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寓意和象征有哪些
端午節的寓意和象征有哪些?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是什么?這些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寓意和象征有哪些,歡迎大家分享收藏!
端午節的寓意和象征有哪些?
1、祈福平安: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草藥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依舊沒有降低過,甚至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
2、驅邪消災:端午節有一項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驅邪消災。所以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掛艾草、掛菖蒲、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點艾條、黛蒼術、曬百日姜、掛黃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繩、佩豆娘、貼五毒圖、掛鐘馗像、喝雄黃酒等等,以此來化解災劫、驅散蟲蟻。
3、自然崇拜:端午節也有著自然崇拜的寓意,這與端午節最初的來源有關。早在上古時候起,人們就對自然充滿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要祭祀龍圖騰和自然,所以民間有著賽龍舟的習俗,直到今天賽龍舟依舊是端午節最主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一)紀念屈原說
戰國時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被削職流放,后楚國滅亡,屈原內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種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紀念伍子胥說
春秋時期,伍子胥楚國人,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后令取伍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是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苦。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報出父親尸體。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節日習俗
(一)習俗活動
端午節期間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此節日,比如:
1.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
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掛艾葉菖蒲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于堂中,剪艾葉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有驅魔怯鬼之神效。
3.放紙鳶
放紙鳶,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
4.沐蘭湯
沐蘭湯,即端午日洗的草藥水,此俗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浴蘭湯,是西漢末禮學家戴德著作《大戴禮記》記載的古俗。但這里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民間習俗認為,端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
5.跳鐘馗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丑;但很有才華,滿腹的經綸,且為人剛直,不懼邪祟,擅長驅妖捉鬼。有關鐘馗的神話和故事歷代不衰,鐘馗的身世也被演繹得豐富多彩,讓人難以下定論。跳鐘馗,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動,現在主要分為南北兩派。
“南派跳鐘馗”,以古徽州歙縣地區最為突出,又稱“嬉鐘馗”。盛行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歙縣跳鐘馗多在端午節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鐘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鐘馗剛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北派跳鐘馗”,以陜西省西安市戶縣最為突出。古時跳鐘馗常用在送孤、除煞之科儀,所謂送孤意即普度之后送走孤魂野鬼,以免邪魅駐留不去。
6.斗草
又稱斗百草,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游戲,屬于端午民俗。其最初的源起已無處可尋,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記載(《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或許漢代之前此俗尚未流傳入北方中原。最早見于文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用草作比賽對象;唐朝后斗百草愈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斗百草后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7.打馬球
馬球,指的是騎在馬上,用馬球桿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活動。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發明始于漢代,興盛于唐宋,在東漢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
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主要流行于軍隊和宮廷貴族中。世界上對于馬球的起源尚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是以我國文獻為史料記載的,我國馬球運動應該屬于本土運動并非外傳而來。2008年6月7日,馬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躲端午
躲端午,地方民俗,舊時流傳于我國北方的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此習俗于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五月、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太陽火氣,常為毒螫…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后隨陰陽觀念傳入,“惡”又指盛陽,如《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論衡》將五月“惡”的理解或歸之于“太陽”以及陰陽術數中“盛陽”,懼畏仲夏五月“太陽”、“盛陽”。出于對入夏以后自然與生態所產生的各種巨大變化,人們心理上有諸多的恐懼,從而產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諸多禁忌。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嘉靖隆慶志》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9.畫額
畫額,傳統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10.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重要習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11.打午時水
所謂
“打午時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左右到井里打水。在古人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的,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走好運。在臺灣家家戶戶有打“午時水”的風俗。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
12.浸龍舟水
端午節浸龍舟水是中國嶺南的傳統節慶習俗,因為龍舟寓意吉祥,人們認為龍舟水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完龍舟水后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13.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漢族節日習俗,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端午習俗甚多,由陰陽五行術數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習俗。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極盛,借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習俗之一。五色絲線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這些習俗傳到后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傳統之俗,是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五色絲線飾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帶來一年的好運。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關于端午節的故事
有關屈原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另據聞一多考據,把屈原和端午節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在著作《續齊諧記》中才首次現的。
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在這一年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貶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楚國人在汨羅江上泛著竹筏,四處尋找屈原的下落無果,卻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此外,為了不讓江中魚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許多糯米食品,這被認為是粽子的來源。
端午節前多久帶五彩繩?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于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
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據悉,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載稱:“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2023端午節前后會下雨嗎?
我國降雨區域向北略有增加,總體雨量不大。主要降雨區位于西南地區東部、江淮南部、江南地區和中國南方。累計降雨量一般在30-60毫米,江南地區南部和華南部分地區有80-130毫米;此外,新疆西北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降雨量為10至30毫米。
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假期初期適合旅行,但當后期下雨時,返回時注意交通和道路信息很重要。其中,中東部大部地區需在節前兩天防范可能出現的高溫天氣,后期南方地區需注意防雨;新疆可能持續高溫天氣,當地應注意防暑降溫;東北地區可能有小雨或間歇性降雨,西南地區節假日期間可能有持續降雨。建議公眾攜帶雨具出行時減速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