恰恰是這樣一些邊緣女性,她們在關鍵時刻,用生命包容了這個世界的丑陋。她們的英勇可歌可泣、可嘆可悲。她們的偉大更顯得日軍的卑鄙,對她們的敬佩更激發我們隊日軍的憎恨。
那曲《秦淮景》,她們是第一次穿著學生服唱的,而在書娟的回憶里,卻是穿著艷麗旗袍的十三釵。歌聲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們最終的光彩,很凄美,很蒼涼。吳語總柔軟,卻唱了一曲的剛烈。
在古詩《泊秦淮》里有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其實不然,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2
熱播的金陵十三釵博得了影迷們的不少熱情,在觀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以供參考:
故事類似于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為旁白,我以為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后,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后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一樣在于貝爾,正因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能夠這么說吧,我之所以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于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能夠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夠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生的。十三個“女生”(電影其實是十四個),僅有看過電影的才明白內涵。可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主角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可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我都懷疑她平時就是這個樣貌。
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為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回到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為了漂亮的玉耳環回到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生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終一口氣的時候拽著日本鬼子的腿幫忙豆蔻逃脫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生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的最大亮筆。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為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著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戰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我身臨其境的凄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為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可是沒有淚眼朦朧。反正看了這部戲更加痛恨日本人了,這些狗日的上輩子必須沒見過女生。
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導演心血的結晶,比三槍拍案好幾千倍甚至幾萬倍,能夠當做導演最有代表的作品,沖奧的機率那就看專業人士的評定了。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不必須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馳的電影作品在當年不必須就是票房冠軍吧,可是時隔多年你在電視或是網上再看到它的時候,還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厭;而有的電影你花錢看過一遍,等有機會免費看的時候卻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夠經得住時刻的推敲。
俗語說得好,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牢騷這么多主要是為了對得起偶的60元大鈔。
70多年前,我們輸了,輸給了千年前還是我們學生的的倭國,但為什么呢!
先來報道一下觀影現場的體驗。
離我好幾排的最終一排坐著一對中年人,帶著個5、6歲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電影關鍵場景時刻大聲地問些弱智問題,或時不時地哭鬧,爸媽則要么旁若無人地、愚蠢無比地試圖給P孩講解10歲小孩都明白不了的復雜的劇情,要么只是像在自我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著P孩哭鬧,引得眾人側目,但都默然而無人制止。我擦,您不明白這是有關國恥的片子,以為這是在看玩具總動員嗎!你難道不明白帶著P孩看這種電影,就算您自我不怕觀影受影響,但會影響別人觀影嗎!這是怎樣的素質!---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為何輸!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幫男女,一男的在開始放映后,仍不斷洋洋自得地、像在課堂演講一樣地說自我以前在南京上過幾年學、聽著南京話多親切之類,碰到殘忍電影場景,竟也眉飛色舞地拿殘酷開玩笑,以刻意顯擺自我對南京的熟知和自我的超現實的“幽默”,一幫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明白這是有關國恥的片子,以為這是在參加歡樂PARTY嗎是在相親獻媚嗎!您難道不明白在觀眾應對國之傷痛而抹眼淚時,您竟旁若無人地插科打諢,這不是幽默而是無恥嗎!這是怎樣的素質!----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為何輸!
突然地起了魯迅的文章,記起中國人像被拎著脖子的鴨子似地歡呼踴躍在中國土地觀賞處決日俄戰爭中被俘的中國同胞……
那是怎樣的素質,那是怎樣的悲哀,那是怎樣的絕望!
國家的競爭是國力的競爭,更是人的素質的競爭。
70年前,日本已經實現工業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國仍是落后農業國,文盲遍地,素質之別,戰事未開,勝負已定!
70年后,當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群眾自覺將個人垃圾從公共場所帶走,都能自覺地將盤中餐吃盡,而中國孩子,凡是玩過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當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時,更當你突然意識到這一切發生在日本人均收入遠高于中國的背景下時,你不禁得汗毛倒豎----我明白,我們輸了,我們又輸了,我們必然會輸了,正因我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很想扇那對中年人,很想給那個以在南京上過學而自居的SB一記響亮的耳光!真想把他們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躪----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們殺了吧,他們本來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國人!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為何輸!這一刻,我不想輸!
