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草本粉源--蒲公英
摘要:實地觀測和詳盡分析海南島蒲公英開花、吐粉、泌蜜的全過程,并用電鏡觀察其花粉的形態結構,檢測了花器內合物量值、花粉粒不同季節營養元素合量的差異,為開拓山區養蜂業和綜合利用蜂產品提供了實用指標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海南島;草本粉源;蒲公英;營養元素
菊科多年生草本粉源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別名黃花地丁、黃花三七,又名婆婆丁。原產于歐洲,全世界有2000余種,我國有70種、1變種。廣布于大江南北,遍地皆有,在海南島南部、西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中、低山谷地的草坡、路邊、田野和河灘均有生長,資源豐富,尋常易得,植株富含次生代謝活性物質和營養元素,既是常用多效草藥,又是粉源多、泌蜜涌、花期長、蜂愛采的草本粉源植物。對可持續性開拓海南山區養蜂生產和綜合利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經多年考察并較詳盡分析了蒲公英花器性狀、開花規律和生物學特性。現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1 形態特征與花器構建的特點
繁殖力強的短日照草本植物蒲公英,植株高10~30 cm,富含白色乳汁,被有白色毛。葉基生密集排列成蓮座狀,平展延伸呈倒披針形,邊緣淺裂或不規則羽狀分裂,頂裂片廣三角形,鈍或稍鈍,側裂片三角形,全緣或具疏齒,葉下面被白色蛛絲狀毛,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花葶數個,從葉叢中抽出,中空,上部密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花草頂端,直徑2.5~4.0 cm,花序外層總苞片短卵狀披針形,長8~10 mm,寬1~2 mm,平展或反卷,內層總苞片較長線狀披針形,長10~16 mm,寬2~3 mm,先端紫紅色,具小角狀突起。花全為舌狀花,黃色,15~200余朵構成頭狀花序,花冠平截,先端有5小齒;花兩性,雌蕊1,雄蕊5,花柱細長,且伸出聚藥雄蕊外,先端2裂;—瘦果倒披針形,頂端有纖細的喙,冠毛白色;主根深,肉質,圓錐形,外表黃棕色。
2 生境物候、地域與植株開花習性的關系
海南生境獨特,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中部山地垂直分布,境內高山、低丘、谷地與曠野交錯,河流、小溪貫穿其中,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規律變化,雨旱季節分明,東濕西干,南北干濕交替明顯,氣溫差異懸殊,南部三亞地區均溫25.6℃,年總輻射量602 kJ/cm2,年日照時數2560 h,而北部瓊山地區均溫22.5℃,年總輻射量539kJ/cm2,年日照時數2249 h。上述三維方向的生境物候特征對蒲公英生長、發育、抽蔓、現蕾、開花和吐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植株開花習性和節律變化總的趨向是先南部、西南部,中部次之,后為北部地區,同一地域的蒲公英開花吐粉順序為先山坡谷地,后田野路邊曾翻動過的地上;同一高山的坡向不同的是先陽坡濕地,而后陰坡干地為多。年份不同,季節變化,物候各異,植株開花吐粉的時節也隨之相應提早或延遲。但海南境內四季如春,入春早,升溫快。蒲公英一般于3月下旬花芽分化、孕蕾、始花,盛花期歷時35~45天,也有少數植株花期錯落延續開花到6~7月,呈現出春花夏開,夏花秋放的狀況。同一植株花蕾綻開相繼始花連續生長幾枚到20枚,并分批定時綻放花藥相繼裂開吐出深黃色花粉,隨之泌蜜,誘引蜜蜂追花采粉取蜜。晴天氣爽的清晨6∶00時花朵開放,直到12∶00~13∶00時方閉合,為數不多的零星尾花到下午14∶00時才閉合,次日早晨花朵照常依次重新綻開,整個花期歷時長、花朵大、花量多、粉源豐、泌蜜涌、蜂愛采,常年單產蜜量高達,10~23 kg,可為蜂群生活補充飼料,對促進蜂群春繁有重要作用。
