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1
今天,在電腦上把近段時間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唐山大地震》看了一遍,覺得這是一部感情細膩真摯,很能打動人的影片。真的不負眾眾望,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好久沒有這樣傷心過了,動情處,抽咽得聲音都顫抖了,話都說不順暢。
我覺得這部片子對女主角王登刻畫得非常成功,真實的再現了一個受地震傷害和親人拋棄雙重痛苦的女孩子的情感發展過程。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開掘得非常之深。
首先,在王登的母親是救女兒還是救兒子的抉擇過程中,觀眾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所固有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會對母親的抉擇發生作用,并且在吃西紅柿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我相信當一家人在看這部電影時,夫妻可能都會有此一問:要是你,會救誰?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脫胎于當年沙鷗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個問題:當你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你只能救一個,那么你救誰?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編劇就把這個問題拋到了那位母親面前,也同時拋到了觀眾面前,非得要那位母親和觀眾做一個決斷。但是,現在距那場災難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中國人的人口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當然,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一些人頭腦中還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現在的年輕觀眾肯定無法完全接受母親在重男輕女思想下的選擇。可在那個年代,那位母親的抉擇肯定會受重男輕女思想支配,于是,編劇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擇在年輕觀眾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術性處理,讓觀眾覺得那位母親的選擇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寫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關頭,大的讓小的,這在中國人的思想感情中還是能夠勉強接受的。再者,母親首先看到的是兒子,而不是女兒,這一處理又讓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對養母的感情,她在大學兩年都沒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養母,這是因為她對自己被生母親拋棄讓她對所有母親都有一種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養母。這樣的情節設計我覺得比較符合人性的發展。
再次,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懷孕后,一般都是驚驚慌慌的想辦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顧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其行為說明在她的潛意識里有一種報復生母的欲望,當然,也是經歷了這場災難死里逃生后,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親的一句話:你怎么躲我這樣遠呀!深刻的揭示女兒王登的這一選擇的心理根源。
總之,這部電影的細節處理得非常成功,使得這部影片有很強的感染力,從而具有很好的催淚效果。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2
電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突破 6 億元的票房向世人證明它無疑是相當成功的,確實,不愧是大導演導的電影,這部影片在催人淚下的影視效果之余,讓人感觸良多,筆者從個人的感覺漫談一下該片成功的幾個方面:
整個故事情節精彩而完整,前后呼應。影片以唐山大地震為歷史背景,從著名演員徐帆飾演的母親痛苦無奈在女兒和兒子之間,選擇放棄女兒救出兒子,導致僥幸幸存下來的幼小的女兒登對此心靈遭受沉重打擊而引出的故事為電影主線,這個故事選得非常成功,震撼人心,活生生骨肉分離的震懾力一點都不亞于《泰坦尼克號》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故事情節鋪展合理,展現生命的脆弱和真、善、美的情懷。 6000 多萬重金打造出來的大地震慘烈的場面,篇幅恰到好處,充分展示了編劇和導演對整個影片節奏把握的功力,使人們不要忘記 30 多年前那次慘痛的大自然災難,又緊緊圍繞故事主線展開。影片中女兒登遭受的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她幾十年不愿與母親相見,讓人覺得合理,情有可原。在養母彌留之間,她溫柔的貼著養母的面說,爸爸愛你,我也愛你。這是一個很善很美的瞬間,這一刻,這位養母一定覺得為養育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人要學會感恩,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品質,影片用這一句溫柔的話昭示了這個簡樸而重要的道理。而登的親身母親因為絕望無奈放棄登而負疚了一輩子,一樣痛苦的心靈關閉了本能屬于還年輕的她的幸福。經歷汶川地震救災場面的登最后理解母親當時的痛苦與無奈,與母親盡釋前嫌相認,這些情節都過渡得相當自然感人,令人扼腕信服。
演員的表演自然、到位,徐帆、“老戲骨”陳道明的演繹讓影片增色不少,幾位年輕演員表現也出彩,有一處小的細節:高大帥氣的研究生師兄在送新生登去女生宿舍的途中,示意遠道而來正內急的登上洗手間,登愣住了,沒想到這位酷斃了的師兄如此細心體貼,影片后來兩人很快成為情侶并導致登未婚先孕也在情理之中,這種看似不經意又非常巧妙的畫龍點睛之筆又完全可以與電影《阿凡達》嚴謹的故事設計媲美。
可以預言,成功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會是影視界眾多獎項的寵兒,如果國外不對中國電影有偏見,對中國文化有一些真正的了解,筆者甚至認為,外國獎項也可以收獲良多。我感動噓唏之余,為咱們中國人能拍出這么好的特定題材的影片感到振奮和高興。而影片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與感恩的偉大更是一切獎項所不能涵蓋的成就與貢獻。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3
電影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后,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舍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于大制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準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后是感動,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4
剛剛看完《唐山大地震》,有點后悔了,真應該去影院看這部電影,說從頭哭到尾有點夸張,但感動確是無處不在,故事通過描述一家人的生活變遷,來反映整個社會的變化。
地震場面真實的讓我心驚,記得馮小剛說這5分鐘的場面花費了80多個人3個多月的時間制作而成的,相信在影院看會更加真實。故事中濃濃的親情讓我感動,方大強為了救孩子被倒塌的樓埋在了下面,面對兩個可愛的兒女,元妮艱難的抉擇,以及元妮的婆婆和大姑姐的寬容和理解,當元妮的婆婆理解的留下了方達,元妮的一聲“達”喊掉了多少觀眾的眼淚,也讓我相信她的生命支柱回來了。
方登從地震逃出來后的32年的生命里伴隨著對母親的恨,她不明白母親為什么不選擇她,記得有次發布會,演方登的小女孩哭著說:我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么媽媽選擇弟弟,而不是我?當時徐帆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她說:當時聽到了弟弟的聲音,所以選擇了弟弟。
如果可能,她愿意用自己的命來換女兒的重生。我相信這是母親的心聲。
又一次感動是在看陳道明,很抱歉我忘記了這個角色的名字,年邁的陳道明看到女兒和外孫女后,那種動作和眼神很到位,那種又恨又愛的尺度拿捏的很準,沖女兒發了一通脾氣,我感覺這應該是他第一次對女兒發脾氣,看到外孫女又充滿了喜愛之情。我相信在陳道明的心中他從來都是把方登當做親女兒一樣的看待,所以才有了那樣真情的流露,他對方登(王登)是沒有任何芥蒂的。
轉眼間32年過去了,又一個母親要面臨抉擇了,這次是汶川大地震,方登拿著那個孩子的輸液瓶,親眼看到了母親決擇的過程,我想那一刻,她應該已經明白當年自己母親的無奈了。看到弟弟時,她才充滿了內疚之情。“看到弟弟活著,多好啊”我淚流滿面。
很久沒那么暢快淋漓的哭了,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動了,其實馮小剛的“狂”是有道理的,我看過最近幾年馮小剛的所有影片,《天下無賊》中那貫穿始終的“一絲未泯的良心”,最后讓劉德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激起了我內心的波瀾。賀歲片《非誠勿擾》在笑聲中,讓我對愛情有了更新的認識,原來真正的愛情是需要經歷死亡的洗禮后才能獲得新生。電影《集結號》的成功更是有目共睹的。我也衷心的希望影片能達到馮導期望的票房,我也相信馮導發布會上說的那句“孤獨求敗”,想在中國找個電影人和自己一較高低,可是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能和自己比試。
看完影片最希望的是能留給自己一些東西,我不希望看完了,我的記憶和思想也隨之結束了,所以我最近癡迷上了國際大片,那種或感動或讓你深思的電影都有一種東西在里面,給我們乏味和沒有方向感的人生點亮了點點星光。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5