看了這么多遍電影最終明白了這部電影的中心——人性最完美的東西犧牲。
第一次去看這部電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覺是震撼和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時眼睛變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約翰看到書娟看到所有學生和秦淮河女生。他們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個個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們是那么的生動那么的真實!
當我第三次走進電影院時可能沒意識到我能認識到犧牲這個人性最完美的東西!
約翰從開始的‘二流子'為什么突然變成了保護孩子們的神父。玉墨一個風塵女子秦淮河的頭牌一個在人性丑惡中生活的女生,為什么會成為一個用自我去代替學生應對殘酷的姐姐!李教官一個帶著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將逃出那好像永遠不會消散的迷霧時,卻會做出可能讓自我和兄弟們永眠于此的決定。喬治一個貌似跟顧廚師一樣身份的人卻做出一個讓大家笑著哭的決定。書娟的父親一個漢奸身份的人,從一個自私的父親轉變成為一個舍生去為孩子們鋪路的人。豆蔻一個為了讓弟弟聽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風塵女子,香蘭一個中彈后抱著日軍大腿不放,只是為了讓自我姐妹能跑遠一點的秦淮河女生。和片中所有讓大家感動的主角一樣,他們身上都擁有最完美的東西——犧牲。在生命最無助的時候在環境最苛刻的時候,是犧牲帶來了生機是犧牲帶來了期望!不管他們之前是什么樣的人但那一刻他們都很偉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3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尸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么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么鮮明的比較啊。同時藏在教堂里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后,地窖里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向說著:“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著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為別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此刻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4
前天,我和媽媽以及媽媽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時下最流行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尸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么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啊。同時藏在教堂里的還 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最后一段,是學生在唱歌時,日本人聽了之后,要求她們去給日本軍隊唱歌。這天深夜,幾個女學生商量決定一起跳樓自殺,決不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們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更是她們的中國情結讓我感動。就在她們準備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現了,說愿意替她們去。看到這里,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決定啊,為了他人,犧牲自己,不也正是體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嗎?最后,她們一起帶著“暗器”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結局沒有放出來,留給人無限想象空間。看了之后,依然回味無窮。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點,是對中國團結精神最好的詮釋。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5
觀后對片中多個鏡頭歷歷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戰爭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戰爭是殘酷的,在我們抱怨當年日軍暴行的時候,事實上在之前的納粹二戰中,早已上演過。不管是在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杯具,還是在亞洲大陸上中國的隕落,歷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欲望與自私。片中的細節不管是不是真實的,我們都相信在戰亂的年代,國人是團結的,中華兒女是齊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復存在,“國”在當時必須是凝聚眾人的基礎,信念的所在!大到現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話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滅——落后就要挨打!
