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鳥朝鳳》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1
5月23日晚,東青山西同志們一起學習了電影《百鳥朝鳳》,觀后內心波瀾,久難平靜。當民間藝術遭遇現代科技,珍貴藝術逐漸被遺忘;當傳統文化遭遇信息時代,文化精神不再受重視,身為炎黃子孫,身為民族的接班人,該作何思考?又該如何應對?
感中華師承文化
真正的老師,會把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絕對無私地傳授給學生;而真正的學生,則會謙卑受教,不惜一切代價,不計個人得失,繼師之志,將老師所教發揚光大。電影里,焦老師是這樣的老師,天鳴是這樣的學生。以身作則,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尊師重道,傳承道統,是學生的本分。有好的老師和好的學生,如此一脈相承,才會有好的教育。電影中,針對天鳴的疑惑,焦老師叮囑他說:別盯著手里的那幾張票子,得盯著手里的嗩吶;天鳴在人群中迷失,焦老師一句話,喚醒夢中人;臨去世時,焦老師依然不忘嗩吶的傳承:我賣牛不是為了看病,是為了你把嗩吶傳下去。在焦老師那里,嗩吶的價值超過了金錢的價值,嗩吶的重量超過了自己生命的重量。唯有這樣的情懷和熱愛,唯有超脫了利益的桎梏,真正的教育才能落實,文化的真正精神方能得以傳承。
另外,對焦老師選擇學生的原則與標準,印象深刻。相比于聰明,更注重德行,因為德行才能真正讓讓師者放心,讓一個人走得長遠。獨具慧眼,善于識人,才能選對接班人,這也應是一位老師必備的能力。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2
時代浪潮滾滾而來,浪潮中夾雜著利益的誘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權威”。電影中,面對如此浪潮,師徒二人顯然因勢單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人們對于嗩吶匠越發的不重視,相比于嗩吶老套的表演形式,人們更喜歡看美女,聽流行音樂。不是嗩吶落伍了,嗩吶還是那個嗩吶,只不過是世道變了,人心變了。世道變得利益至上,人心變得浮躁不堪。嗩吶是一門藝術,浮躁的時代下浮躁的人們,哪還有心思欣賞這嗩吶?不再像以前那個時候,婚喪嫁娶,首先重視的是嗩吶,人們的眼神中透著敬畏,仿佛嗩吶發出的每一個音符都是那么神圣,過世的老人,如果能配得上《百鳥朝鳳》,則代表著他德行厚重,功德圓滿。于是,嗩吶不是簡單的樂器,成了老百姓的一種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種信仰!世代延傳,這種信念便約定俗成,漸漸形成了一種傳統。就是這幾百年的傳統啊,面對現代化浪潮的巨大沖擊,竟然顯得如此“弱不禁風”,時代發展,新舊交替,本是無可厚非,但在這巨變和聚變中,人們是否丟失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呢?
傳統,傳承正統。正統代表著正直、正義和正氣,正統不存,便難怪社會有不正之風了。藝術是表現形式、表達手法,是一個民族文化核心和靈魂的外現。藝術的形式與技藝丟了不可怕,可以通過刻苦學習,重新找回來;但支撐藝術長久流傳的文藝精神、文藝靈魂一旦丟失,便意味著這類藝術正統的丟失。而“民藝論”定文化,古往今來,民間藝術一直離老百姓最近,區別于宮廷或貴族藝術,它們起到了極大的教化大眾百姓、影響社會風氣以及塑造民間文化的作用。以“評書”(又稱“說書”)為例,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評古論今,演繹人生,在嬉笑中辨清是非,在怒罵中闡釋大道,在中國民間非常喜聞樂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網上有一段關于“陜北說書”的文字,可令我們感受一二:
“每逢說書,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圍坐在一孔窯洞里。說書人搖頭晃腦,指手畫腳,嘻笑怒罵,表情夸張,時而扮男,時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說到高潮時,場內不時爆發出哄堂大笑,整個窯洞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說到悲苦時,藝人聲音嘶啞,如泣如訴,聲淚俱下,聽眾也往往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斷非斷,悲從中來,整個書場無人不悲、無人不慟。小時候,我常常坐在人堆里,聽那些盲人藝人說書。前面往往加一段“小段子”,然后才開正本。如《五女興唐傳》、《薛仁貴征西》、《烏鴉告狀》等,常常聽得我如癡如醉,仿佛身臨其境,久久不愿離去。”
而今,民間藝術受時代沖擊,民藝精神受世人冷落,民間技藝找不到接班人。民間藝術傳承之困,如何突圍?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3
很久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電影了,更是第一次在電影院里看文藝片,在看之前,我雖然買過票了,但也總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傷的部分,但我現在真的很慶幸,我去看了!
