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伏天開始結束時間
據了解,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3年三伏天開始結束時間,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2023年三伏天開始結束時間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注意防暑的同時更要注意防濕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所化,獨發于夏季。這時暑熱之邪,可以耗散陽氣津液,造成汗出過多,體液減少而傷津,唇干口燥,尿黃心煩等現象,這就是署邪入侵的結果。夏日炎熱容易令人心煩,故寧心神尤為重要,具體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
長夏多濕,濕熱交匯,這是氣候規律。尤其在南方,天氣炎熱又多雨,濕邪重濁向下,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致夏天人們消化不良的現象;濕氣也特別容易侵犯肌膚筋骨,所以,在夏季高溫天多發生皮膚病變和關節炎等。還要注意衛生和除濕,以防暑濕之邪浸淫皮膚和體內。由于氣溫超過34攝氏度,人體內熱外泄就會受阻,所以,當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發麻、惡心口干、皮膚干燥等癥狀時,應首先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須立即采取降溫措施,如用冷水擦浴,頭敷濕毛巾等,如仍不能減輕癥狀,甚至還出現高燒、嘔吐等癥,則要立刻送醫院急救。
三伏天怎么養生
精神調養。三伏天悶熱的天氣容易使人心情煩躁,但卻也是修身養性的好時節,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靜心養神,少貪心雜念。
起居調養。“長夏”晝長夜短,順應四時之氣應晚睡早起以適應夏季生長之氣。在中午時刻一定要午休,但午休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否則時間過長反而容易造成頭腦混脹,甚至一個下午精神不好。
飲食調養。在陽氣盛于外、陰氣居于內的陽極陰生“長夏”天,應多以清淡食物為主,少食油膩辛辣的食物,比如最好還是少去大排擋吧。
運動調養。夏季不宜運動量過大,因為出汗過多容易損傷心陰,在進行汗淋漓的運動后不宜著急沖洗冷水澡,而以溫熱水淋浴為宜,多喝溫熱水、涼開水或茶水,夏季更多人喜歡喝綠茶、綠豆湯。
三伏天注意事項
1、提前問診再貼天灸
中醫將人體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淤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等九中體質,天灸對陽虛質和氣虛質的人效果很好,但對陰虛質和體質濕熱的人就不適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溫通、溫陽的藥物,體質濕熱的人一旦貼藥,就像火上澆油。所以,在決定做天灸前,最好先到醫院問診,詢問醫生是否適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對應癥,主要貼哪些部位,這樣在貼藥當天可使醫生迅速完成貼藥,節約問診時間。
2、貼藥期間的飲食禁忌
中國吃網提醒,貼藥的當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鮮、辛辣食物,還有易化膿食物,如牛肉、鴨、鵝、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貼藥10小時內不能洗澡。治療的同時應戒食如牛肉、鴨肉、鵝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3、貼藥后的注意事項
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灸”,貼藥后起水泡是正常現象。成人一般貼2-4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后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泡,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但瘢痕體質的患者起泡后可能留下瘢痕。貼藥后如皮膚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4、做三伏天灸重在堅持
一般來說,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別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也可在入伏前10天和出伏后10天做加強。天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并不是治療疾病。一個天灸的療程是三年,主要目的是防病保健,如果半途而廢,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三伏灸的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療,從中醫角度說,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著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藥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不僅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還有,皮膚嬌嫩或有破損,以及少數極易過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藥物貼敷之后會使皮膚發熱、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膚正常的也要細心護理,否則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另外,患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來治療。因為藥物貼敷后機體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如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等,這些反應會加重心肺的負擔,引起水腫、心慌、氣急,嚴重的還會發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見,所以建議老年朋友們在選擇冬病夏治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伏天的由來和習俗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后,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后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數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伏”,乃是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個奇跡。由于干支紀日與農歷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