對于沒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托,無關世間安穩和動亂。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為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電影比小說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不像小說天馬行空。
作為電影來說,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
全片幾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話,注意了一下,貝爾的英文對話都盡量簡潔,句式簡單,玉墨的英語則用了許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詞匯,顯得她很有教養,畢竟是在教會學校呆過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從這一點上說,十三釵具備了國際大片的基本素養。
學會尊重下層人民,這是禮貌人的基本素養。因為每一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當就比妓女臺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妓女是婦女最古老的職業。”和那些被包養的女人相比,起碼她們是靠自我謀生。這些人之所以比我們過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為她們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會放逐了。
搞藝術的,請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態來揣度他們。不是所有導演都沖著金錢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個電影就是為了拿奧斯卡。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拍一個好電影。一個首先是自我喜歡的電影,然后是能贏得觀眾喜歡的電影,最終才是評委喜歡的電影。
真正的藝術家,不為別人而創作。他的創作,是內心的需要,是藝術的呼喚。好片不怕被潑臟水,好導演根本就不在乎無道德的詆毀。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6
《金陵十三釵》是部極好的小說,而張藝謀的電影改編的要比原著小說更好。電影多了更多的愛恨,多了更多的矛盾,雖說整部劇的節奏依然是緊湊而趨于平緩,最終的結尾似乎水到渠成,沒有什么突如其來、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鐘里,依然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開始不久是一場小規模的槍戰,士兵們掩護著女學生的逃亡,放棄了自我出城的機會,敵可是坦克,就以自我的身軀前赴后繼,掩護同伴前進,最終的一個帶著炸彈沖向坦克。最終一個個犧牲。然后是第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鏡頭,消滅了緊跟著的一群日軍之后,女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向前繼續逃,士兵們躲在殘垣斷壁之后靜默地目送她們遠去。這樣的一刻,沒有言語,來不及道謝,學生們只是邊跑邊轉過頭看著滿身硝煙的士兵,僅有那么短暫的一剎那,除卻踩在瓦礫上凌亂的腳步聲,僅有眼神的交流,卻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個鏡頭當屬秦淮河女人們的登場,美麗的旗袍,精致的妝容,實在是驚艷無比。雖說是在逃難,她們那樣款款走來,一顰一笑,風韻十足。從《色·戒》開始,我就一向很迷戀烈焰紅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線恰到好處。她放下提箱,用帶著手套的手輕觸紅唇,向樓上的美國殯葬師送去一個飛吻,霎時迷倒萬千。好似她雖出于風塵,卻依然高貴優雅。
我以為李教官會同小說里一樣,躲入教堂,然而電影中卻沒有。他悄悄地將之前女學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門口,他一個人獨自睡在教堂對面紙店的廢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彈,他及時地救下了書娟,他槍法極準,他一個人消滅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我的身上綁上引線,臨死時從樓上墜落,消滅了最終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終擊斃他的那個日本兵在動手前猶豫了,他沒有料到之前的襲擊都是由這一個中國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臨死前的笑容時恐懼了,然后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扣動扳機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對于流里流氣滿眼僅有錢的美國殯葬師米勒是如何變成神父約翰的,我覺得貝爾將這個過程詮釋的十分好。影帝總是有影帝的實力的。他醉酒、愛錢、愛美女、不祈禱,卻在危難的時刻穿著屬于神父的袍服,用自我掩護著身后的女學生們,大叫著“ThisisthehouseoftheLord!”他沖出去尋找失蹤的香蘭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謊言,告訴其他人豆蔻和香蘭只是被流彈所傷,沒有受苦,他放棄了和同胞一同乘船離開的機會,他義正言辭地告訴日軍:“Childrencannotgo!”他最終帶著女學生們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電影最終的那個眼神,臟兮兮的車窗后面,他開著車,眼睛里有如釋重負也有無盡的悲哀,然后漸漸地紅了,漸漸地涌上了眼淚。不知他在想誰,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喬治,死去的香蘭和豆蔻,還是,日軍車上的女人們,和玉墨呢?