3 不同生境類型對花器內含物量值的影響
雖然蒲公英植株性向陽、喜溫濕,耐干旱,抗逆性強,但由于植區地理位置特殊,地勢復雜,物候各異,生境類型不一,植株花器內含物(次生代謝物質)量值變化較大。詳見表1。
表 1 不同生境類型與蒲公英花器內含物量值比較 n=L3 | ||||||
---|---|---|---|---|---|---|
產區類型 | 生境 | 可溶性糖類 % |
黃酮 v/g .DW |
維生素C mg/g. DW |
SOD v/g.DW |
總抗氧能力 v/g.DW |
三亞荔枝
|
溝陽生
|
23.14
|
148.05
|
0.4150
|
150.36
|
582.46
|
屯昌南呂場
|
干生
|
19.86
|
153.24
|
0.6251
|
173.90
|
392.36
|
瓊山三門
|
坡陰生
|
24.82
|
167.42
|
0.6838
|
186.67
|
723.64
|
瓊海萬泉河
|
灘濕生
|
26.54
|
182.69
|
0.5813
|
212.27
|
876.58
|
從表1可以看出,植株花器體內各種內含物量值變化明顯,其中可溶性糖、總抗氧能力量值比都是濕生高,干生低,陰生和陽生居中;類黃酮及SOD量值比結果還是濕生>陰生>干生>陰生,而VC則以陰生的量值最高,干生、濕生次之,陽生的含量相對較低。上述序列分析顯示了蒲公英的不同生境類型與內含物量值多少差異相關密切,直(間)接制約與影響養蜂業的生產和蜂產品的質量以及臨床應用的療效價值,因此蜂農要因地制宜選擇場地,加大力度廣種栽好蒲公英是養蜂生產的當務之急。
4 花粉形狀及其元素含量季節變化的差異
陽春時節,蒲公英花朵含苞待放,盛開遍地,成熟雄花自行開裂,花藥溢散出香味和微型粉粒。經取樣在電鏡下觀測,花粉粒深黃色球形,極面觀為近橢圓形,大小均為26.3~34.5 μm,孔溝不明顯,具內外兩層壁,外層稍厚于內層,外壁表面具圓形的大網胞,其周圍均勻分布有6個網胞構成樓空狀的六邊形,網胞中間具有顆粒,網脊為圓柱狀,而網脊上有尖鈍狀的刺,高0.8~1.2 μm,粉粒表面隱約可見微細網狀雕紋。蒲公英花粉粒的這種微結構形態,適應于蜜蜂等昆蟲和風傳粉。花粉是營養物質的精華,也是蜜蜂生存之源,蒲公英花粉所含的營養元素多為酶或輔酶的組成成分,對蜜蜂機體代謝和生理活動有著重要作用。而花粉作為蜜蜂飼料與藥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與其所含的營養元素量值變化有關。筆者從三亞荔枝溝產區取樣定量測定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看出,蒲公英花粉中8種營養元素含量,以鐵、鎂最高,平均值分別為30.40 mg/l00g,30.11 mg/100 g,硼次之,平均達10.07 g/100 g。從各元素含量總值來看,則是夏花粉>春花粉>秋花粉,而元素間比值高低依次為鐵,鎂>硼>鋅>銅,錳>鉛>鋰,其中鐵、鎂、硼、鋅4種元素含量合計占8種元素總量的94.91%,這就充分表明了蒲公英花粉是一種典型的“富鐵、富鎂、聚硼、聚鋅和低鉛、低鋰”的藥用花粉,也是蜜蜂繁殖、生存的良好輔助蜜源。
參考文獻(略)
引自《蜜蜂雜志》2006(7)
1211上一篇:海南名貴粉源――椰子樹
下一篇:海南島冬季開花蜜粉源一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