上個星期回家了,這次還是一樣的“忙碌”,一樣在不停的趕場。很累!但不管怎樣,我還是擠出了一點時間去看電影。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同時也是一部我看了那么多大片最有感觸的一部!看這部片子時,帶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同時也是悲傷的。震撼著地震所帶來的后遺癥是那么的大,同時悲傷著地震后的災區不僅僅是震后的生存問題,以及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看這部電影我不禁淚流滿面,為那死去的同胞也為影片中人物所演繹出來的.故事。
在這兩個多小時里,我即害怕又感動,害怕地震時片中人們慘死的情景、小女孩在死人堆清醒的情景,畫面的灰暗讓我不禁想如果我在的地方也發生同樣的事情的話,我會怎么樣?影片剛開始時給我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情緒,我的神經是緊張的。但與此同時我也受到很大的沖擊,在發生地震后,搶救被埋在地下的傷員時親人們所做的決定,是那么的無奈和心痛!我想我會有段時間都忘不了當方登聽到媽媽說:“救弟弟”時那絕望的眼神;忘不了李元妮背著兒子去醫院時那麻木的眼神;忘不了小女孩從雨中廢墟中醒來,周圍一片傷亡景象,哭著被人抱走的鏡頭,忘不了…
影片中的幾句臺詞也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在李元妮吃飯時說:“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那時元妮的表情是迷茫的,她在追憶也在回憶。我到現在還沒有能夠很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但是依然覺得這句話很讓人心痛,這里面蘊含的是怎樣的含義和情感?!是怎樣的情感讓她說出這句話?內疚?還是思念?我不知道,但從她話語中我能再次體會到: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在王登在和大師兄談墮胎時說:“犧牲,你哪知道什么叫犧牲”——在里面包含了多少對母親元妮的嫉恨和自己受到的委屈,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到的情感;在方登回到唐山老家與分別三十年的母親見面時,元妮跪著說:“你是從哪冒出來的,怎么不給我個信兒呢?!”——老母親的意外和感動以及她內心情感的釋放是那么讓人揪心和高興。還有很多經典的臺詞我忘記了,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了最近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很多事情我太過于執著!很多機會我放棄了!很多時候我錯過了!所以我造就了現在的自己,讓自己走進了一個胡同里,自己把自己困死!
電影《唐山大地震》在網上有褒也有貶,但我個人覺得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影片中所演繹出來的情感是讓人尋味的,是讓人深思的!沒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下,這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這也是我看了那么多的電影最想推薦的一部影片。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6
近期電影院里在熱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震動人心的大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洗禮,卻感受過汶川大地震的傷痛。印象里也只有媽媽當年給我講的那些點點滴滴。我帶著記憶,懷著一顆堅強的心來到了影院觀看《唐山大地震》。
影片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當年的情形為背景,細致的描寫了唐山一個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訴我們:生與死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僅僅是在短暫的幾秒鐘里,一個繁榮而平靜的城市就灰飛煙滅,成了一片渺無聲息的廢墟。那一聲聲歇斯底里的吶喊,無不刺痛著我們每一顆心靈。夫妻之間的愛,生與死的相守;母子之間的愛如涓涓溪流、源遠流長。就在妻子在丈夫身邊不知所措那一剎那,突然聽到有人喊到了自己的孩子的消息,母親像看到了希望那樣跑去救孩子,當救援隊發問“想好了沒呀,到底救哪個”時,那就像一只可惡的惡魔在一片一片撕扯母親的肉,母親在無奈之下選擇了弟弟。也就是這一刻,女兒從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她誤以為被母親放棄,不敢認真去愛,不敢相信愛,殊不知,她們的內心其實是最飽滿、最真實的、生命可斷,情卻難了。追尋失去的,才彌足珍貴。因為生命,不應該在回憶里感嘆,應該真誠觸碰情感,彼此珍愛,認真的生活!而母親也因此為女兒歉疚一輩子。當若干年后再一次救援地震災區時,他們奇跡般的再次相遇,看著眼前的一幕幕畫面,仿佛唐山大地震就在昨天,女兒理解了母親的心痛,最終還是原諒了母親。