我其實很喜歡豆蔻這個主角,從看小說的時候就喜歡。她其實很單純,她喜歡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實只是想要個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說,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種地。可浦生沒有田。她說,那我彈琵琶,你拿個棍,我們要飯給你媽吃,可浦生沒有媽。她想在浦生彌留的時候彈琵琶給他聽,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必須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而復返,最終被禽獸不如的日軍抓住,凌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樣的還有香蘭,她只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回去找耳墜,還不忘在破碎的鏡子前照照,看著自我依舊姣好的容顏,她在中槍倒地之后還抱住日軍的腿,想阻止他們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當車,日軍在她死后也沒有放過她。花一樣的生命啊,就這樣流逝了。其實小說里說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瘋了,而口里卻一向念著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個太完美的主角。她是秦淮河的頭牌,她姿容出色,她氣質出塵,她擅長琴曲,她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她聰明機智,她處變不驚,她深明大義,她是個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這亂世,她也是秦淮八艷似的人物,驚才絕艷,會有無數風流才俊為她一擲千金卻依然難以一親芳澤。然而她不幸生于戰火紛飛國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淪落風塵。可她能在危急時刻為女學生們打開地窖的門,她對書娟說,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時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對約翰說,別在戰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體就不是我的了,你此刻就帶我走吧。她想回到自我的十三歲,她說她十三歲之前都是個好姑娘,她在臨去之前拿起琵琶,帶著姐妹們為女學生唱一首《秦淮景》。她義無反顧地登上日軍的車,卻紅著眼眶回頭看著約翰微笑。
其實小說里寫書娟不喜歡玉墨,是因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導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國把她一個人丟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電影里并沒有這樣的橋段,書娟她們只是單純地將自我和所謂的釣魚巷女人劃分開來,不喜歡她們,卻一點點地了解了她們。書娟其實是個很不一樣的小女孩,她不一樣于其他的同學,她很冷靜,她也很大膽。她躲在管道里大著膽子同約翰說話,她看到日軍沖過來,為了掩護地窖中的女人們,果斷地作出決定帶著同學們跑到樓上,她機智地跟日軍說小蚊子是她們丟了校服的同學,她跟伙伴們說,不能讓日軍糟蹋我們,于是排好隊爬上教堂最高處準備自盡,自我站在第一個。她以平緩悲痛的語調敘述這個故事總是帶著一雙純澈的眼睛觀察四周,看著周圍的人來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現。
喬治是個好孩子,我確定。他必須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遺志,好好照顧女孩們。他請求約翰留下來,請求他修好卡車帶他們逃出南京。他決然地成為了第十三釵,他不愿意中途跳車,為的是給約翰和女學生以充足的逃跑時間。他帶上滑稽的假發辦成女孩子,那一剎那我卻笑不出來,只能流出眼淚。那個帶著瓜皮帽小眼鏡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語的稚嫩男孩,那個帶著假發穿著旗袍深深地低著頭青澀的假女學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結局。
孟先生是個漢奸,他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個好父親。他拼了自我的命,也要保住女兒的安全,于是冒著風險給約翰送來修卡車的工具。他緊緊跟隨著日本軍官,懇求他救出自我的女兒,卻發現上了日本人的車的其實不是那些女學生,他驚訝地愣住,卻什么都沒有說。日本軍官忽然轉身朝他開槍的時候,隨著那砰的一聲,我的心一顫。于是這位父親就那么曝尸街頭,約翰來不及將他埋葬,只能用帽子蓋住他的面容,他臨死,也沒能見到女兒一面。
電影里,玉墨說,別人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一位姐妹之后說,隔江猶唱后庭花。別人罵我們的話,我當然要記住。于是這群女子作出了這樣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來。其實小說里還有一句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難道我們不唱,國就不亡了嗎?最終的那曲絕唱,那曲《秦淮景》,吳儂軟語,煞是好聽。女子們旗袍艷麗,款款走來,依舊是衣香鬢影。曲子里唱的是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仿佛外面的廢墟瓦礫,殘垣斷壁都是假的,走出這個教堂,外面還是堂闊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們走了,她們穿上女學生的衣服,她們也能夠嬌俏清純,她們再也杳無音訊。約翰說,她們的工作是有關愛與恨,只是她們的愛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點。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為唯一一部我在看預告片的時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電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劇情畫面華麗無比,卻看了幾遍都不明白到底想表達什么。雖說還是南京大屠殺的老題材,那里卻沒有《南京,南京》那樣大規模的戰爭沖突場面,也沒有《拉貝日記》里面那樣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劇情只是發生在這個小教堂里面,每個人都是最底層的普通人。獨特的視角決定了這個故事的不一樣。應對戰爭普通人的無能為力和進取反抗相互交織,纏繞出的是人性的魅力。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7
