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考編同時上岸怎么選
相信不少大學生在大三的時候,就在猶豫到底是選擇考研究生還是公務員。當然不乏有優秀的學生在準備考研的時候,也在準備公務員考試。因為自身努力,加上上天眷顧,最終考研和考公都上岸了。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考研和考編同時上岸怎么選,歡迎閱讀!
考研和考編同時上岸怎么選
考研考公任何一個上岸都不容易,到底選哪個呢?哪個更值得呢?這真是一個“甜蜜的煩惱”。
要是你,會作何選擇呢?考研?考公?
首先遇到考研考公同時上岸的這種情況,估計大部分人非常羨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因此最終做出的選擇都有所不同。
我從幾個方面,為大家提供幾個參考方向。
1、從就業角度出發
在經濟形勢嚴峻的今天,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因為穩定和福利不錯,成為大部分人的首選,此時選擇公務員無疑是最理性的選擇。既可以早日參加工作累計工齡,還可以有穩定的收入,而且公務員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另外,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在以后就業更有競爭力的話,找一份好工作,先進入體制內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很多人考上研究生以后,還是會選擇考公務員,畢竟宇宙的盡頭是編制。
三年研究生畢業后,公務員的競爭大概率只會越來越激烈,想進入體制內的難度只會更大。
此時,選擇公務員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考上公務員的難度是要大于考上普通高校的研究生。
2、從公務員崗位出發
公務員固然是個不錯的身份,只要不犯錯,會來事,仕途大概率會一帆風順。但如果你被錄取的崗位是偏遠山區,或者是離城區很遠的鄉鎮,而你又很向往大城市,公務員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不是說偏遠山區和鄉鎮就不好,其實這些地方是更需要大學生去建設和發展。但對于大部分嬌生慣養的大學生而言,不一定能夠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又背井離鄉,可能最終的結果就是適應不了公務員的工作,而選擇辭職。
因此,如果公務員的崗位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研究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公務員的崗位不好不差的,也可以選擇公務員。因為公務員序列里面有種內部招聘叫“遴選”,當你過了最基礎的服務期之后,就有機會參加公務員內部的遴選。有些優秀的同志,就可以通過遴選,從之前基層崗位調到市直機關。所以如果公務員崗位一般的話,遴選也是不錯的機會。
3、從長遠發展出發
本科考公選擇的機會少,起點略低,大部分從事的都是基層工作,倘若能力平平且不會來事,大概率提升速度較慢。碩士畢業能夠選擇的公務員崗位相對而言,更有技術性,起點也會更高,選擇面也會更廣。
如果熱愛科研工作,考研也是因為有科研目標和學術追求,以后也有讀博深造的打算,未來也想從事與科研相關的工作,研究生絕對是不錯的選擇。這部分學霸能夠考研考公同時上岸,也說明水平不差,也絕對不是躺平的性格,肯定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取得理想的成果。
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穩定的工作而放棄了讀研的機會,對這部分學生來說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和其他學生相比,他們更適合讀研。
知識和學歷雖然不能決定當前的水平,但絕對會影響以后的人生高度和未來仕途的寬度。
4、能不能兩者兼顧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考研考公能不能全都要?這要分情況,有些情況下是可以的。
考研和考公同時上岸的話,一方面可以跟入職單位溝通,能不能入職以后,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立馬去讀個在職研究生?如果單位同意的話,可以和目標院校聯系,將培養模式由全日制更改為非全日制,或者調劑為非全日制研究生。辛苦三年,既可以不影響目前的工作,又可以拿到研究生雙證,一舉兩得。
當然如果單位不同意入職當年進行在職研究生學習的話,也可以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考個當地高校的在職研究生。此時學歷就可以為你以后的晉升,提高一些籌碼,而且在職研究生的考取難度和畢業難度都相對較小。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一定要結合自己的人生規劃來進行最后的選擇!立志從政的,喜歡安穩一點生活的人,可以優先考慮工作。而有長遠規劃的或有科研追求的就可以考慮研究生。
其實不太建議大學生們同時準備公務員和研究生,雖然考研和考公同時上岸的人,絕對有,但肯定不多。考研和考公的競爭都異常激烈,每個大學生都拿出200%的精力去備考,如果同時備考兩個,極有可能兩者都準備不充分,最終都陪跑。
所以,對于一般的大學生而言,一定要在大三做好人生規劃,考研考公最好二選一。確定選擇以后,再全力以赴為之奮斗。
“錄而不讀”現象成因復雜