每一個觀看過這部影片的人,無不涌起情感的波瀾,無不感到心靈的悸動,從唐山到汶川地震,無論是影片還是我們的現實生活,都讓我們感動于華夏子孫的大愛無私。“唐山大地震”帶給我們的震撼也遠不止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臉也沒有露的滿身淤泥的解放軍,也是同樣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們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有的傷了,有的還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卻沒有一個人發出怨聲,都是無比堅強的沖上前去,與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災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難預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條心,就一定能戰勝困難,贏得勝利!地震只是一個載體,它引領著我們追憶過去,呼喚情感的回歸。驚天動地,生死離別,告訴我們,地震是苦難的。但是,它又在歲月流逝之時,喚醒我們迷離脆弱的情感:活著,是一種幸福,愛,無可匹敵!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7
今天的語文晚自習,我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感觸甚多。一部小小的電影卻在每一個細節蘊藏著許多人生哲理,當然還 有愛。
看著電影中房屋倒塌的那一刻,突然覺得人和自然相比,實在是很渺小。雖然人們會利用自然,會預知天氣,但面對這樣的天災卻束手無策。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人類能控制,能預知的的災難。就算以后能夠預知,但能阻止或逃避嗎?因此,在抗震,救援的同時,也得學會尊重自然。
地震后那個選擇的畫面,相信許多人都記得。母親在絕望之中選擇救兒子,這對女兒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但在當時的社會這也是正常的。并且幸運的是,她的選擇是對的,兒子和女兒都活了下來。我們不難發現,人生中有許多選擇題等著我們選擇,選錯一兩題沒有關系,但錯得多了,可能會后悔一生。
不論是地震中的母親,還 是那對領養孩子的夫妻都有一個共同點:愛孩子。地震中的母親很堅強,相信自己可以照顧好受傷的兒子。當兒子放棄考試,放棄戴假肢時,母親都給了他正確的方向。那對夫妻也通過對養女的關心與理解和女兒一起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當兒子長大后要獨自一人去外闖蕩,母親盡管滿眼的不舍,但為了兒子的前途還 是堅決地關上門,面對別人甚至是兒子要她找個老伴的建議,為了死去的丈夫,她都一一推辭,準確來說應該是拒絕。當兒子有錢有車有房時,兒子要為她買新房子,她不同意,也是為了丈夫和女兒,怕他們的魂找不到家。這迷信的話在此卻讓人十分感動。忠心,愛子之心在此處都得到很好的展現。
而那對夫妻對養女的愛也不亞于那位母親。他們理解養女,尤其尊重女兒的意見,這也讓養女能很快對他們像親生父母一樣。雖知道自己很愛養女,但仍能支持養女去唐山尋找親人,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當電影接近尾聲是的那次地震,女兒主動投身到搶救中。一位母親為了他人的生命竟同意截掉親生骨肉的一條腿,而往往在災難過后才發現,人原來是如此脆弱。在截掉親生骨肉的腿后,原本堅強的母親在那一刻崩潰。這時,女兒才知道當年母親也是一樣一愛她。
電影到后面,在女兒回家后,盡管還 有那么一點隔閡,但在白發蒼蒼的老母親跪下的瞬間,即便是心如鐵般冰冷堅硬,也會被母愛融化得只剩下溫暖。故事到最后是一個完美的結局,畢竟在風雨過后,一定會有彩虹。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8
在1976年間,剛剛結束,全國還被籠罩在十年浩劫的陰影中,各族人民飽受痛苦。人們正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災難,使大家盼望已久的美好生活再次破滅!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秒,一道閃掣云霄的藍光刺亮了河北唐山的天空,緊接著大地開始瘋狂的抖動起來……
現今,唐山大地震已經被拍成了電影,我去看了首映。它是一個催淚彈從一開始便來的就是那么強烈,那么震動人心,生與死的抉擇猶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豈能一個痛字了得,整個地震的描述,縮小到了一個家庭。這樣更能讓觀眾體會到其中的滋味。一個看似渺小的家庭,卻演繹著人生情感的百態。丈夫在危急關頭的冒死,母親對骨肉的割舍、對丈夫的感恩以及女兒對母親的不理解與怨恨,還有解放軍的博愛無私,這種.種惟妙惟肖的動人心弦的描述,給現在疲于生活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個休憩的港口。
影片中,最精彩和最催人淚下的場景,無非是故事主人公在面臨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生死抉擇。這時,我的心也似乎跟著碎了,一個母親怎能丟下自己的親骨肉哇!