嗩吶從一開始人人都尊重的東西變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東西,焦師傅是嗩吶的最后一代幸運兒,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選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游天明,因為他知道藍玉性子野,對嗩吶沒有從一而終的堅持,事實最后也證明了,師傅的選擇是正確的。
從開頭嗩吶匠們的演出遇到的盛況到最后只有天明一個人孤零零的為師傅吹《百鳥朝鳳》送行,反映出了傳統匠活的落寞,從演出的跪下來謝恩;到只給每位嗩吶匠一條煙一個紅包,而不再行接師禮;最后嗩吶班子都沒了。焦師傅在喝多后即興吹的嗩吶發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師傅對這樣的行為有多無奈,他一邊告訴天明“不要只盯著手里的票子,要盯著手中的嗩吶”到失望的表示“規矩沒了,規矩沒了”,在與人打完架后拾起損壞的嗩吶,心中的悲憤。
焦師傅在自己彌留之際還把自己的牛賣了,不是為了給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給天明置辦一套新裝備,其實他明白,現在的人已經不愛聽嗩吶了,置不置辦新裝備已經沒有用了,但他還是想為天明做些什么,為嗩吶再做些什么。
天明的師兄們都出去打工,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嗩吶了,而是因為他們需要養家糊口,焦師傅把他師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師兄只是看著焦師傅,連一句辯解的話都沒有,最后焦師傅親自上陣吹嗩吶,吹出了血,都還不停,最后他吐了一大口血,還不讓停,讓天明吹主調,他幫忙伴奏,因為嗩吶已經沒有人了,他必須自己挺起來。
德高望重的焦師傅,死后連四臺大戲都沒有,只有他最驕傲的徒弟天明獨自為他吹嗩吶送行,最后焦師傅放心的轉身離去,因為他相信天明會繼續吹嗩吶的,哪怕天明是最后一個嗩吶匠。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4
看《百鳥朝鳳》,自始至終,一種沉痛的感覺,出了影院,廣場上的廣場舞音樂更顯得格外刺耳,有一種想馬上逃離的感覺。片中的影像歷歷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獲,我說:“天鳴不如藍玉聰明,但割麥子很認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嗩吶,他的師傅收他做徒弟是因為他爸爸頭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順。”
爸爸分享說:“我們爺爺也是嗩吶匠那時候可是很高貴的職業,村里沒有幾個人會的,村里人很尊重,現在都被遺忘了。”
早上到學校,跟老師說:老師,你會不會吹嗩吶?我想學。么非這小子想傳承這門藝術?影片展現出一種傳承,師道和孝道的傳承,主人翁游天鳴開始不愿吹嗩吶,為了爸爸的一個愿望,去學吹,為了師傅的,一句誓言,去傳承嗩吶。焦師傅,挑徒弟也是觀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擔當,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觀察一個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親帶天鳴去拜師的畫面,父親對師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師的決心。