“從學生的角度而言,考上研究生后又放棄入學的這部分學生情況是比較復雜的。”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下很多學生只是將考研作為人生的一個選項,如果在考研的過程中有了更好的就業機會,他們可能會放棄就讀。“這部分學生選擇考研并非出于濃厚的學術興趣。”高耀說。
放棄入學還有可能是因為學生對錄取院校或錄取專業不滿意。隨著就業和考研競爭的不斷加劇,一些考生為了順利“上岸”,會選擇報考自己認為競爭不太激烈但并不是自己心儀的院校或專業。還有一些報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生在錄取階段被調劑到非全日制,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最后被錄取,學生也有可能選擇不入學。
“攻讀研究生學位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有些學生考上后可能由于生活困難,無法承擔研究生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用而選擇放棄讀研。因此經費壓力和時間成本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高耀說。
除此之外,突患疾病、遭遇家庭變故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使學生不得不放棄深造計劃。“錄而不讀”的原因諸多,雖然許多原因能夠被理解,但這種行為難免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還會影響到高校的招生秩序。
高耀表示,高校在研究生招生的過程中也會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經費來篩選和錄取研究生,如果學生選擇“錄而不讀”,高校投入的資源和招生指標都會浪費,影響研究生的培養效率和社會公平。如果一所高校“錄而不讀”的現象較為普遍,對該校的聲譽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用人單位和其他教育機構會對這種情況比較關注,甚至對該校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的信譽產生懷疑。
除了給高校招生帶來不便,高耀認為,放棄讀研意味著學生有可能錯失在專業領域內深入學習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使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
多舉措保障學生與校方權益
“錄而不讀”現象頻發的同時,還有許多考生在調劑補錄階段也會被高校“放鴿子”。一邊是被錄取的考生放棄入學資格,另一邊是想讀研的考生“無學可上”,這樣尷尬的情況發生,暴露出部分高校存在研究生招生政策和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高耀認為,高校可以對招生政策進行評估和調整,確保錄取的學生與學校的要求和定位相匹配,還可以通過更加細致的審核材料、面試或采用其他評估方式來判斷考生的適應性,從而降低錄取后放棄入學或入學后再退學的風險。
高校也應當及時、準確和全面地向考生提供招生學位點的相關信息,包括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計劃、導師隊伍、畢業要求等,以便考生在作出報考決定之前,能夠全面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報考,避免因信息差導致的“選擇錯位”。同時,培養單位在報考階段要積極回應考生的疑問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作出決策。
“學校還可以主動公開各專業就業率、畢業率等方面的數據,讓考生了解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前景和所選專業的就業市場需求。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讓學生的報考和入學意愿更強烈。高校也可完善研究生招生補錄機制,當有考生被錄取后選擇放棄時還能填補空缺,給更多學生繼續深造的機會。”高耀表示。
此外,高耀提出招生單位應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盡早發現可能出現“錄而不讀”情況的學生,并及時采取措施加強指導和支持。通過提供必要的幫助,可以為一些學生解決實際困難,避免學生放棄入學或退學。
考研考哪幾門課程
考研初試一般包含四門課程:思想政治、英語(外國語)、專業課一(考數學的專業為數學)和專業課二,一共四門。英語分為英語一和英語二兩種試卷類型,專業課一是考數學,分為數學一、數學二和數學三,專業課二一般分為13類(但其中軍事大類一般不面向誰會招生)。
部分專業考察三門課程或兩門課程,若考察三門則考試科目為:思想政治+外國語+統考專業課(專業課滿分300分),若考察兩門則為外國語+聯考專業課(專業課滿分200分)。
思想政治:考試內容一般包括5個部分,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4分,史綱14分,思修與法律基礎16分,當代世界經濟與形勢與政策16分。考試形式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外國語:外國語一般考察英語,英語一般分為英語一和英語二兩種試卷類型,不同專業的考生試卷是不一樣的,總分為100分。一般英語二會簡單一些,很多學校會選擇專碩考英語二,學碩考英語一。但也有部分考生可以選擇,俄語,日語等語言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