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求職面試問題及答案
會計求職面試問題及答案
1,會計的6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2,會計的3大報表是什么?
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也稱為損益表)
3,權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差異是什么?
資本性支出:是用于購買或生產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指企業單位發生、其效益及于兩個或兩個以上會計年度的各項支出,包括構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也叫期間費用。是指企業單位在經營過程中發生、其效益僅與本會計年度相關、因而由本年收益補償的各項支出。這些支出發生時,都應記入當年有關成本費用科目。
區別: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資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當年的營業收入補償,后者先記作資產,通過計提折舊或攤銷分年攤入各年成本費用。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是為了正確計算各年損益和正確反映資產的價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結果是少計了當期費用,多計了資產價值,虛增利潤;反之,則多計了當期費用,少計了資產價值,虛減利潤
3,固定資產折舊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分為兩類: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
其中直線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加速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
4,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負值?
什么情況下都不應該出現負值,現在的準則不允許負資產的存在,包括負商譽。
理論上固定資產超齡服役繼續計提折舊,或超價值計提減值準備等都可能造成固定資產出現負值,但這樣做會使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總額減少,而實際上其他資產價值并沒有減少,會誤導信息使用者。所以所有資產出現負值時,最多在備查簿上予以記錄。
5,新會計準則出臺后,對企業的影響有哪些?
二、新會計準則實施對企業的影響
(一)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業績的影響
(二)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三)有利于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6,企業所得稅的改革對國內企業的影響是什么?
企業所得稅稅率改革前,企業所得稅率是33%,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規定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率的降低對國內企業來說有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得企業的競爭環境更加公平和有利。
7,企業應該如何面對金融危機?
一、加大力度,催收貨款。
二、減人增效,降低成本,保本經營。
三、穩定市場,站穩腳跟。。
四、降低庫存,盤活資產。
8,面對金融風暴,作為一名管理人員,集體減薪和裁員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個問題主管因素比較多。我的回答是:我會選擇集體減薪,原因是我認為企業是一個集體,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度過難關,企業發展的好,自然多得,既然企業現在處于危機之中,大家更應該團結在一起,待企業度過難關后,一起分享集體加薪的欣悅也不愧為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 9,市場前景,加薪和升職,你更重視哪一個?
我選擇職業前景,我始終堅信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后,加薪和升職的機會只會多不會少。
10,賬務核算系統有哪幾種?
1往來核算處理系統
2出納賬務處理系統
3進銷存處理系統
4固定資產處理系統
5成本核算處理系統
6工資核算處理系統
7賬務處理系統:就是編制分錄,試算平衡,結賬,登記賬薄,編制報表的系統
11,對于成本控制你怎么看待?
對于專業從事內控管理(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來說,掌握各個層次的成本控制方法,就可以比較透徹地了解企業運營管理中的潛在風險,對于提高內部審計效率也將有重大幫助。也有助于向管理者提供更多有增值作用的管理建議。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成本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于專業從事內控管理或內部審計的人員來說,充分掌握和透徹了解企業成本控制問題是做好內控服務的重要條件。成本控制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性無須討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代企業管理管的就是成本。
12,費用與支出的區別是什么?
費用和收入相對應而存在,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從而導致企業資產減少或者負債增加,且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予以確認,以工業企業為例,費用分為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兩類。它的特征是,會最終減少企業資源和企業所有者權益。
支出是事業單位為開展業務活動和其他活動所發生的各種資金耗費。
(另外,費用和成本的區別,成本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對象化了的費用,它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相聯系。)
13,面對新人排擠問題,你怎么看待和解決?
這個就很主觀了。我當然說要搞好人際關系啦。
14,你會做假賬嗎?
“能力上可以做,但是法律和準則不允許我那么做,所以我不會去做。”
15,怎么理解“坐支”?你認為坐支合理嗎?
坐支是指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從本單位的現金收人中直接用于現金支出。
當然不合理。但是坐支也不是一律都禁止的。這些個例外大家也不用記住。
16,用友和金蝶軟件,你更傾向于那一款?
因為我們學習的`是用友,我當然傾向于用友,但是主考官告訴我,用友雖然很系統全面,但是難免不夠人性化,這點金蝶更易操作和適用。我也沒有用過金蝶,這個不予評價。
17,你認為自己比和你同屆畢業的畢業生優在哪里?
說自己的有點就好了。不過別說太多,人家會說你太過自信,不夠謙虛。
18,你認為會計理論知識重要還是實踐重要?