焦師傅一句:“磕什么頭?這頭不是誰都能磕的。”說明了傳承的嚴謹。徒弟收七八個,其中有天資聰穎的藍玉,卻未曾教授嗩吶的頂尖作品《百鳥朝鳳》,要挑選什么樣的人,是為中華文化的負責任。焦師傅的智慧是我們老師該具備的,識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人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經的信仰都移情別戀了,曾經的嗩吶匠們都更改了行業,連天鳴的父親也要求兒子改行,但是焦師傅在最后時刻想的是嗩吶的傳承,而游天鳴一直守著信念不改,《百鳥朝鳳》只吹給德行高的人。焦師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鳥朝鳳》
沉重之余,也萬分慶幸,慶幸我們伏羲教育正是從根本出發,教人倫,順人性,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傳承,將來會有千萬個游天鳴來改變社會,那就是我們的伏羲娃。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5
師父非師傅,更與老師有本質上的區別。父母給我們生命,而師父給的是人生。師父是用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和他自己的靈魂教會你走好人生之路。而當今這個時代,師父都成師傅。工人階級的專用稱呼,更高級的就是老師了。老師是個職業,更加成就了人性丑惡的一面。與中國傳統中的師父一詞有天壤之別。電影中這一個世代相傳的嗩吶匠焦三爺,用生命演義了傳承,演義了中國文化精神的師父。他雖固執,但仁愛,有骨氣,愛憎分明,有操德,個性鮮明。他愛他的嗩吶,愛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愛他的徒弟,唯獨不愛他自己。這幾乎是中國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共有的性格特點。他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得,是吹給自己的,要吹到骨頭縫里,不能讓嗩吶沒了。”這經典的語言,只有師父才能說的出來。因為這個聲音來自他的靈魂,而不是嘴唇。
我的骨科師父世代相傳,她的一生只收了我這么一個徒弟。我常問師父為啥不多收徒弟,師父經常笑而不語。有一天師父說:“孩呀,咱家這個手藝是救人的,這么多代了,都是傳女不傳男。你大姐(師父的親生女兒)人品不好,不能傳給她,會害人的。我以為我要把這手藝帶到棺材里了呢,結果沒想到遇到了你。咱娘倆有緣,你這孩子心眼好,有德性,又會內科,你學會這個手藝能治病救人,不會瞎了咱們家祖輩名聲。雖然違背了祖訓,但我想她們會理解的,孩呀,她們都看著你呢,千萬不要為了錢去救人!”我聽到這淚奔了,從此再沒問師父為啥不多收徒弟。現在師父不在了,這話卻從不敢忘記,如同那電影里的游天鳴。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很多與師父的點滴生活,我幾乎一直在流淚看完這部電影,沒有拜過師父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感情。金錢至上的中國人靈魂深處是什么?我說不好,但一個頭磕在地上,一句師父,一個承諾,一種精神,便成就了我生命的全部!是與血液容在一起的,誓死捍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敢忘記師父的教誨和自己的誓言!師父說你要勇敢的做一個殉道者!
