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擠進香港賺錢怎么去
年輕人擠進香港賺錢!有的甚至月入三四萬!赴港打工是否對各位有吸引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年輕人擠進香港賺錢怎么去,歡迎大家分享收藏!
年輕人擠進香港賺錢怎么去?
“赴港打工”,正在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職場話題之一。自去年以來,香港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建筑、餐飲、護工等行業尤其缺人,“洗碗工月入兩萬、外賣員月入三萬、建筑工日薪2600元”,這類消息傳到苦于找工作的內地年輕人耳朵里,激起了他們去香港打工賺錢的念頭。
但去香港打工,要跨過一道“窄門”,最大的困難是獲得赴港的合法身份。為此,許多人寄希望于中介,有的還被騙了不少錢,還有人尋路無門,冒險“打黑工”。但去了香港才發現,“香港賺錢香港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好在,香港也正敞開懷抱,降低了對高層次人才來港的要求。但在輸入外勞上,一直處在搖擺狀態,沒有實質性的政策落地。許多人還在等待,也有人已經看清,撥開香江彼岸的綺麗幻夢,等待他們的依然是殘酷的生活真相。
香港嚴重缺人,打工人躍躍欲試
10平方千米的香港九龍城區,容納了38萬人口,抬眼望去,四處皆是密密麻麻的住宅樓,這里的每一寸空間都是金貴的,容不得浪費,一旦有房屋空閑,新來的務工者會迅速補位填滿。
前段時間,林喬喬感覺自己的社交賬號就像九龍城區一樣,“快要擠爆了”,她分享了一篇在香港做車展兼職的筆記,每天640元港幣(約合人民幣576元,港幣對人民幣匯率為0.9)的收入打動了不少求職者,“香港工資真這么高嗎?”“怎么能來香港打工?”詢問私信不斷涌來。
保姆、護工、美甲師、服務員是詢問者最常提及的職業,有人問:“在香港做建筑工人,一個月能掙上四五萬嗎?”林喬喬特意去查了新聞,發現在2022年,混凝土工人的日薪就已經漲到2600元港幣,這讓她有些咂舌,“沒想到這么多人想來,也沒想到真這么賺錢”。
24歲的趙鹿就是為了賺錢來的香港。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剛剛放松,她就開始拜托親戚留意工作機會,1月初,香港與內地恢復首階段免檢疫“通關”的第三天,她帶著全部行李踏上高鐵。過去兩年,去香港打工的念頭始終沒斷,礙于疫情,她總想著再等等,可現在,她不想再耽誤一分鐘。
“第一次感受到我挑工作,不是工作挑我的快感”,幾乎沒費周折,趙鹿就得到了一份面包店店員的工作,“簡歷都沒用上,面試只是問了有沒有經驗,粵語和普通話的水平如何”,而每月一萬五千元港幣的薪資,再加上營業獎金和全勤獎,比她在東莞內衣廠做質檢員的薪資足足高了一倍。
店鋪坐落在銅鑼灣商圈,小小的店面干凈明亮,暖洋洋的燈光打在玻璃柜上,新烘出的糕點散發著香甜氣息,和工廠中四處彌漫的膠水味道完全不同,最讓趙鹿滿意的是,“總共一萬七千元的薪資只是學徒待遇,烘焙技術熟練后,工資還會再漲”。
趙鹿的務工順利,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用工荒”的一個側影。據香港統計局統計,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2022年第四季度香港本地勞動人口僅有346萬人,比兩年前減少超10萬人,預計4年后,香港會出現17萬的勞動力缺口。
“用工荒”的現象在建筑行業最為明顯,今年2月香港建造業議會公布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顯示,目前熟練及半熟練工人的缺口約1萬至1.5萬人,到2027年,缺口最大將達到4萬人。而在通關后,逐漸恢復的旅游、飲食、酒店、零售業也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甚至有中小企業因此關門。
在燈光璀璨的銅鑼灣走上一圈,幾乎每家店鋪門口都貼著招工啟事,趙鹿看到普通服務員的薪資都是一萬五千元港幣起步,專業銷售員則能達到兩三萬元,同時還擁有輪休、年假、勞工假等福利,相比于東莞服務員四五千元的月薪,和短缺的休息日,這里的待遇顯得極具誘惑力。
赴港打工的正規渠道
方式一:香港輸入外地勞工計劃
內地人士通過香港的“輸入外地勞工計劃”申請職位。不過這種方式需要香港雇主提出,也就是說,必須首先有一家香港公司聘用你,才能申請過去工作。
方式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比較適合一些具備香港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別技能、知識或經驗的內地專業人才,無需投資,無風險,低花費,符合條件即可前往香港工作。
方式三:香港讀書,畢業后留港工作
在香港修讀本科或是研究生,畢業后就可以拿到IANG簽,申請到此簽證后可一年內無條件逗留在香港,也可在港工作。
方式四: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主要考量個人條件,如年齡、學歷/專業資格、工作經驗、語文能力、家庭背景等,一般能通過的人士都是香港特別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之后你去香港找工作會非常受歡迎。
方式五:香港二代青年回港計劃
如果父母至少一方是香港永居身份,出生時是已定居海外的中國籍人士,有香港認可的學士以上學位,具備良好中文或英文的書寫及口語能力,經濟獨立,可以回到香港定居并工作,二代青年的未成年子女和配偶也可一同前往,享受同樣待遇。
到香港打工是合法的嗎?
是的,內地人持一般旅游探親簽證到香港工作是屬於違法的。如想在香港合法工作必須要聘請您的香港公司向入境處申請勞務簽證才能到香港合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