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1
一檔名為《朗讀者》的節目火了,引起的網絡熱議也多了,作為一名熱心觀眾,我想在這里談談我對這檔節目的一些看法。
我是緊張備考的高三學生,偶爾能借著“積累作文素材”的幌子讓自己的心靈放飛一下,而《朗讀者》就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我喜愛節目中一個又一個讓人潸然淚下又讓人莞爾一笑的小訪談,樂于傾聽沾滿塵世煙火的記憶里毫發畢現的真實經歷,熱衷于用雙眼去窺探人性中鮮為人知的光輝。
有人說這檔節目中朗讀者的故事的吸引力蓋過了朗讀者本身所朗讀的內容,造成了文學的忽略和貧瘠。但是我想說,不可否認的是,故事的確引人入勝,部分朗讀者的朗讀水準也確實不孚眾望,但至少像我這樣的欣賞者并沒有忽略朗讀者所朗讀的文學本身。相反,我覺得正是這種具有“普遍性”的小故事,才引起了觀眾內心的普遍共鳴。更何況,這些小故事能賦予觀眾“拋磚引玉”的感覺,能激活觀眾更多更深層的精神需求。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里激起了什么。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導演李安說得好,我們在藝術中能更好地“看自己”。
智能手機正在把這個時代變得膨脹起來。當太多人都在膨脹的時候,有多少人能沉潛自己,真正地去讀一本書,去感受生活在文字里鮮活的角色,體驗其中描繪的時代色彩?《朗讀者》只是變換一種形式,通過個人故事里裹挾著的情感讓聽眾去領悟文學作品里潛藏著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而由這些真實故事所引發的我們的思考也升華了這檔節目的核心價值。它喚醒人們內心沉睡的柔軟,呼喚腦海中歷歷在目的我們所經歷過的場景。
董卿說,“主題詞選擇的標準,首先是它的情感張力。我希望所有的觀眾,在聽到這個主題詞的時候,都會有很豐富的生命聯想。”在每期節目最開始的部分,董卿都會在談論主題的選擇的同時也常常會引用很多文學作品來闡述這期節目主題詞的內涵以及選擇它的原因。而在闡釋的過程中,為了使觀眾能夠對主題詞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她往往會引用許多文學作品以及一些作家、詩人所說過的話。這些話語也往往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想要去閱讀這部作品的“沖動”,從而形成一種全民閱讀的氛圍,只是這大概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需要在時間的沉淀中顯其光華。
像是一劑強心針的注射,盡管每期節目的主題詞都平淡無奇,恰如走馬燈的生活里一抹浮光掠影,但是當我們真正再次聽到并思考這些詞時,我們又仿佛領略其深刻的底蘊了。陪伴、遇見、勇氣、禮物等等等等,正是這些瑣碎的事物構成了生活的總和,給予我們繼續向前的力量。
“人總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并借此跳脫柴米油鹽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價值期許。”《朗讀者》這檔節目正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在放松身心的同時又能豐富自己內在的精神平臺。
希望《朗讀者》的觀眾們可以對節目中的朗讀者多一些理解,畢竟他們也只是蕓蕓眾生里的普通人,并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很細致又飽含深情的朗讀。我們的目光不該囿于這些無足輕重的形式,朗讀本身只是表達的一種手段,我們應更多關注和尊重的是千姿百態的故事和燦若新生的文學。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2
姚晨有點從喜劇明星向女神發展的節奏啊,央視新的化妝師水平很不錯。她講了初到北京,作為北 漂,被一個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淚目。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聽姚晨的朗讀想到的
其實,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時間,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兩家人和一家人一樣挺著,忐忑的接受著種.種改變。
這一期的主題很好,說人生不是別的,而是各種各樣的告別。不過值得欣慰的事,我們這次告別是帶著很大的喜悅的。這次告別后很快還會再相見,而且以后再見也是方便的。
也許,若干年后,一切都過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還是懷念在紡織城的日子,在三廠四廠中間的過道了,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們。
懷念那個臨時的港灣,懷念一起創造未來的日子。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無數的告別也構成了人生百態。在清明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作家王蒙、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訴說著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3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朗讀者》,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堅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歲那年盛夏被點燃----要做一個出色的運動員。自此,他告誡自己,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姚明在堅持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從中國男籃最優秀的球員到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超級球星;從上海大鯊魚俱樂部老板到中國籃協主席。在籃球的世界里,他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20--年奧運會時,姚明左腳骨裂,有幾套治療方案征求他的意見。姚明說:“任何治療方案,都要將奧運放在第一位。”他堅持要參加奧運,決不放棄。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往往一念之差。是放棄還是堅持,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姚明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選定了目標,只有堅持才能到達彼岸。
記得上六年級時,我的數學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師找我談話,說:“丁麗潔,數學該加把勁啦,不然上初中時會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終有回報,你再堅持堅持,說不定數學就上來了。”老師的談話對我觸動很大,現在放棄不學就等于宣布讀書的路已到盡頭,我越想越害怕。事實上學習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選擇放棄,就好似游戲闖關一樣,一旦放棄就會滯步不前,硬著頭皮堅持一下,或許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堅持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就擁有了改變命運的力量。海倫?凱勒一個聾啞人,正因為她不懈努力,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最終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再比如剛逝世不久的偉大的科學家-- 史蒂芬?霍金,小時候醫生診斷他活不到三十歲,但他不向命運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為他的堅持,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一筆筆的財富。
