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性正在增加
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性正在增加!具體怎么回事大家清楚嗎?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性正在增加,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性正在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當地時間7月4日發布報告確認,熱帶太平洋地區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預計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在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概率達到98%。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更為復雜。從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現象已持續了近3年。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降低現象。一些氣象專家指出,從拉尼娜轉變到厄爾尼諾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通報中提醒,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南美洲南部、非洲之角地區、中亞部分地區等降雨量增加,也會導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亞部分地區等出現嚴重干旱。
塔拉斯說,宣布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信號”,應盡快動員并提前準備,降低這一現象對民眾健康、生態系統和各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
對于厄爾尼諾現象的概念,即指的是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附近的海水溫度出現異常地持續變暖現象。該現象又稱為“圣嬰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主要有兩大因素,即一個是東南信風,一個是地球自轉速度。其中,東南信風其實就是大海和大氣的相互作用。
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盛行東南信風,在其和東北信風的作用下,太平洋海水是自東向西移動的,這海水的移動有利于東西太平洋水溫保持一定的正常標準,但是如果東南信風減弱了,那么東西太平洋水溫就會出現東高西低,從而導致厄爾尼諾現象。
第二個因素是地球自轉速度,這個因素其實也是通過影響東南信風因素所導致的太平洋赤道東部水溫上升。
地球自轉速度一般是保持在一定標準范圍內,這能使得東南信風強弱適度,但是如果地球自轉速度一旦減慢了,那么東南信風便會相應變弱,所以就會出現上述太平洋東部水溫比西部水溫高的現象。
近日,專業人士將20世紀厄爾尼諾現象數據和21世紀至今的數據進行了一個對比,發現21世紀以來,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頻率并沒有增多,但未來就不一定了。據《自然》雜志寫到,厄爾尼諾未來可能會變強變多,這和全球氣候變暖有一定關系。
當全球氣候變暖的時候,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惡劣天氣會越來越頻繁,其中就包括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影響深遠意味著什么?
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導致的一大“后果”在于,截至6月2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上仍未生成一個臺風。根據歷史數據,一般每年首個臺風形成是在3月下旬。在多數厄爾尼諾年次年,臺風較常年生成的時間偏晚、總數偏少、強度略偏弱。例如,1983年首個臺風生成日期是6月25日;1951年以來最晚是在1998年,一直到7月9日才生成首個臺風。
為何厄爾尼諾年次年臺風生成日期偏晚?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解釋,在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低,西太平洋低緯的上升運動將有所減弱,導致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于臺風形成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高層輻散的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臺風生成偏少。
“雖然目前厄爾尼諾事件已經結束,但海洋大氣系統對海溫變化的響應存在滯后性,仍會給臺風生成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睆埩嵴f。不過,一旦轉為拉尼娜狀態,今年秋季臺風可能偏多、偏強。
此外,厄爾尼諾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錢永蘭表示,由于厄爾尼諾導致作物生長、發育期氣象條件偏差,預計今年印度小麥、巴西玉米均會減產,可能引起國際糧食價格波動。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研究證明,南非、南亞、南美地區肆虐的瘧疾和非洲之角的裂谷熱均與厄爾尼諾事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