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實驗。
活動重點:幼兒能通過商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動難點:能通過猜測、實驗、記錄感受鹽的多少與雞蛋之間的變化關系。
活動準備:熟雞蛋、筷子、小勺、記錄紙、鹽各6份、紙板、紙、泡沫、塑料板、瓶蓋、碟片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聽故事《瀟灑哥落水了》后提問:有什么好辦法能將瀟灑哥救上岸呢?
二、實驗(一)
1、教師:剛才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好辦法救瀟灑哥上岸,現在請小朋友看一看你們的桌子上有什么?請你們利用我們桌上的道具試著讓我們的雞蛋浮在水面上。
2、幼兒實驗、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3、小朋友做完實驗后,請小朋友說出自己是用什么道具讓雞蛋浮起來的。
三、實驗(二)
1、分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救了我們的瀟灑哥,但是,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個特殊的道具(鹽)想請小朋友再來試著用鹽做一次實驗看看雞蛋能不能浮起來。
要求:三個好朋友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放一次鹽就要在紙上記錄一次,還要記錄下雞蛋在鹽水中的變化。
2、幼兒實驗,教師巡視提醒幼兒做好記錄。
3、(1)觀察雞蛋在鹽水中浮起來的變化。
(2)請每組的組長向大家介紹自己組的記錄內容。
教師小結: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我們發現雞蛋仔鹽水中會漸漸的浮起來,也成功的救了我們的瀟灑哥。可是瀟灑哥它還有一個煩惱,就是它得救了以后就不怕掉入水中了,可是他們還有其它的蛋類好朋友如(鵪鶉蛋、鴨蛋等等)它們能在鹽水中浮起來嗎?我們下次再來做實驗,小朋友再見!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步入神奇的數學領域。
2、幫助幼兒理解物體輕重所具有的相對性,掌握正確的比較方法。
3、幼兒能夠正確比較物體的輕重。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圖片兩幅;小筐子一個;鐵球、皮球、棉團各一個;絨毛玩具小貓、小雞、小老鼠、獅子各兩個;場地畫有迷宮圖。
活動指導:
首先請幼兒畫一畫,把第一幅圖中重的物體下面畫。
比一比,比較第二幅圖中桶和袋子誰重,誰輕?
試一試,完成以上任務后,幼兒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較鐵球、皮球和棉團的重量,將最重的給爸爸,比較重的給媽媽,最輕的給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來到迷宮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藍線,手持最輕物品者走紅線(孩子),媽媽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別從起點出發,依次比較兩動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動物前行,沿線走到終點,又快又正確者為勝。
活動反思
以前,孩子們總認為大的物體就重小的物體就輕。他們是從外在感官上去判斷物體的輕重,卻不知物體的輕重可以測量。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以幼兒操作為主探索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3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本月我們大班組開展古詩朗誦比賽活動。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選取適合幼兒吟誦的古詩,以此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忱。培養幼兒語言的連貫性與生動性,激發幼兒表現自我的欲望,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一、活動時間: 4月1日上午9:30-11:00。
