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7月4日發布聲明稱,厄爾尼諾現象七年來首次在熱帶太平洋出現。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的消息,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據世界氣象組織5月2日發布的消息,厄爾尼諾現象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這將對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和氣候模式產生與拉尼娜現象相反的影響,并可能加劇全球氣溫升高。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持續了三年的拉尼娜現象現已結束,熱帶太平洋目前處于ENSO中性狀態(既不是厄爾尼諾現象也不是拉尼娜現象)。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最新研究,今年5月至7月期間,ENSO從中性過渡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60%,6月至8月增加至約70%,在7月至9月增加至80%。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很可能導致全球變暖出現新的高峰,并增加打破溫度紀錄的可能性。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什么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海洋中的現象,其顯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異常的增溫現象。
由于熱帶海洋地區接收太陽輻射多,因此,海水溫度相應較高。在熱帶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東信風牽引,赤道洋流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不斷在西太平洋堆積,成為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溫度達29℃以上,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卻較低,一般為23~24℃,由于海溫場這種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征,使熱帶西太平洋呈現氣流上升,氣壓偏低,熱帶東太平洋呈現氣流下沉,氣壓較高。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大氣為下沉運動,降水量極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造成那里嚴重干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于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7年是強厄爾尼諾年,其強大的影響力一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國在98年遭遇的歷史旱見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
由于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這種現象已成為當今氣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厄爾尼諾或致氣溫創紀錄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它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的可能性為90%。
上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警報說,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預計持續到冬季,可能會發展為中度厄爾尼諾現象或強厄爾尼諾現象。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本次厄爾尼諾現象的強度“至少為中度”。
這一組織強調,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溫的影響通常在其開始后的一年最為明顯,本次是2024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說,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在全球多片地區和海洋中引發更多極端高溫”。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通報中提及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內容包括預測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概率達到98%。這一組織區域氣象預報服務部門負責人穆富馬·奧基亞在記者會上說,今后5年“我們可能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依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原因是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和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造成雙重影響。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更為復雜。從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現象已持續了近3年。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降低現象。一些氣象專家指出,從拉尼娜轉變到厄爾尼諾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在最新通報中提醒,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南美洲南部、非洲之角地區、中亞部分地區等降雨量增加,也會導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亞部分地區等出現嚴重干旱。
塔拉斯說,宣布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信號”,應盡快動員并提前準備,降低這一現象對民眾健康、生態系統和各國經濟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