當心靈開始刺痛的時候才明白,原來整天圍著我們身邊的已經平淡無奇的感情是那么彌足珍貴!正如那句臺詞所說:“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句讓主人公愧疚了一輩子的話,似乎在告訴我們他真正的含義。
逝者已矣!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可預知未來,唯有好好珍惜現在,恐怕這也是此影片真實意義所在。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選擇有信心戰勝困難,只有自己有了信心,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不要放棄任何一絲希望,世界才會更美好!
其實,《唐山大地震》影片那么受歡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拍攝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人群混亂,采用了電腦特技。與演員動作相結合,看起來惟妙惟肖。這可與大型科幻電影《2020》的制作效果相同。在其中,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更深一層體會了大自然無窮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貴。可看出,這部影片的主創工作人員一定花費了不少心血,我十分欣賞這部大片!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影片,可是思考的是一個人生。正如海報上寫的一樣“23秒,32年”,是啊,僅僅因為那23秒產生的巨變,卻需要用32年的時間來撫平人心理的創傷!
最后,讓我們珍愛生命,接納親情,為了親人好好的活著。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因為,活著真好!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千字篇9
1976年7月28日的那個夜晚,在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了7。8級特大地震。震源深度23千米,范圍多達14個省、市、自治區。整個唐山市在23秒后變成了廢墟,共造成24。2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人民幣,地震罹難場面為世界罕見。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家庭在地震前的幸福融洽。但地震爆發后,面對即將倒塌的樓房,丈夫方大強與妻子元妮搶著去救被困的龍鳳胎方達與方登。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自己卻在營救時不幸遇難。這一切都發生在妻子元妮的眼前。震后人們發現了廢墟下的龍鳳胎方達與方登,但兩個孩子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若要營救,必定會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元妮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救弟弟”。而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姐姐的心中,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方登在被王德清夫婦收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喜歡說話,因為方登擁有一段痛苦的記憶,并不是她不記得,而是她忘不掉。方登高考后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并與研究生楊志產生了感情。
方達雖然被救但卻失去了左胳膊,元妮以母親無私的愛撫養方達成人。成年后的方達去杭州打拼,干出了一番事業。
32年后,汶川地震讓這家人再次相遇。
在國外定居的方登聽說汶川地震,作為一名醫療志愿者只身前往。身為企業老板的方達也帶領員工參加了救援隊。在救援現場,姐姐在一旁聽弟弟與救援人員的述說后,姐弟終于相認。身為人母的方登在救援現場親眼目睹了一位母親,不忍心看到救援隊員再次受傷,忍痛鋸斷了女兒的.雙腿。她終于理解了母親當年“救弟弟”三個字的痛苦與折磨。地震的23秒拆散了這個家庭,卻讓壓在水泥板下的女兒方登怨恨了母親32年。
影片的結尾,敘述母親得知女兒死而復生時內心的激動與感情的糾葛。當女兒踏進家門時,母親低垂著頭不敢正視女兒的眼神,包餃子的雙手不停地顫抖。方登看到了自己兒時照片下依舊擺著幾個碩大的西紅柿,想起了地震前一夜母親答應第二天買西紅柿給她吃。而這一天卻足足等了32年。母親最后對自己當年的決定給親生女兒下跪認錯。
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子女,將最無私的愛給予自己的孩子,哪一位母親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生命呢?很多時候,父母所做的決定不一定是正確的,但絕對是最無奈的。
《唐山大地震》,是在訴說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