二、活動地點:學校操場
三、活動內容:古詩朗誦比賽
四、活動對象:小班幼兒
五、活動形式:
1、參賽人員:各班分別選出3—5名(組)幼兒參加比賽。 2、評分標準:采用10分制,選手最后得分為評委平均分。 a、使用普通話講述。語言清晰,標準,聲音響亮,講述流暢。 b、語言生動、形象,有豐富的表現力。
c、精神飽滿,著裝大方,體態語生動、自然。
六、人員安排:主持人:廖燕娜
評委:中班組老師5名
七:活動過程:
1、介紹評委。
2、各班以班級的形式進行拉歌朗誦。
3、幼兒古詩朗誦比賽。
4、組長宣布比賽結果:最佳表現獎4名、大大方方獎若干名,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貼紙獎品。
5、結束活動:表揚鼓勵幼兒,教育幼兒要多看書、多讀書,從書中學到更多的本領。
八、活動規則:
1、各班在自己班內比賽的基礎上選出3—5名優秀選手參加年級組比賽,其余幼兒以班級參與的形式參加活動。
2、年級組比賽評出最佳表現獎、大大方方獎。
九、活動要求:
1、請各班于4月1日上午9點20分之前組織好幼兒到操場坐好。
2、請各班于周四將代表班級比賽的幼兒名單及內容交給教研組長。
3、活動時,各班教師作好班級安全工作,注意活動安全。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梧桐樹的名稱,通過觀察了解其外形特征。
2.學習遠看整體、近看局部,能按樹干、樹枝、樹葉的順序有序地 觀察梧桐樹。
3.有觀察的興趣,愿意積極表述自己對梧桐樹的想象和認識。
活動準備
1.選擇種有梧桐樹的地方事先采集若干梧桐葉。
2.教學掛圖:《高大的梧桐樹》
活動過程:
一、根據葉片尋找梧桐樹
1.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各自對樹葉外形的認識,同時用類比的方式對樹葉展開大膽的想象。
2.引導幼兒根據樹葉尋找相應的樹,引起對梧桐樹的關注。
二、整體觀察感知梧桐樹
1.教師:秋天里的梧桐樹有什么變化?(感受秋天樹葉枯黃、飄落的景象)
2.引導幼兒整體感受梧桐樹的高大,幫助幼兒了解梧桐樹的主要結構——樹根、樹干、樹枝和樹葉。
三、有序的觀察梧桐樹
1.引導幼兒運用感官多方位感知樹干的特征。
2.啟發幼兒用語言和身體動作來表現樹枝的生長狀態。
3.教師帶領幼兒有序的講述梧桐樹各部分的特征,豐富相應的詞語“粗大 的樹干”、“茂密的樹枝”、“枯黃的樹葉”。
四、師幼一起玩“找梧桐樹”的游戲
1.教師:看看周圍,找找還有哪些是梧桐樹?找到后站立在梧桐樹下。(教 師強調游戲規則,以穩定幼兒情緒,也便于教師檢查幼兒是否找 到梧桐樹)
2.教師:你怎么知道這棵是梧桐樹的?只要幼兒說出梧桐樹的一個特征即可。
五、欣賞教學掛圖《高大的梧桐樹》
教師出示掛圖:看看這張圖上是什么樹?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5
設計思路:
孩子年齡較小,動手能力差,完美的表現一件作品比較困難。為了能讓中班的孩子在美術活動中體會到成功與快樂,一次,我發現紙杯可以做成各種漂亮的紙杯花,因樣子很像太陽,我為它起名——"太陽花"。它不但美觀漂亮而且簡單易學,非常適合中班孩子學習。因此,開展了這次別開生面的美工活動。
活動目標:
1、給紙杯涂色,鍛煉幼兒的涂色能力。
2、按規律給紙杯剪"花瓣",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粘貼眼睛、嘴巴等器官,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
4、培養幼兒廢物利用的意識。
活動準備:紙杯、蠟筆、剪刀、膠棒若干,"太陽花"作品一幅,背景圖畫一幅。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請幼兒欣賞作品,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畫面內容:花園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太陽花",有紅的、有黃的、有白的、還有粉的。提問:花朵好看嗎?你們知道那么漂亮花朵是怎么做的嗎?
