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有什么傳統習俗
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那么大暑節氣的具體習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大暑有什么傳統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暑有什么傳統習俗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吃荔枝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大暑節氣的天氣特點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煩靜在蠅蚊。縱逢戰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里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大暑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大暑是夏季的節氣。
大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出現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是夏季的第6個節氣。大暑時節,氣溫高,炎熱難耐,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之一。此時應注意防暑降溫,多喝水、適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等。
飲食調養:應多飲水,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菜水果,適量補充鹽分。
農事習慣:大暑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要加強田間管理,保護作物。
人文活動:大暑前后,民間有祭祖、祭山、祈雨等傳統習俗,也是登高避暑的好時節。
送大暑船習俗傳說
雖說大暑船的由來是伴隨著五位“瘟神”的傳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說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五位“瘟神”也成了“五圣”,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于“五圣”在海上幫助漁民解除險情、送水送糧的傳說。
傳得最廣的一個說法是這樣的:五圣分別姓張、劉、趙、史、鐘,生前同科中進士,結果最后卻被皇帝冤殺,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們為五方行災使者,民間稱作“五圣”。由于五圣被視作兇神,人們既要供奉它,又要送走它,故此才誕生了“送大暑船”這一形式。
大暑節氣的氣候特點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所以大暑節氣的氣候特點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熱”!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經常還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