只瞄準,不射擊,不是好獵手;只吶喊,不沖鋒,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為失敗而彷徨,更不要畏縮不前,只要我們堅持行動付出努力,就一定會穿過暴風雨,到達成功的彼岸!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4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于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于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艷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于“遇見”,情長于“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獲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5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作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毫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讀者,將書籍的底蘊與魅力放在了一個聚光點上,讓那些書籍中難以言會的一切都像蠟燭般在驟時間明亮起來。本期朗讀者來請來了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明星嘉賓。tfboys-王源。作為一個年少成名的高一學生,年紀輕輕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臺的燈光和無數粉絲的追捧。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夢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節目中的他卻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絕不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與名聲越大,他所承受光鮮的同時,也決然少不了質疑和否定。一個16歲正值意氣風發的少年,卻承受著同齡人絕不能及的關注,也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語,無異于是一座山的壓力。然而他,16歲的王源,并沒有泄氣或停滯不前。面對那些糟心的種.種,他選擇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讀里: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清楚別人該怎么過活,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在他去聯合國發言時,他看見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豎立著“china”,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那種真實,燦爛,灑在了每個人的心里。在這個和我同齡的人氣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讀里,在他溫柔靈動的聲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顆紅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種能讓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朗讀者的魅力,在朗讀里,溫柔而又透徹的剖析每一個我們所熟識的明星,或者說是偶像。在某些靈魂清澈的池里,他們或許和我們一樣,并不因為自己備受矚目,而忘記了生活,在他們身上,依然能透過《朗讀者》,找到人性的光輝,拾取我們都不舍得丟棄的最初的美好。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6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于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于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艷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于“遇見”,情長于“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獲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7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電子快速閱讀的沖擊下,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各種借口里,越來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讀書的韌勁和毅力,越來越多的文化底蘊被模糊,經典背后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號召力。目前國人閱讀量少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發出號召---多讀書、讀好書。
積學貴有恒。讀書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讀書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當你在埋怨沒時間讀書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浪費,當你的瀏覽各種八卦新聞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于規劃時間,善于利用時間,哪怕一天只讀一小段,常時間的積累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魯迅說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于利用零星時間,堅持學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為落腳點和出發點,讀書不是為了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將讀書的過程作為一個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啟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讀書過程中要勤動筆墨,善于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養思考的能力,善于綜合、分析、提煉,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和能力水平。
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后人在讀書中發散思考,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活用讀書時習來的智慧,將讀書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紙上談兵”的趙括,致兵敗國衰;“自幼熟讀兵法”的馬謖,信奉教條,敗于街亭。
作為“兩個一百年”建設的當代青年,要多讀書、讀好書,用智慧的、奉獻的青春書寫祖國美好的未來。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8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系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制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讀者》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怎么寫朗讀者的觀后感篇9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于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于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艷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于“遇見”,情長于“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獲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