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年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世界各地頻繁創下高溫紀錄,今年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全球今年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歡迎閱讀!
全球今年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它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厄爾尼諾現象會引發各地天氣變化,例如通常干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多雨地區可能出現干旱。
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3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指數持續上升,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6月8日發布警報指出,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預計持續到冬季,可能會發展為中度厄爾尼諾現象或強厄爾尼諾現象。
據日本氣象廳氣候信息科的數據,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洋表層的儲熱量已達到194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最高紀錄。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教授渡部雅浩說,預計會發展成強厄爾尼諾現象。
由于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出現較早,發展空間大,如發展成強厄爾尼諾,可能會帶來全球氣溫的新高峰。世界氣象組織5月17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預測,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這一概率達到98%。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6月15日表示,6月初的全球平均氣溫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高。
厄爾尼諾帶來的并非都是高溫酷暑。比如,它會導致日本附近夏季的太平洋高壓勢力減弱,日照時間變短,以西日本地區為中心容易出現冷夏。日本筑波大學此前的一項研究曾顯示,厄爾尼諾也可能改變大氣環流,使臺風的數量異常增多。厄爾尼諾形成的次年9月以后臺風的生成數量顯著增加。
厄爾尼諾對全球不同地區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厄爾尼諾年份的歐洲夏季更可能遭創紀錄的酷暑襲擊,而冬季受厄爾尼諾影響很難出現暖冬。亞洲方面,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熊谷章太郎表示,雖然各地區氣溫和雨量變化影響不同,但很多情況下厄爾尼諾會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大雨或干旱。
今年的厄爾尼諾更為復雜。從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現象已持續了近3年。日本氣象信息公司“氣象圖”創始人森田正光指出,從拉尼娜轉變到厄爾尼諾的過程中容易發生集中暴雨,從現在起一直到7月份都可能有集中暴雨。
另據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最新預測,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與印度洋正偶極子現象同時發生。印度洋正偶極子也是一種海溫異常現象,當其發生時印度洋西部海面水溫高于東部。今年印度洋正偶極子現象和厄爾尼諾同時發生可能會導致東非多雨而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少雨的傾向更極端化。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么意思
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嬰”。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科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的時空分布
厄爾尼諾現象一般每隔1~6年發生一次,平均間隔為3.5年。厄爾尼諾的發生期平均大致—年左右,個別厄爾尼諾現象可持續兩年。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距平一般都在12月份前后表現比較明顯,而在下一年的春季逐漸恢復正常海溫。因此,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間都是跨年度的。
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氣候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影響范圍比較廣泛。南美洲西岸和印度尼西亞地區直接在厄爾尼諾活動范圍之內,所受到的影響最強烈。正常年份,赤道東風氣流在印度尼西亞地區形成輻合上升氣流,在該地區形成比較多的降水。而靠近秘魯地區,下沉氣流形成該地區的干旱環境。當厄爾尼諾出現時,赤道東風減弱或轉變為東風,原來處在印度尼西亞的輻合帶沿赤道地區東移,秘魯沿岸的下沉氣流減弱,因此,從赤道中太平洋到東太平洋區域降水增加,而印度尼西亞地區出現干旱天氣。厄爾尼諾還造成南亞和東亞地區的暖冬天氣,并對非洲南部和南美東岸的冬季氣候也造成明顯影響。厄爾尼諾還影響澳大利亞、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和墨西哥灣周圍地區,菲律賓以及夏威夷群島等地。
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經濟活動產生強烈影響,給全球氣候帶來大范圍的異常,引發多種自然災害,主要有:暴雨,暴風雪,颶風,洪水,干旱,高溫,酷暑,蟲災,低溫,寒冬及泥石流等。重點的災害是暴風雨,洪水,干旱和高溫。它造成世界范圍內的氣候異常,導致嚴重自然災害發生,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受影響的領域主要有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交通運輸業和生態系統,同時也間接影響到工業生產和貿易等方面。
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曾經給全球氣候和經濟活動產生強烈影響。它使印度尼西亞遭受了嚴重的干旱,結果導致農業減產,帶來饑荒,營養不良,疾病和數百人死亡;使澳大利亞遭受嚴重的干旱: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遭受到極具破壞性的沿海風暴和泥石流的影響,而墨西哥灣周邊各洲則洪水泛濫,中北部各洲旱災肆虐,導致谷物和大豆減產;非洲大部分地區受到干旱的影響。此外這次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干旱影響還波及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南部,墨西哥以及夏威夷。
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一般認為是2O世紀最強列的一次。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的顯著特征是來勢快,規模大,強度強。這次厄爾尼諾發生以后,造成世界許多地區的嚴重干旱,旱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澳大利亞,中美洲,南美洲北部以及非洲部分地區。印度尼西亞發生了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干旱,造成至少800多人因饑餓而死亡。在菲律賓發生了16年來最嚴重的干旱,1998年上半年的水稻產量只有270萬噸。此1997年上半年產量下降15%。據國外專家分析,東南亞的干旱造成幾十億美元的損失。澳大利亞官方預測,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干旱天氣使澳大利亞農業在1997-1998財政年損失13.5億美元。1997年由于世界許多地區出現長時間持續干旱和高溫的天氣,引發森林火災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發生森林火災最嚴重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國。大火燒毀了至少500hm2森林。印度尼西亞森林大火所產生濃煙籠罩東南亞,環境遭到嚴重污染,使東南亞各國人們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脅,其污染危及全球。據初步估算,僅印度尼西亞森林大火造成的損失就不少于200億美元。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一些國家的海洋漁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厄爾尼諾對墨西哥和美國漁業的影響將可能持續幾年;秘魯和厄瓜多爾海域漁產量大幅減少,使魚粉價格上升了35%。1997年的世界魚粉產量也因厄爾尼諾比上—年減少了175萬噸。
據粗略估計,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大約2000多人喪生,直接經濟損失達130多億美元。
我國不是厄爾尼諾影響的主要地區,但厄爾尼諾的影響也不是可以忽略的。厄爾尼諾現象時常和其他影響因子共同作用,對我國的氣候和農業等產生明顯的影響。1997年下半年我國北方地區發生特大干旱,導致秋糧減產250多億千克,油料減產近100萬噸。另外,在浙江沿海登陸的9711號臺風,是近30年來罕見的,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00多億。這些氣候災害現象,都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厄爾尼諾這一具有潛在破壞力的自然現象,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極其廣泛和嚴重的。因此厄爾尼諾現象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厄爾尼諾預報及其影響也成為當前氣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厄爾尼諾現象會持續多久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升溫的現象。平均來看,厄爾尼諾3到5年就要來一次,一般每次持續12個月左右,但也有持續時間長達18個月的情況。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大范圍、長時間、不同斷的異常增溫現象?!岸驙柲嶂Z”一詞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嬰”。厄爾尼諾現象常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秘魯漁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溫的變化影響了正常的魚汛,就根據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圣誕節前后這一特點,稱之為“厄爾尼諾”,意思是“圣嬰降臨,情況有變”。實際上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時間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認為,這一海域的水溫比正常溫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大面積的海水溫度增高,造成東太平洋上空水蒸氣量加大,西向信風減弱,改變了大氣環流的常態,從而引起全球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