昨天星期日,我去觀看了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戲在微博上抵制 的很厲害。原本我也想,再沒有看的情況下隨波逐流的抵制一下拒看。但還 是禁不住好奇的誘一惑,想看看到底為什么要抵制它。于是坐進了電一影院,但說句心里話,就沖這部片子騙了我大把的眼淚這個份上,花50元還 是值得的。影片有個最大的敗筆,就是那半分鐘的床戲。把原本很凝重的題材變得有點滑稽。我不反對在凝重的題材里加上一些輕松的元素進去,但把這生編硬造的床上戲給加進去就太有失水準了。以為這半分鐘的一床一戲就能把人吸引進電一影院就能制造出票房的奇跡,那也太小看觀眾的智商了。真不知道張藝謀想什么呢?人家嚴歌苓的原著里根本就沒有這段情節,你張藝謀好色這口,也認為觀眾都好這口?簡直惡心死了,這是這出戲的最大敗筆。其次,這出戲很多情節不能細琢磨,都不合邏輯,經不起推敲。雖然不合邏輯但還 是很感人,無亂男女老少,我感覺身邊的人都流淚了,其實流淚是因為南京大屠一殺的場面實在是觸目驚心太殘忍了,讓人不忍目睹那些人的死法。
影片拍的很凄美,鏡頭影像都很漂亮,演員演的還 不錯。而且電一影也確實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奸惡兇殘的嘴臉,也反映出來無論什么樣的女人在大是大非上都還 能展現出偉大來。當然男人也很偉大!任何人都有偉大勇敢的一面。
我想我的這些評論還 算是中肯,這部影片也不像網上評論的那么不堪入目,還 是可圈可點的。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精選篇8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很難不被這十三釵觸動,我甚至會忘記了她們的職業——妓女。她們第一次來到教堂的時候,眉目艷麗,穿著旗袍披著貂皮,嬉笑怒罵,走起路來腰肢一扭一扭,滿是風塵女子的味道。一來就占領了地下室,在里面肆無忌憚地打牌,換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國人調情。
“她們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帶進了教堂。”
一群讓人生厭的女人。
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群女人,會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險,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護著一群抗拒她們的孩子。人性——這是我在她們身上最為觸動的一點,也是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一點。我不想談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糾結這種宏大的主題,我只想說一說電影里的這群人體現出來的人性和感情。
張藝謀在電影里,用了很多反轉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將這份人性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得那么動人。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們都有缺點。那個來教堂收殮教父的外國人約翰,貪財,好色,怕事兒,應對男孩的免費修車請求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在日軍闖進教堂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來,把那群無力的女學生丟在外面。但就是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用還在顫抖的手撐起了教堂的紅十字旗,大聲控訴日軍的罪過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將那群女學生護在身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同伴告知自我僅有唯一一個機會離開南京時說“我不能拋下那群學生”。當然還有那群女人,我還記得她們因為怕死把全身是傷的軍人趕出教堂時的氣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赴死時的難過。
這樣先抑后揚的手法,讓這份人性更加動人。電影中的每一個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特征,都有著一份生命的鮮活。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電影背景便免不了戰爭的血腥和慘痛。電影的開場就是女學生在戰爭的狼藉中逃命,身后是猙獰的日軍。導演在電影開頭就不遺余力地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日軍的殘忍。其中中國軍人排成隊,用身體擋住坦克,讓爆破手盡力接近坦克的畫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后的祖國啊,付出那么多條生命才炸掉了一輛坦克,而敵人后面還有很多輛坦克。張藝謀是細節處理的高手,他讓緊接補上的那輛坦克只在鏡頭里出現一小部分,但已經足夠刺痛人心。
那十幾個女人的出現讓我們短暫地忘了這份殘酷,將歡笑和生機帶進了教堂。敵人是野蠻的,軍人是冷酷的,女學生是驚恐而蒼白的,僅有這十幾個女人是鮮活的,笑嘻嘻的。她們來的時候是笑的,包括最終決定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時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點潑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來“婊子無情”“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罵名。她們在笑,約翰教父在強裝地笑,女學生因為逃過一劫在笑,她們都在笑,笑得讓我們差一點就相信了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還有機會回來,直到小蚊子上車前突然爆發的哭喊,我們才突然醒悟。
導演一向沒把主角刻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個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訴觀眾,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會怕死,但即使這樣她們仍然選擇赴死。最終她們離開教堂時,鏡頭從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釵們穿過地上大大的紅十字架一個個走出去,紅十字架是救贖、生命的體現,這樣的鏡頭讓這一次離別充滿杯具和諷刺色彩。
電影結束了,人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