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將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
媒體評將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如今,正值高校招生錄取階段,最近一些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的留學率卻被某些“自媒體”拿來做文章。下面小編帶來了媒體評將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供大家參考!
媒體評將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
如今,正值高校招生錄取階段,最近一些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的留學率卻被某些“自媒體”拿來做文章。有人還引用不實數據,將高校有大量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列為“罪狀”之一。為此,“清華大學學生記者團”引用該校官方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辟謠:“2018屆-2022屆畢業生出國(境)深造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比例最高也不過16.5%,而且連年下降,2022年只有7.1%。”
學生媒體針對網絡流傳的不實言論辟謠,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也是捍衛母校榮譽使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評價一所高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成績,“留學率”并不是最關鍵的指標。學生留不留學與是否愛國無關,拿留學率評價高校辦學水平高下,恐怕只是為了流量“恰愛國飯”。大學生及其家庭在作出是否留學的選擇時,不應背負任何道德壓力;作為辦學主體的高校,更不必為畢業生留學人數較多感到自責。
“媒體評將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思考
一個人是否愛國,和在哪里生活、學習并不構成必然關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需要團結廣大愛國人士,讓各界愛國者分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榮耀。不管在國內各行各業一線,直接為國家發展建設揮灑汗水,還是在異國他鄉心系祖國,都是愛國的體現。站在邊疆哨所,踐行“祖國山河寸土不讓”的誓言,是愛國;客居他鄉,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也是愛國。
“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我國多年來奉行的留學政策,是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和途徑之一。實現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也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培養國際化人才。公派留學制度至今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一如既往支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體現了教育者與決策者的遠見卓識。對于目前占多數的自費留學生,國家也為他們在海外學習生活創造各類便利條件,為他們回國就業、創業和繼續深造提供政策支持。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扇開放的門,既包括貿易、技術、資金的物質之門,也包括文化、教育、心態的理念之門。教育部門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留學”不等于留在當地,更不等于忘記祖國。針對一些有留學打算的大學生搞道德綁架,無疑是短視,也是狹隘的偏見。
警惕抹黑清華的輿論傾向
每到畢業招生季,互聯網上總會傳出一些有關各大高校的“花邊新聞”。夸張的標題、片面的解讀,賺足了公眾的注意力,卻讓高校與師生深受其苦。
針對網絡傳言越來越多清華大學的謠言,北京校園微信公號發布“網絡關于清華的謠言,不要信!”。
“警惕抹黑清華的輿論傾向”各方如何說
有律師表示,真對網上傳播謠言和惡意攻擊渠道,清華大學深受其害,所以應該加強管控這些所謂的造謠。
不少網友也是紛紛支持,希望能夠嚴懲這些造謠者。
有專家指出,其實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教育和宣傳,讓公眾了解清華大學的真實情況和成就,消除誤解和謠言。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媒體素養和批判思維能力,增強他們的辨別能力。
此外,學校應該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讓公眾能夠獲取準確、及時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對稱和誤解。
抹黑清華的輿論解析
近年來,隨著國內高校科研實力的穩步增長,國際排名和影響力也在逐年提升。國內做科研的環境已經今非昔比,社會對“海歸”的認識趨于理性。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出國留學不再是優先考慮的事情。
而“清華的留學生幾乎都留在國外建設其他國家”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不管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發展平臺的權利,只要看看清華校友會公布的數據就會發現,到2021年4月,2002-2011年出國的清華校友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回國工作,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擴大。
在學術沒有國界的今天,國家和學校之間的交流只會越來越多。除了自費出國留學,各種學術會議、訪問學者、公派交流項目都起到了國際交流的作用,其中不乏國家主導的項目。如果說向西方學習是“討好西方”,那么按照這個邏輯,今天更多的海外留學生選擇來華留學,更多的海外教授由國內高校全職引進。他們不是“討好東方”嗎?
歷史早已證明,“閉關鎖國”是一種狹隘的民粹主義思想。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封閉只會導致更快的衰落和落后。2021年起,我國開始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這是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的重要舉措。
利用民族情緒炮制爭議話題,煽動對立,早已是很多無良自媒體賬號屢試不爽的“流量密碼”。尤其是這些涉及知名高校和公共機構的謠言,“不管真假,先踩你一腳”似乎已經成為互聯網輿論的常態化運作。
清華和中國其他頂尖大學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吸收了國家的大量投資。所以任何與之相關的事件都會被置于放大鏡下,有些批評過于尖銳和偏激。但有些媒體因為高校招生時間而刻意污名化一所大學,實在是“別有用心”。
此外,一些無知的網民習慣于讓先發泄情緒再核對邏輯,先發表意見再核對事實,無形中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這也說明,在今天,媒介素養已經成為全社會需要補課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