小結:我們要善于發現周圍許多廢物都有再利用的價值。
二、幼兒操作,教師講解示范。
1、小朋友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紙杯給它涂上顏色。
2、在紙杯上剪出各種有規律的圖案。如:長條、尖條、圓條等。
3、把剪好的紙杯放在桌上打開就變成一朵美麗的"太陽花"了。
4、給紙杯花貼上眼睛和嘴巴就變成可愛的"太陽花娃娃"了。
小結:注意不要剪斜、剪斷,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剪。剪下的材料要及時收拾清理。
三、展示背景圖畫,請幼兒把做好的"太陽花"粘到上面。
1、幼兒共同欣賞,相互評價。
2、教師和幼兒一起表演舞蹈《我是一朵小花》。
小結:請小朋友們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廢物。如:紙盒、飲料瓶、塑料袋等。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6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蔬菜壓印的方法,大膽選擇相應的顏色、材料進行壓印。
2、合理布局畫面,具有初淺的色彩搭配意識,體驗玩色帶來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用:圓形的紙盤(橙色)、顏料+海綿(綠、白、紅)、橫切面的藕、青、紅辣椒若干,報紙每人一份。
2、娃娃一個,三張桌子拼成大桌子一張,仿真水果六盤,模擬蛋糕一個。
3、示范的紙盤、報紙、磁鐵、顏料、藕、青、紅椒各一份。
3、音樂"平湖秋月""生日歌"。
三、活動重點:學習蔬菜壓印的方法,會大膽的選擇相應的顏色、材料進行壓印。
四、活動難點:嘗試顏色的搭配,合理布局畫面。
五、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娃娃,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好!我叫玲玲,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請了好多朋友來做客,朋友快來了,可是我的辣椒炒藕還沒燒好呢,怎么辦呢?你們愿意幫助我嗎?
(二)基本部分:
1、認識作畫材料,感知色彩。
師:剛才玲玲叫我們燒什么?(辣椒炒藕)
師:我們來看看她給我們準備了些什么材料?它是什么顏色的?(分別出示藕、青椒、盤子)白色的藕、有綠色的辣椒、有紅色的辣椒。還有紅顏色、白顏色、綠顏色的調料。還有橙色的盤子,邊上有花紋的。
2、引導幼兒學習壓印的方法。
師:我們怎么燒呢?先看老師來炒一盤。
(1)(邊示范邊講述)我先用辣椒來裝飾盤子,在盤子的邊上有個圓,我們沿著圓圈炒菜,拿住辣椒的中間,(輕輕蘸一蘸、輕輕提起來,用力按、提起來,放回去。)
(2)再炒一個綠辣椒,(輕輕蘸一蘸、輕輕提起來,用力按、提起來,放回去。)綠辣椒印好了放在綠調料盤里。
(3)換一個紅辣椒,(輕輕蘸一蘸、輕輕提起來,用力按、提起來,放回去。)再換個綠辣椒,兩種顏色在一起,顏色真好看。紅、綠,紅綠,接下來炒什么呢、誰來試一試?辣椒炒好了,圍成一圈,還有規律的呢!
(4)辣椒炒好了還要放一些藕,在盤子的中間空白的地方炒藕,藕是白色的,找一找白顏料,(輕輕蘸一蘸、輕輕提起來,用力按、提起來,放回去。)我們可以在空的地方多炒幾個。"辣椒炒藕"炒好了,顏料用的不多也不少,多的話會滴下來,少的話會看不出,菜炒得不多也不少,太多了吃不下,太少了吃不飽,
(5)玲玲也炒了幾盤辣椒炒藕,我們來看看她是怎么炒的。
A、出示(兩個紅兩個綠、中間藕片的范例)提問:玲玲炒的菜是怎樣的、和老師炒的什么地方不一樣?它的顏色是怎么搭配的?
B、出示(邊上一圈藕片,中間一圈紅辣椒、一圈綠辣椒的范例)提問:這盤菜又是什么樣的呢?它的顏色是怎么搭配的?
C、出示(邊上一個藕片一個綠辣椒的范例)提問:這盤菜又是什么樣的呢?它的顏色是怎么搭配的?
