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熱帶太平洋形成
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熱帶太平洋形成將致極端天氣發生?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熱帶太平洋形成將致極端天氣發生?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熱帶太平洋形成將致極端天氣發生?
近日,北方多地遭遇高溫“炙烤”,37℃以上的高溫影響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東等地有21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南方地區大范圍強降雨持續,100毫米以上降雨覆蓋面積達20.57萬平方公里。
今夏以來,北半球多地遭遇極端高溫,極端天氣為何頻發?正在發展的厄爾尼諾將對我國產生哪些影響?
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三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指數持續上升,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
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1951年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共發生了21次厄爾尼諾事件,曾給我國帶來高溫熱浪、洪澇和干旱等影響。
比如2006年夏季受厄爾尼諾影響,重慶、四川東部、湖北西部、陜西南部等地遭遇罕見持續高溫熱浪。國家氣候中心分析歷史數據發現,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中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易偏高,部分地區高溫日數可達30天以上。
厄爾尼諾出現的背景
地球自轉
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里,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形成前兆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與澳大利亞氣壓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厄爾尼諾會造成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會影響全球氣候。
在太平洋區域,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多雨區隨著海洋溫度的改變而向東移動,直接導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印度發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澇等災害。厄爾尼諾不僅改變了整個熱帶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狀況,而且還影響到熱帶的其它地區,甚至會導致熱帶以外地區的氣候異常。研究表明,厄爾尼諾還與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干旱有聯系;也對大西洋颶風有明顯影響,厄爾尼諾年大西洋颶風日數明顯減少;對西太平洋臺風的活動也有一定影響。
其次,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有影響。
多數的厄爾尼諾天氣會影響食糖、水稻、玉米、天然橡膠等農產品產量,從而推動價格上漲。
還有,厄爾尼諾現象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
當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沿岸涌升流減弱,無法把海洋下層營養豐富的冷海水帶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浮游生物大量減少,很多魚類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東風減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東部上升,表層海水沿赤道向東涌。這股較暖的海水在數月之后到達太平洋東側時,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動,導致魚類大量遷移或死亡。
最后,影響人類的基本生存。