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
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世界氣象組織稱,熱帶太平洋地區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預計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內出現創紀錄高溫。下面小編帶來了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供大家參考!
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
2023年7月4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式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為全球氣溫可能激增以及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奠定了基礎。這正式宣布了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當然,世界氣象組織的厄爾尼諾新聞里有個錯誤——這次厄爾尼諾并非七年來首次,而是五年來首次(2018年以來)。不過無傷大雅,厄爾尼諾的到來基本已是全球氣象機構的共識。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更新預測顯示,厄爾尼諾有90%的可能性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預計強度至少為中等。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教授表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溫度記錄并在世界許多地區和海洋引發更極端高溫的可能性。”他表示,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現象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的信號,要求他們做好準備,限制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們的健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影響,因為與這一重大氣候現象相關的極端天氣事件的早期預警和預期行動對于拯救生命和生計至關重要。
世界正式進入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一種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導致全球范圍內的風向,降水,溫度等發生顯著變化。厄爾尼諾一般持續幾個月到一年左右,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厄爾尼諾的對立面是拉尼娜現象,它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的海水溫度異常降低,同樣會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現象平均每兩到七年發生一次,發作通常持續九到十二個月。世界氣象組織指出,考慮到厄爾尼諾現象,未來五年中至少有一年,以及整個五年期間,有98%的可能性將出現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天氣。上一次全球氣溫打破紀錄發生在2016年,當時正是出現了本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被認為是推動全球溫度創新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三重拉尼娜現象的降溫,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1900年平均氣溫高出約1.15度。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由于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和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變暖的“雙重打擊”,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對全球氣溫的影響通常會在其發展后的一年內顯現出來,因此全球升溫可能在 2024 年最為明顯。
“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網評
才7月初,真正熱的時候還沒到
各位,我們現在連初伏還沒進呢,三伏的時候會不會汽車輪胎都會化掉啊
沒事,明年接著破記錄,每年破一次就好了
坐標湘北,昨晚上24度左右,小電風扇搖哈,不要太涼爽
今年是最熱一年
2023年不一定會是史上最熱一年。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厄爾尼諾現象通常與南美洲南部、美國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增加有關。相比之下,厄爾尼諾現象也會導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亞部分地區、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嚴重干旱。在北半球夏季,厄爾尼諾現象的溫暖海水可能會助長中東太平洋的颶風,同時可能會阻礙大西洋的颶風形成。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驅動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驅動因素。世界氣象組織也正在關注北大西洋濤動、北極濤動和印度洋偶極子等其他主要氣候驅動因素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聲稱:“由于通常預測海洋區域的海面溫度高于平均水平,因此它們有助于普遍預測陸地區域的溫度高于正常水平。 無一例外,預計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陸地區域都會出現正溫度異常。”這樣來看的話,這可能會推動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地區出現高溫,干旱等災害,農業生產和水資源供應都會受到威脅。
厄爾尼諾是什么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其顯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范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拉尼娜現象有時會緊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