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阿斯巴甜致癌是真的嗎
食品飲料行業無糖風盛行的當下,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已成為無糖飲料等產品的常見配料,那么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阿斯巴甜致癌是真的嗎,歡迎閱讀!
阿斯巴甜致癌是真的嗎
阿斯巴甜或“致癌”?7月14日將有結論
路透社報道稱,本月早些時候,IARC的外部專家召開了一次會議,最終給出了這項結論。會議的目的旨在根據所有已公布的數據,評估某種物質是否存在潛在的危害。然而,IARC在本次會議中并沒有確定食用多少阿斯巴甜甜味劑才會有致癌風險。
與此同時,JECFA也在調查阿斯巴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該機構于6月底召開會議,并且也將于7月14日宣布其調查結果。
其實,自1981年以來,JECFA就一直表示,只要在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范圍內,食用阿斯巴甜都是安全的。例如,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攝入達到12~36罐無糖汽水,才會有患癌風險。JECFA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各國監管機構的廣泛認同。
IARC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機構和JECFA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在7月份之前都是保密的。不過,兩家機構的觀點是“互補的”:IARC的結論是“了解致癌性的第一個基本步驟”,JECFA則“進行了致癌風險的評估,確定在特定條件和暴露水平下的特定類型危害(例如癌癥)的可能性。”
食品飲料圈開始表態 有品牌緊急回應
阿斯巴甜將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消息一出,食品飲料圈的協會與公司紛紛站出來表態。
國際飲料協會(ICBA)執行董事Kate Loatman說,IARC此說法與長期以來大量的高質量科研結論相悖,或會誤導消費者放棄安全的無糖與低糖選擇,轉而消費更多的糖分。
“我們仍然相信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因為我們與來自90多個國家的食品安全局對其進行過的安全評估。” Kate Loatman說。
國際飲料協會的回應中還表示,與IARC的結論相反,2022年4月IARC的上級機構世衛所發布的一份審查報告顯示,較高的低卡路里或無卡路里的甜味劑消費與癌癥死亡率之間“沒有明顯關聯”,也不會造成任何形式的癌癥。
而國際甜味劑協會(ISA)秘書長Frances Hunt-Wood指責“IARC并不是食品安全機構”,并認為該機構對阿斯巴甜的評估“在科學上并不全面,因為它以許多廣遭質疑的研究為基礎,可能誤導消費者。”這個協會里的諸多成員包括了瑪氏箭牌和可口可樂,它們都推出了含有阿斯巴甜的產品。
此外,也有一些中國品牌立即撇清與阿斯巴甜的關系。
奈雪的茶相關負責人稱,去年11月已經將全部產品使用升級的天然代糖“羅漢”;羅漢果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其提取物“羅漢果糖昔”是天然甜味果糖物質。
而元氣森林方面則表示,該公司全線產品也不含阿斯巴甜,“元氣森林配料表更干凈,元氣森林可樂0糖0脂0卡0阿斯巴甜。”
據了解,元氣森林在無糖飲料這個賽道上是吃到了不少紅利。公開報道顯示,元氣森林在2022年4月15日對外披露部分業績數據。2021年,元氣森林營收是前年的2.6倍,按照2020年其銷售業績27億元估算,2021年元氣森林銷售超70億元。據元氣森林官方宣布,截至今年8月,旗下無糖植物茶品牌纖茶2022年業績突破1億,同比增長10倍。
“無糖”之后,代糖真的健康嗎?
飲料中糖類的迭代,可以說是一部技術升級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市場營銷與消費者觀念互動的歷史。當人們將糖打上“不健康”、“發胖”的標簽,主打“0糖0卡”等概念的“無糖飲料”也應運而生。
有的飲料明明打著“無糖”的標簽,為什么喝下去感覺還是甜甜的呢?