小結:玲玲真聰明,炒出了這么漂亮的菜,我們準備炒一盤什么樣的菜呢?盤子邊上用什么炒?盤子中間用什么炒?(個別提問)和旁邊的小朋友講一講。
3、幼兒壓印繪畫,教師指導。
師:我們也來炒一盤"辣椒炒藕"好嗎?炒的時候注意:先炒盤子邊上的菜,再炒中間的菜。調料不能炒到盤子外面、不能炒到桌子上。菜要炒得不多也不少,多了吃不掉,少了又不夠吃。可以和老師、玲玲炒一樣的菜,也可以炒出和老師玲玲不一樣的菜,看看誰炒的菜顏色搭配得最漂亮、最干凈、吃。小朋友椅子不要搬去幫玲玲炒菜吧。找有盤子的地方炒菜。
4、幼兒炒菜,教師巡回輔導,放音樂。
5、師:請小朋友炒好菜后,把菜端到后面桌子上,幫玲玲過生日咯。
(三)講評。(過生日)
(1)師:我們的菜都燒好了,你們看看,誰炒的菜有規律的,誰燒的菜不多也不少?誰用的顏料不多也不少?誰的菜最漂亮?誰的菜最干凈?
(2)(出示玲玲):"好香啊!小朋友燒的真好!___炒的真漂亮!我最喜歡吃。___炒的菜有規律的,真好看!謝謝你們!
(3)我們一起為玲玲唱生日歌。播放"生日歌"齊唱。我們一起吃菜吧,吃完菜再吃水果和蛋糕,可以邀請客人老師也來吃。菜這么多吃不完,我們打包回去帶給班級的其他小朋友吃,好嗎?幼兒端著盤子離開教室。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7
設計意圖:
結合我們的課題"利用社區資源,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我設計了參觀我們社區的昌寧菜場,通過活動,讓幼兒認識了菜場,認識了常見的食物,觀察到市場的人、食物、(有哪些人,有哪些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目標:
1、知道菜場是買菜和賣菜的地方。
2、了解菜場中物品擺放和人際交往的特點.
3、鼓勵幼兒敢于和攤主對話。
活動準備:照相機、菜場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到菜場)你看到了哪些人,它們在做什么?
(菜場有很多人,他們有的在買菜,有的在賣菜....)
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你們看到了哪些食物?
(有魚,蝦子,螃蟹......)
(有鴨子,雞,鴿子......)
(還有好多好多的蔬菜....)
三、引導幼兒說說菜場里的物品是怎么排放的?
上面是賣蔬菜,烤鴨,豆腐........
下面是買魚的。
三、引導幼兒說說菜場里的物品是怎么排放的?
上面是賣蔬菜,烤鴨,豆腐........
下面是買魚的。
(菜場中有不同的菜,菜場的叔叔阿姨把它們歸歸類,有海鮮類,蔬菜類,肉食類,豆食品類等等,這樣就方便買菜的人挑選了。)
四、引導鼓勵幼兒敢于和攤主對話。
在教師的帶領下,你有不認識的菜可以問問賣菜的叔叔阿姨,我們一起詢問一下菜的價格.......
幼兒觀察老師買菜的過程中與攤主的對話。
五、組織回幼兒園,結束活動。
活動后反思:
在對孩子們參觀活動的觀摩中發現,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不穩定,易善于干擾和影響,且任務意識不強,許多孩子到菜場就忘了自己來干什么了,有些幼兒不專心,但也有些幼兒看到不認識的菜,便開始主動詢問攤主,表現得大方,主動。我想攤主的熱情好客是最主要的因素。這使我們思考到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用劃一的方法進行探索是否合適。另外,年齡越小越受外界干擾的可能越大,對活動前的準備應考慮得全面,周到一些,使幼兒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將兩種實物有規律地交替排序,對應匹配,感知序列。
2、正確感知5以內數量的多、少和一樣多。
3、能正確使用單位量詞“根”、“只”、“條”、“頭”。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頭4根,小貓3只,小魚3條,青蛙5只,荷花5朵,標記圖一張。
2、學具:幼兒用書33、34頁。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依樣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標記圖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規律,說說:圖上有什么?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導幼兒幫它們排隊,請個別幼兒來操作,邊排邊說: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從前往后說一說: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2)對應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頭圖片,讓幼兒看圖說說:這里有什么?誰來把它們送給大象和小狗,邊送邊說:我送你一根什么,…..