我認為同樣重要,但是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途徑,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特別體現在我們會計職業中。
就業面試應具備的素質
(1)儀表風度。
這是指應試者的體型、外貌、氣色、衣著舉止、精神狀態等。如果應聘的是職業經理人等職位,對儀表風度的要求較高。研究表明,儀表端莊,衣著整潔,舉止文明的人,一般做事有規律,注意自我約束,責任心強,被試者應該注意著裝得體,舉止文雅,大方,表情豐富,回答問題要認真、誠實。
(2)專業知識。了解應試者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其專業知識更新是否符合所要錄用職位的要求。面試對專業知識的考察更具靈活性和深度,所提問題也更接近空缺崗位對專業知識的需求。
(3)工作實踐經驗。一般根據查閱應試者的個人簡歷或求職登記表,作些相關的提問,查詢應試者有關背景及過去工作的情況,以補充、證實其所具有的實踐經驗,通過工作經歷與實踐經驗的了解,還可以考察應試者的責任感、主動性、思維力、口頭表達能力及遇事的理智狀況等。
(4)口頭表達能力。一般觀察求職者能否將要向對方表達的內容有條理地、完整地、準確地轉達給對方;引例、用語是否確切;發音是否準確,語氣是否柔和;說話時的姿勢、表情如何。面試中應試者是否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觀點、意見或建議順暢地用語言表達出來。考察的具體內容包括:表達的邏輯性、準確性、感染力、音質、音色、音量、音調等。作為被試者在面試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談話是否前后連貫;主題是否突出;思想是否清晰;說話是否有說服力。
面試之前要怎么準備
服飾:男士得穿上整潔的服飾,但不必刻意打扮。女士應穿得整潔、明亮,叮當作響的珠寶飾物、過濃的香水、沒拉直的絲襪、未修過的指甲或是蓬松的頭發等,都足以抵消求職信給予考官的良好印象。
選擇服裝的關鍵是看職位要求。應聘銀行、政府部門,穿著偏向傳統正規;應聘公關、時尚雜志等,則可以適當地在服飾上加些流行元素。除了應聘娛樂影視廣告這類行業外,最好不要選擇太過突兀的穿著。應屆畢業生允許有一些學生氣的裝扮,可以穿休閑類套裝。此外應聘時不宜佩戴太多的飾物,這容易分散考官的注意力。
守時:守時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提前10—15分鐘到達面試地點效果最佳。提前半小時以上到達會被視為沒有時間觀念,但在面試時遲到或是匆匆忙忙趕到卻是致命的。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遲到也會被視為缺乏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 如果路程較遠,寧可早點出門,但早到后不宜立刻進入辦公室,可在附近的咖啡廳等候。
面試過程中要怎么做
眼神:交流中目光要注視對方,但萬萬不可死盯著別人看。如果不止一個人在場,要經常用目光掃視一下其他人,以示尊重和平等。
握手:當面試官的手朝你伸過來之后,握住它,握手應該堅實有力,雙眼要直視對方。不要太使勁,不要使勁搖晃;不要用兩只手,用這種方式握手在西方公司看來不夠專業。手應當是干燥、溫暖的。如果你剛剛感到面試現場,用涼水沖沖手,使自己保持冷靜。如果手心發涼,就用熱水捂一下。
坐姿:不要緊貼著椅子背坐,不要坐滿,坐下后身體要略向前傾。一般以坐滿椅子的三分之二為宜。這既可以讓你藤出精力輕松應對考官的提問,也不至于讓你過于放松。
小動作:在面試時不可以做小動作,比如折紙、轉筆,這樣會顯得很不嚴肅,分散對方注意力。不要亂摸頭發、胡子、耳朵,這可能被理解為你在面試前沒有做好個人衛生。用手捂嘴說話是一種緊張的表現,應盡量避免。
談吐:語言是求職者的第二張名片,它客觀反應了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內涵修養。面試時對所提出的問題要對答如流,恰到好處,又不夸夸其談,夸大其詞。談吐上應把握以下幾個要求:首先,要突出個人的優點和特長,并有相當的可信度。語言要概括、簡潔、有力,不要拖泥帶水,輕重不分。其次,要展示個性,使個人形象鮮明,可以適當引用別人的言論,如用老師、朋友的評論來支持自己的描述。再次,堅持以事實說話,少用虛詞、感嘆詞。要注意語言邏輯,介紹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最后,盡量不要用簡稱、方言、土語和口頭語,以免對方難以聽懂。當不能回答某一問題時,應如時告訴對方,含糊其辭和胡吹亂侃會導致失敗。
面試結束之后的禮儀
致謝:為了加深招聘人員的印象,增加求職成功的可能性,面試后的兩三天內,求職者最好給招聘人員寫封表示感謝。感謝信要簡潔,最好不超過一頁紙。信的開頭應提及自己的姓名、簡單情況以及面試的時間,并對招聘人員表示感謝。感謝信的中間部分要重申對公司、應聘職位的興趣。信的結尾可以表示對自己的信心,以及為公司的發展壯大做貢獻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