“糖含量小于等于0.5g/100g,糖含量符合GB28050聲稱無糖的要求。”
細心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包括無糖飲料在內,部分無糖產品包裝有這樣的聲明。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食品中糖的含量≤0.5g/100g或100ml,就可以標注為“無糖食品”。
“無糖”之后,各類飲料如何保證它們的甜度?那就得靠添加各式各樣的甜味劑,尤其是代糖。
以無糖可樂為例,盡管標注“無糖”,喝起來卻依然甜的原因是,阿斯巴甜、安賽蜜與三氯蔗糖(也稱“蔗糖素”)這類合成代糖在“欺騙”味蕾。
甜味劑又分為營養性甜味劑與非營養性甜味劑,前者包括蔗糖、果糖、乳糖及各種糖醇類甜味劑,這些甜味劑含有能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代糖屬于非營養性甜味劑,甜度超高且產生能量少。
某知名食品飲料公司經理級別人士何磊(化名)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約600倍,安賽蜜、阿斯巴甜的甜度則約為蔗糖的200倍。
無糖飲料更健康?
甜味劑的危害可能被我們低估了
阿斯巴甜是最常用的甜味劑之一,我們熟悉的無糖飲料如“零度可樂”等,就使用了阿斯巴甜。
糖攝入過量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會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癥等多種疾病風險。而人工甜味劑、代糖的出現,似乎幫人們規避了糖攝入過量帶來的危害,同時又滿足了味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2021年就有媒體報道,30歲的孔先生(化名)喜歡喝碳酸飲料,但擔心含糖飲料喝多了導致發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滿了“無糖”或“0糖”的飲料,每天至少喝個4、5瓶。后來,孔先生總覺得口渴,尿量也較原來增多,于是到醫院就診。經過醫生詳細了解患病經過、病史,結合多飲、多尿等典型癥狀表征,并及時完善檢查,孔先生被確診為初發——糖尿病并發酮癥酸中毒。
武漢市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腎病內分泌科醫師譚金枚解釋,無糖并不代表沒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異的人造甜味劑代替。一旦甜味劑攝入過多,不僅會刺激胰島素產生,影響胰島素受體的敏感度下降,還會反射性地增強食欲,導致熱量超標。所以孔先生長期喝無糖飲料代替正常飲用水,便加速了機體代謝失控,引發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甜味劑的甜味會讓人感覺吃了含糖的食物,進而刺激人體產生胰島素,導致血糖下降,讓人產生饑餓感,食欲增強。無糖飲料中的“甜味劑”雖然零熱量,但長期攝入人工代糖會導致胰島素內分泌失衡,反而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紊亂。
2022年9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中心、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醫學頂尖期刊《英國醫學雜志》(BMJ)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劑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較高的人造甜味劑攝入量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相關飲料還能喝嗎?
“(說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還是比較意外的。”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清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顧中一向記者表示,阿斯巴甜一直很有爭議,幾十年前就有關于神經毒性方面的一些爭議,在2005年的時候,曾經有一項動物實驗認為非常高劑量的阿斯巴甜,可能導致大鼠出現淋巴瘤和白血病,但權威機構核查證據之后一直沒判定其有致癌性,“所以我個人是不擔心它致癌的。”
顧中一認為,即使最終權威機構正式宣布阿斯巴甜是可能致癌的物質,也并不意味著這種甜味劑不能正常用了,“這個跟一般意義上的有毒性之類的是兩個概念”。此外,目前可替代的甜味劑有很多,加上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很多大企業的產品中使用阿斯巴甜的也不多,大家日常食用的劑量還是比較少的。
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的報道中援引的知情人士并未透露,IARC認定的阿斯巴甜存在致癌可能性的量級,即正常人服用多少劑量才有致癌的風險。
另一位營養領域從業人員也向記者表示,即使最終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極大可能并不會對普通人的飲食習慣產生太大的影響,之前不少食物或成分都有更明確的致癌性風險,如檳榔與口腔癌,酒精與肝癌,但人們并沒有完全遠離檳榔或酒精,相關行業也始終存在并發展。
“就連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也承認,其并不是根據實際消費情況進行風險評估的權威機構,而且它‘不提出健康建議’。”ICBA執行董事凱特·洛特曼(KateLoatman)稱,“我們仍然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滿信心,因為有壓倒性的科學證據和全球90多個國家食品安全當局做出的積極安全決定。因此,我們歡迎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正在進行的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