請個別幼兒在黑板上操作,學習正確運用量詞。
2、操作活動。
(1)、第一、二、三組。
排序匹配活動。
觀察標記圖上的動物,學習依樣接著擺放動物,再對應匹配食物,鼓勵幼兒邊操作邊說。
(2)、第四、五、六組。
依樣排序。
觀察標記圖上的圖片,請你依樣排列。
觀察實物數量,畫出相應數量的短線或小圈,記錄實物數量。
3、活動評價。
4、展示幼兒活動材料,請幼兒說說他市怎樣排卡片的,體驗有規律的序列。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9
活動目的:
★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節日的快樂。
★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活動時間:
8月15日
活動形式:
班級集體活動
活動內容:
中秋月餅圓又圓(小班)
1.活動準備:
月餅、橡皮泥、玩橡皮泥的工具(瓶蓋、圓盒等)、月餅盒(或漂亮的小紙盒)、小卡片
2.活動過程:
★聽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者兒歌,了解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的習俗是賞月、吃月餅。
★品嘗月餅。先觀察月餅的形狀、顏色,再觀察切開后的月餅,之后大家一同分享月餅。
★利用工具用橡皮泥制作月餅。引導幼兒將橡皮泥變圓、壓扁做成月餅的形狀,能力強的幼兒可嘗試包餡、或做簡單的裝飾。
★將幼兒的作品裝入月餅盒和小卡片一起帶回家。
3.注意事項:
★小班幼兒剛入園,情緒還不穩定,如不能開展集體活動,可分小組進行。活動過程中不強調幼兒的作品有多精致,能夠完成就好。
★幼兒的作品能裝到月餅盒里帶回家,小卡片用彩卡紙自制即可,小卡片內容由老師手寫效果更好。
★建議把孩子制作月餅的過程錄像或拍照,傳到網上或手機發送給家長看。
小班適合什么活動方案篇10
活動目標:
1、嘗試雙手撕紙做米粉,鍛煉手部肌肉。
2、初步嘗試按照提供的線條或輪廓大膽撕出米粉的配料。
3、感受雙手協調撕的動作,體驗撕紙做米粉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白紙、彩色紙(上面畫有若干蛋黃、蔬菜葉和肉片輪廓線、小盤子)人手1份。
2、逼真的米粉圖片和提前撕好的1盤紙米粉。
3、1個娃娃、娃娃哭聲音樂磁帶1盤和收音機1臺。
4、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教師抱著娃娃,播放娃娃哭的音樂。
教師:聽,娃娃怎么了?娃娃為什么哭?肚子餓了嗎?怎么辦呢?對了,我們給娃娃做好吃的米粉吧。
2、呈現逼真的米粉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米粉,了解米粉的特點。
(1)教師:米粉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米粉細細的、長長的)
(2)教師:米粉是怎么做出來的?
展示提前撕好的一盤米粉。重點引導幼兒觀察雙手是怎樣協調撕米粉的,兩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從紙的一端開始順著一個方向輪流的往下撕。
3、幼兒自由撕紙米粉,教師進行指導。
(1)教師交代撕米粉的要求。
教師:今天娃娃肚子餓了,小朋友來撕做米粉喂娃娃好嗎?
教師再次提示幼兒雙手要協調撕米粉。(2)幼兒撕米粉,教師注意觀察個別幼兒,指導幼兒完成作品。也可以和幼兒一起撕米粉。
4、教師示范撕配料的方法,指導幼兒撕毀配料。
教師:米粉做好了,還要加一些好吃的肉片、蔬菜和蛋黃哦!我們把桌上的彩紙分別按照輪廓線撕下,把它們都放在米粉里,既好看又好吃!
5、幼兒互相欣賞自己做的米粉,并嘗試喂娃娃米粉。
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撕米粉的,將自己的米粉喂娃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