百鳥朝鳳,鳳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衛和守護著光明和希望的靈物。只有鳳凰才會涅盤,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爺走了,孤零零一座墳迎著余輝,百鳥朝鳳就下了,嗩吶才能繼續著它的生命的光輝。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6
作家三毛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夢想可追,是幸福的,因為心會跟著夢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難,也是沿途最亮麗的。
常會陪著我看電影,她說:“你總能從電影里看到自己,然后便慢慢地跟著影片里的人物一起長大。”從小,夢想就是個遙遠的名字,就像太空與星際間的距離一樣。昨晚,在淚花與抽搐聲中,我感覺到夢想原來可以這么真實,這么有力度。房間里眼含熱淚地看著電影《百鳥朝鳳》,連中途的廣告也不缺席,唯恐錯過了那些逐夢的細節。故事很簡單,但逐夢的細節卻感人肺腑。
故事圍繞嗩吶展開,吳天明為了未完成的夢想,歷經千辛萬苦去拜師學藝,并憑著德行和刻苦,接過了焦三爺的衣缽。焦三爺的祖祖輩輩都是吹嗩吶的高手,是一群能將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藝匠。為了將吹嗩吶的夢想延續下去,焦三爺嘔心瀝血。當游家班的人紛紛去省城打工時,他怒火中燒,幫天明四處尋回弟子;在村長葬禮上,他帶病為天明撐場子,并在吹《百鳥朝鳳》時,吐血倒地,起身后,又勁頭十足地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后,他忍痛賣了自家的牛,讓天明去置辦新的嗩吶等樂器;臨死時,申遺的縣領導來訪。焦三爺用一生在堅持并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所幸的是,嗩吶的夢想還在,逐夢的腳步從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爺的墓前深情地吹著《百鳥朝鳳》,嗩吶聲聲,響徹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活著。
媽媽看后,感慨了許久。她說,江西的兩位舅公公也是吹嗩吶的,不過他們純屬于喜愛,為了這夢想,他們在家里不斷地練習,練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請他們去吹喜宴和白事。后來這種傳統的技藝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嗩吶的夢想總會時不時地冒出來……現在,兩位舅公公又開始玩起嗩吶來了,媽媽說,搞新建設,組織了一支樂隊,讓舅公公的嗩吶在各鄉鎮間巡回演出……此時,我仿佛聽見了夢想撥節的聲響。
夢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懷夢想,就算細若微塵,也會有讓人驚艷的崛起。,如果你的夢想在藍天,那就向上飛;如果你的夢想在遠方,那就往前走。
百鳥朝鳳觀后感400字精選篇7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嗩吶匠”師徒的成長過程,展示了傳統藝術形式在新老兩代間傳承與接棒這份擔當所需要的心性和精神,又聚焦了這門手藝在時代變革中的落沒困境。
電影中突出展示中華文明中嗩吶的傳承,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嗩吶情長,每一只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大火中搶出嗩吶,不僅僅是手藝人的工具更是他們的生命。
片中對焦三爺在一次酒后盡情豪放的吹的那一嗓子和村長追悼會上喇叭口流出的鮮血等細節刻畫的諸多段落里,都演繹了時光的流逝之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從尊敬崇尚到輕視鄙夷的轉變。
早期焦三爺的焦家班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吹奏百鳥朝鳳更是難得一聽。到后來,故事的主人翁游天鳴接過焦老爺子的衣缽,游家班被洋樂器取代,越來越不被人尊重,最終使得團隊離散,嗩吶在時代變革中消亡。對比焦老爺子他用言行和生命來維護和傳承嗩吶這門匠活,無不扼腕嘆息。
世易時移,非人力可為。雖然這種取代是社會進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種文化的衰落總讓人多少覺得不安。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傳統技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失傳的獨門絕活成為歷史。
百鳥朝鳳,用嗩吶的形式來展示各種鳥兒的叫聲,是多么美妙的人與大自然的結合,如此精湛的技藝逐漸失傳。當下流行的鋼琴、小提琴、吉他等逐漸取代了中華傳統的樂器嗩吶、二胡、琵琶等是世事更迭、傳統受害的最真實體現。這樣的故事仍舊在每一天的現實社會中頻繁的上演。
深究其為什么?屈辱的中華近代史讓我們失去了宏偉的建筑、精湛的傳統技藝和大量文化藝術瑰寶,但最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拜金主義也讓我們失去了中華文明的匠人之心。
如何讓我們中華文明再放光芒,電影也給了答案。尊重傳統技藝者,讓他們不斷得到社會的正反饋,讓從事藝術的匠人得到足夠的價值體現。
如今我國正處于向高質量挺進的階段,那些優秀的傳統藝術結晶,它們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切斷了根,那怎能抵抗外來肆虐的風暴!希望這種“吹到骨頭縫里的嗩吶聲”能喚起我們對精湛技藝的不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